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免生增加了吗?数量是增长了,但占招生总量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5%,没有增长。
每年考研,都会有推免生增长的消息出来,一些人也因此批评影响了考研生的利益。但这一说法存在误解,误导。
推免生人数的确在增长,但大家不要忘记,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在增长。2020年招生人数大涨20%,2021年也增长了近7%。总的招生人数增长,凭什么不让推免生人数增长?因此,推免生数量增长是必然而正常的,但在占比上,这些年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对非推免生利益的考虑,推免生占比一直谨慎地控制在15%左右,几乎没有增长。
也就是说,从占比角度看,推免生恰恰没有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大量非推免生的利益是有充分保障的。
对于招生学校,推免生总量限定在50%,不会影响多数同学“考”的权益
推免生因为质量高,广受高校与导师的欢迎,但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入学机会,教育部对高校接收推免生做了最高限定,即最高不能超过招生总量的50%。
但在一个学校内,会存在某些院系全都是推免生,不接受报考的情况。但在总量上,还是限定在50%的。因此,我们不能拿某个专业的情况,就替换成全校。
相对质疑,我们为什么不反省高校与导师为什么更青睐推免生?
有一个教授说,“我们学校如果对推免放开,估计大家都选择推免了”,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质量。这是很多批评质疑者需要反省的一个事情。
推免生制度本质上只是省略了研究生招生中的第一阶段,即笔试,并没有免后续的复试。在考研越来越高考化,应试化的背景下,推免生制度明显要比现在的普通招考制度更有优势。推免资格主要是以3年在校成绩为评价基础,同时,因为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竞争,因此实现了最有效的一个班、一个系的“利益关联者”的有效监督,公平得到了充分保障。
因此,推免制度应该是如何进一步扩展的问题,比如入围学校资格的扩展,数量的扩展,但是目前迫于公平舆论的压力,让推免生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扩展,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水硕”的说法,是有原因的
国外名校留学生圈,有一个鄙视链,本科生最金贵,其次是博士(其实博士很厉害了),最后是硕士,硕士处于最下游,虽然理论上这种歧视不正确,但坦率地讲,这是有原因的。
拿美国为例,从数量上讲,常青藤大学硕士占了名校留学生的绝大部分,比例基本都在70%以上,甚至高达8/90%,动辄就几千人。原因很简单,本科生招生量很小,都是精挑细选的,一个学校招几十个就了不得了(当然,英国的牛津剑桥例外,每年都是几百几百地招)。博士也不例外。但是硕士,有很多课程与项目型的硕士,几乎就是对中国量身定做的,比如哥伦比亚的统计硕士,一个班几乎都是中国人。当然,其他藤校也不例外。
在美国,硕士,尤其是学术型硕士本来就很少,更多的是给博士一个退出机制,或者跨专业的人,给一个考察的过度,大量的硕士都是专硕,即MBA,MPA等等应用型硕士。我们基本可以理解为一个高级的本科。
英国的硕士,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教育是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硕士对于英国来说,只是赚钱的一个重要产品,因此英国很多硕士要求本来就低,10个月的时间,可能很多人刚刚达到用英文听懂课的水平就结束了。
国内也类似,复旦大学今年的新生,本科生仅占26%,其他均是研究生,硕士生是本科生的两倍还多。
再说质量。硕士学制都比较短,比博士与本科少很多,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不要指望硕士学到多少东西,指望硕士学到多少东西也是不现实的,无论哪里的硕士。
相比较国内一些名校的硕士,我们的要求往往比国外高。过去我们研究生教育不发达,硕士当博士培养、要求,至今一说研究生,就主要还是指硕士,而不是博士就是这个原因。
名校逐渐放弃学术型硕士,学术研究生重点放在了博士上
2020年研究生工作会后,国家开始调整研究生的结构。比如如果新增硕士,必须是应用型的专硕,不再增加学硕。与此同时,全国著名大学也纷纷把学术研究生的培养,全面转移到博士上,在硕士上,仅保留应用型硕士,即专硕。可以预见,这一模式基本会成为著名高校的标准做法,学硕会越来越少。
读研有风险,考研需谨慎
伴随就业难,尤其是疫情的影响,大家纷纷涌入体制内,进一步加剧了考研高考化,出现了大量盲目考研的人群。读研只是我们成长的路径选择,或者说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不是终极目的,目标,在我们决心考研时,一定要问一个问题:考研能否达到我们的目标?目的?
第二,研究生不是第二个本科,是半个科研人员,你是否合适?读研有风险,不是你熬3年就天经地义要给你一个毕业证的。伴随对质量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无法毕业,你们是否想过?
资料图
推免生占比并无增长,考研应试化背景下高校和导师为何更青睐推免生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