9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国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智库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的风云变幻,对于中日关系与东亚风险管控、东亚经济区域整合与挑战 、中日海上风险防范与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凯原法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外国语学院协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在致辞中表示,50年来,中日两国相互依存、积极合作、深度交融,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世界政治格局。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格局激烈动荡,新冠疫情大流行,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受到冲击,国际形势动荡多变,中日关系不进则退。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建立中日之间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彼此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两国关系,对于东亚和平、稳定与繁荣意义重大。
主办方供图(下同)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剑主持。丁剑对与会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日本研究中心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未来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袂主席吴寄南在致辞中对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开创中日关系新纪元所展现的高瞻远瞩,对50年来两国方方面面人士为推进中日相互理解与交流合作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表达深深敬意,同时他也鼓励与会学者加强沟通,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态度推动中日关系达到新的高度。吴寄南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促进了两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深度经贸合作,并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中日之间的四个政治文件和一系列原则共识是能确保两国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罗盘”,“护栏”则是两国在加强战略沟通基础上构建的危机管控机制。“压舱石”就是两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双边交流和合作。双方既要重温建交初心,汲取历史经验,推动中日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认为,“旧金山体制”是冷战特殊背景下的产物,造成战后的亚洲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各方平等参与的、反映各方合理诉求的地区秩序,也是造成中日等国在政治安全领域没有进入同一个秩序框架的最主要根源。他认为,要防止两极化及集团之间的对立对抗,就需要平稳实现地区秩序的重构,建立统一的、各国平等参与的、体现各方诉求的、利益不可分割的政治安全新秩序。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以日本内政局势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自民党内部派系清和会、宏池会等派别的两次主流与非主流的力量转变。他认为,尽管日本目前的选择仍然有变数,但随着安倍所在的清和会一派的经济与政治丑闻发酵,自民党内部态势发生变化,自民党内右倾保守派已经在走下坡路。如果重新选举,自民党可能会衰落,特别是安倍派会大幅衰落。这是日本政治在战后的一次重大变化,也是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一个逆转。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从全球化、区域化以及中日两国多角度讨论国际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展望。他指出,目前全球化经贸格局整体受意识形态影响,存在矛盾与变局,区域化的发展也逐渐从开放包容走向保守。他指出中日经贸合作虽然有诸多交汇点,但也存在诸多阻碍,需要通过规则打破壁垒,并深化两国在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方面的合作。
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分析了关于中日海洋安全问题的缘起、认知与应对。他认为,中日海洋问题源于中日经济实力的转变,也源于日本认知上的误区,同时受到中日之间有关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他分析道,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日本希望通过海洋立国,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同步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应当向日本讲好中国故事,日本需要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形成客观理性的认知,处理好美国因素,推进中日机制化交流,推动双方对海洋安全问题形成共识。
研讨会闭幕式由翟新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季卫东作会议总结。
季卫东对全体与会嘉宾的支持表达诚挚的谢意,对长期关注并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季卫东指出,2022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节点,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两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中日享受了长期的和平红利,实现了繁荣与发展,因而也对于今后东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当前形势又充满了矛盾与不确定性,美日同盟的加强与中美博弈的加剧,使得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推动中日两国沟通机制建设,加强风险管控以及在更广阔的经济视域下和更长的时间维度下探讨两国的关系,通过强化经济合作与推进规则共识来缩减复杂性。
新民晚报记者 杨一帆 通讯员 郑志华 宋攀
上海交通大学研招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招网)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