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关注。记者就网传信息进行了求证,多位知情人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有消息称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已陆续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怎么看这件事?我们专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音频:00:0009:33
“国际大学排名”主要指哪些排行榜?排名依据什么?
熊丙奇:世界大学排行榜有很多,包括2003年就开始的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等,这些排行榜是机构(主要是媒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指标和数据,结合一定权重来大学打分,所以大学排行榜不存在所谓”统一国际指标“,机构都是按自己的指标体系进行排行。
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实际上非常难设计,或者说必须找到各个国家大学都有的指标体系,才能把所有大学拉到一个排行榜。世界大学排行都具备的一些指标,包括规模指标、条件指标、论文等。学校规模方面,比如学校师生比、研究生教育占比、国际生占比。论文方面,比如排行榜会重视大学老师论文发表数量、发表到什么期刊及引用率,所以大学排名不过就是一个机构自己进行的排名,不存在所谓权威性的问题。
对于大学,排行榜应该仅仅是参考而已,看看自己在这一排行榜指标下,学校情况如何,这就足够了。不过,现在有些大学把排行榜神化了,甚至按照大学排行榜办学,出现了过分重视规模体量、过分重视论文的发表,这是我们必须要去反思和去解决的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熊丙奇:退出只是个表态而已。因为退与不退,排行榜还都在那儿。“退出”无非就是不给这些机构提供排名数据、不搞排名合作或大学今后不再用排名指标作为办学建设指标。但排行榜还是在的,而且很多排行榜也不需要大学提供数据就可以排。
在目前来看,如果大学不像以前那样为追求排名办学,这是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大学排行榜正确的态度就是“你排你的,我该怎么办学就怎么办学”。大学要办学应该坚持自主办学、办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道路。现在国家也在推进破五唯的改革(“五唯”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就是要破除功利化办学。所有大学都应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之前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不重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果不能培养一流人才,怎么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呢?其实,之前我们国内有些大学在排行榜上的排名飙升了,包括北大、清华在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榜已经进入了前20位,但是不是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就随之提升了呢?其实社会舆论实际上是有争议的。
第二,办成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自身定位,同时要提高学校现代治理能力。要教育加办学,推进教授治学。学校在设置专业、进行学校改革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由教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定整体办学方案。比如,现在对教师的评价是行政主导评价,很多学校重视论文,但重视论文的发表和重视论文本身是两码事,行政评价重视论文发表,不去看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而事实上,我们更应关注论文本身,这需要专业评价、要看得懂论文,这才是真正进入到改革领域,也是我们当前整个学校办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教育改革从行政评价走向专业评价。
国内高校如何走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
熊丙奇:大学要办成一流水平、办出自己特色,首先必须要有办学自主权。如果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肯定会出现所有大学千校一面,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所有学校一个模式,无法办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我们国家正在推进的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落实扩大学校自主权。
第二,必须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尤其是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必须由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来负责,才能让学校办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学校是办学主体”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减少非教育因素对学校办学的干扰,才能真正推进学校聚焦人才培养。
第三,对待大学排行榜要有一个理性的态度,不再把它作为办学的依据和追求目标。同时,要跟国际大学多交流,坚定推进国际化战略。更加开放的办学能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获得更加优秀的师资,在更高的国际合作平台上培养优秀人才,创造出真正能影响世界的创新性科技成果,这实际上是评价一流大学非常关键的核心因素,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来源:新闻建外14号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2)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