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刚过,新生开学又要到来。每逢毕业,应届生考研、考公、出国以及找工作等方面竞争都非常激烈,尤其是随着就业压力逐步加大,考公考研在本科生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图源:摄图网
但在新生开学时,却有许多考研“录而不读”的学生。中国政法大学的官方网站上刊登
显示32名2022级研究生新生因故无法按期入学。
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抨击:这种录取了却不读的学生,难道不是在浪费考研名额吗?
但我们也应了解到,毕业生在毕业时往往是茫然的。在选择接下来的道路时,往往是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在很多时候,考研都是为找到工作的缓兵之计。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录而不读”,无非是找到了更好的机会。
这也侧面说明,疫情当下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给很多中产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多人可能会选择较早地步入社会,而不选择继续深造。
诚然,“录而不读”很有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但是,大家在抨击过程中更应该反思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时规避,才能避免社会资源浪费。
图源:摄图网
面对现在毕业生数量攀升、就业压力逐步增大的环境,考研录取管理方法其实也应相应做出调整和发展,以制度改进进而尽量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同时,这一现象频发,也需要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年就业压力大与用工困难共存?
从毕业生考研“录而不读”,其实可以窥出一丝迹象。大学教育中不论是学科选择还是就业辅导,甚至职业规划都是与社会脱节的。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本科教育或其他途径来为社会培养更适于岗位的技能与学科人才。
这几年国家呼吁并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其实就已经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
我们每一次教育改革,皆是为了国家治理结构、经济结构再一次调整而做出的人才战略的重大调整。自科举到高考,再到现在又一次高考改革,事实上都在为新时代社会需求做调整。这个调整过程当然会有阵痛,但我们仍然要坚定改革,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岗位能力的人才。
图源:摄图网
因此,我认为“录而不读”相较于上纲上线的道德沦丧,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这无奈之举有三年疫情影响,也有工作之需,但更多是处在当下整个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所以,我们应该在给予这些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我们国家进一步教育政策调整,同时给予改革更多包容,静待我们人才结构、人才选拔制度的又一次跃升,我想这个时间并不会很久。
32名211学生“录而不读”,是无奈之举还是道德沦丧?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