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考研人数统计2022)

考研人数,考研人数统计2022文/大琦导语:现在大学毕业生呈直线上升,学生在进入社会之中难免会遭遇“毕业就失业”的情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现在大学扩招造成的“学…

考研人数,考研人数统计2022

文/大琦

导语:现在大学毕业生呈直线上升,学生在进入社会之中难免会遭遇“毕业就失业”的情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现在大学扩招造成的“学历贬值”,用人单位为了能招录到更优秀的人才不得不提升入职门槛。


所以现在毕业的本科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升学而不是就业,所以才会逐渐形成“考研大军”,其实在2016年之前考研人数只是维持在100万人左右,当初学生报考的原因就是因为热爱科研,而现在全都变质了。

学生考研的目的是为了生存,根据《2022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白皮书》显示,有54%的学生在面对考研和就业都会选择考研。


随着考研越来越流行,近几年考研人数频频达到新高度,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了457万人,预计2023年考研人数将达到520万人。

2022年考研乱象“频出”,国家线上升幅度大

这几年考研是非常“内卷”的因为考研人数增多,学生上岸的几率变得更小,而2022 年的考研就证明了一切。


2022年考研从报考人数到试题难度再到国家线都显得十分“不平常”,报考人数达到457万人,而试题难度也是让一些学生选择了弃考。

等到出分的时候才发现,高分现象频频出现,400+分数聚堆,这不免让一些学生心中疑惑,这种情况到底会不会导致国家线升高?


答案是当然会!因为今年各专业国家线普遍升高了10-15分,光是国家线就淘汰了接近300万名学生。

有的人称2022年考研将是最“内卷”的一年,但竞争才刚开始拉开序幕,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23年考研人数将达到520万人,学生表示真的太难了。


2023年考研人数将达到520万人,竞争将变得更激烈?学生:太难了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考研比毕业出去工作更有发展前景,因为本科学历已经不具有竞争力了。

所以学生只能将最好的希望放到考研的身上,可报考的学生越多,能上岸的学生越少,就比如今年457万名学生只能上岸110万,那么剩下的300万学生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


当然将会有大部分学生将选择“二战”,相关机构表示2023年考研人数将达到520万,而这仅仅只是粗略计算。

所以说考研会变得越来越内卷,应届生们的压力也会变得更大,他们需要跟那些有经验且参加二战的学生共同竞争。

而这也是拉高国家线的原因,二战学生复习时间长,所获得的分数会变得更高,所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拉高国家线的分数。


这就和高考复读生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资格和权利去追随更好的生活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学生选择二战也是鼓起了所有的努力,并且需要承担的后果也很严重。现如今考研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学生还有必要考研吗?

笔者寄语:

如果学生有“不值得”的观念,那么学生可以先尝试在社会上寻找工作,如果学生能被心仪的单位录用,那么考研的意义确实不大。


因为如果学生参加二战还没有上岸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又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如果学生就下定决定有目标考研的话,那么学生就要认认真真复习了,毕竟高学历也代表着高竞争力。

考研之前学生需要准备什么?

首先,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应该准备考研。考研并不是一件临时抱佛脚的事情,学生必须把其中的道理悟明白才可以。


如果学生慌慌张张的准备考研那么结果肯定不会理想的,既然决定考研就要珍惜分分秒秒地去复习。

其次,学生需要有方向地去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目标和方向,既然学生决定考研就要把一所学校定为自己理想的学校,只要学生有目标结果就不会太差。


最后,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考研压力是非常大的,学生每天的事情只有学习,如果学生想找到发泄口就一定要寻找一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

毕竟在有心事和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和朋友倾诉,这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

总结:其实现在有很多专业是没必要考研的,比如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本科毕业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今日话题:

大家还知道哪些专业是没必要考研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

考研人数(考研人数统计2022)

    关于作者: admin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活着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 人参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adm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