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国家线上涨,同时伴随一个“坏消息”,复试方式或将有变

2022考研国家线上涨,同时伴随一个“坏消息”,复试方式或将有变


2022年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超过千万,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让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本科生数量很庞大但研究生是稀缺…

2022考研国家线上涨,同时伴随一个“坏消息”,复试方式或将有变

2022年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超过千万,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让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本科生数量很庞大但研究生是稀缺人才,拥有研究生学历能找到更优质的工作。

但当大家都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之后考研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377万而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就增加到457万,从目前考研的趋势来看明年还有可能还会增加。

很多学生对考研很执着,一次失败之后可能还会二战、三战,当有这样想法的考生越来越多考研的竞争也只会越来越激烈,今年的国家线就很好地诠释了考研的现状。

除了农业和军事类专业外国家线普遍上涨了10分左右,很多学生抱怨今年怕是考研最难的一年了,初试成绩决定不了能否上岸,现阶段考研党正在准备复试,复试成绩占比也很高。

考研国家线大幅上涨,复试方式也迎来“变化”,考生要做好准备

今年考研笔试分数普遍较高,在网上有很多学生发帖,成绩在400分以上的考生不在少数,在国家线出来之前很多学生以为自己能稳稳地进复试,却没想到国家线大幅上涨,最后只能走调剂。

能进复试的学生压力也随之而来,高分考生多复试成绩尤为重要,考研复试一直都存有争议性,有人把复试当作机会也有人觉得复试公平性不足。

考研国家线上涨的同时也伴随着“坏消息”,复试方式将迎来“变化”,考生要提前做好准备,复试更偏向于考查学生的综合水平,初试的成绩高也不一定能稳上岸。

部分高校研究生招生引入“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不再唯分数

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就在考研复试上做了比较大的改变,评价方式不只看分数而是引入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含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绩以及社会参与活跃程度等等,笔试成绩和过诚信评价相结合而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复试。

有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坏消息,毕竟为了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学生提前一年备考,无数个日日夜夜才换来笔试的高分,结果现在却说分数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能不能进入复试,那学生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但也有学生觉得这是好事,有的学生只是应试能力比较强,笔试分数高但是基础却不牢固,考上研究生之后在做论文时会很有压力,并不是每一个笔试分数高的考生都适合读研,复试就是要筛选掉一些不适合读研的学生。

笔者倒认为这是在变相地提醒大学生要把握好大学的每一天,不要以为冲刺一年在考研笔试中考个好成绩就能稳稳上岸了,大学中的每一天都非常重要,每一节课都不能荒废,学生要以积极、上进的心态去度过大学。

众所周知大学成绩优异才能取得保研的机会,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机会保研所以对大学成绩不是很在乎,认为只要不挂科就行,但其实很多高校在复试过程中也会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给分。

2022年考研或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学生不要给自己留后路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457万,最终录取人数只有110万左右,这说明有300多万的考生都将落榜,能进入到复试已经战胜了大部分的学生,好不容易能走到这个位置学生要降低落榜的风险,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影响最终结果。

落榜生多意味着明年或将会有很大一批的学生是二战甚至三战的考生,已经经历过一到两次考研的学生在笔试上会更有把握,在复试上也会更有经验,总的来说要比应届考考生更有优势。

执着于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虽然不知道明年考研情况会如何,但也不难猜测到明年考研只会比今年更难,所以考研党在准备复试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不要给自己留后路,一年比一年竞争激烈。

除此之外也不要过分执着于考研,大学中的绝大多数专业对研究生率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很多专业本科毕业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考研考不上的话要浪费至少一年的时间,考上了还要读研两到三年,这些时间都是很宝贵的,如果一次没考上倒不如直接就业,有这两三年的时间也能在工作中取得不错的成果。

今日话题:你觉得一次考研失败后有必要再坚持第二次吗?

2022考研国家线上涨,同时伴随一个“坏消息”,复试方式或将有变

    关于作者: admin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活着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 人参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adm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