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金融专业是鼓励还是劝退?为什么?
作为职业习惯,这个劝退还是鼓励的问题其实肯定是要“因人而异”来回答的。
但是,考虑到以下几点,我还是选择站出来“劝退”大家:
- 金融业高薪高成长被妖魔化多年导致越来越多人的蜂拥
- 绝大部分读金融的不明白要去金融业从事具体什么工作
- 疫情和全球经济等多重负面因素下加剧金融业就业竞争
如再不劝退,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社会资源更严重的错配加剧,而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承受不起。
我们先来看看常年吸引着众人的所谓的金融业高薪,来看6点事实:
- 金融业0.01%的人赚的钱比99.99%的人还多,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 金融业高薪大比例集中于投资领域,平均收入上基金>券商>银行>保险;
- 举例2016年全国券商从业人员平均年薪近40万,中位数仅10多万;
- 据说对于一些最有可能获得高薪的金融工作全国每年应届生校招岗位数,凭一届北大光华、清华经管、清华五道口毕业的应届生就可以全部塞满;
- 去年曾爆出的后经媒体求证属实的申万宏源投行部的一位员工的工资单显示月薪到手4000多;
- 去年至今已有近万支基金或基金公司以清盘/破产/跑路告终,私募大佬互比谁亏更少;
注意一下我上述6点从上至下的逻辑,我讲这6点想说明的有2点:
- 金融业真正高薪的工作永远是僧多粥少,从前如此,现金如此,今后多半会继续如此;
- 当下金融行业形势很不容乐观,若是希望马上读研就冲高薪进去的要小心,若是本科阶段考虑选金融专业的,感性上我看好未来经济形势及金融形势,理性上我不具备能力为各位做预判;
不过,至少可以确定的逻辑是:
金融业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理论上若经济形势稳定,即便是下行,金融行业是强周期性行业,不存在夕阳行业之说,且考虑到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之后金融业的反弹。
虽然我知道,不论我在知乎发多少内容,也完全不可能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不可能对就业市场供需失衡有多大影响,但能写多少我会继续写下去。
金融专业要不要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明确自己会适合从事哪类具体的金融工作
“是否适合”这四个字很重要,但各位注意我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哪类具体的”,这五个字一样重要,且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数学好、逻辑能力强、喜欢投资、对股票感兴趣……这些就能判断是否适合念金融专业了吗?
当然不能,金融行业很大,行业平均收入在全社会所有行业中常年排前三,但每个个体对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薪资要求是不同的,什么“薪资当然是越高越好”这样的定位无异于耍流氓,可以说是毫无意义。有的人追求的是刚毕业就年薪百万,有的人追求稳步成长三年后年薪50万,有的人则追求的是踏踏实实五年30万,并非金融行业工作就非得盯着年薪百万不可。
职业规划讲究的是“知己知彼”,为了帮助大家厘清思路,我将在这里用较大篇幅系统分析(享)以下几点,先“知己”再“知彼”:
- 第一、职业规划该怎么做,从高中开始一直到职场老手,不同阶段分多次做
- 第二、如何了解自己,包括真实职业诉求的平衡组合、性格、兴趣、能力、资源、家庭等
- 第三、如何了解职场,从平台、职能、行业、展业模式四维度完成职业定位
- (想直接了解金融和会计行业的,可跳过前三个部分直接看第四、第五和第六部分)
- 第四、如何正确理解金融业,从大金融的保险→银行→投资,到金融技能划分的量化和公司金融,再到具体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划分,完成对金融业职业发展更好的理解,大纲如下:
(一)火爆的金融行业——正视现实,摆正心态
1.社会地位
2.就业优势
(二)按金融机构及其主营业务分类
1.银行
a)非外资商业银行
b)外资商业银行
2.投资
a)量化金融类
b)一级市场 & 二级市场 (Primary Market & Secondary Market)
c)买方&卖方 (Buy-side & Sell-side)
1)投行 & 券商 (Investment Banks & Security Firms)
2)基金 & 资管 (Fund & Asset Management)
3)期货 & 信托 & 房地产
3.保险
(三)按技能要求分类(基本面、技术面、Quant、财会等)
a)基本面分析
b)技术面分析
c)量化(Quant)分析技能
d)财会类技能
(四)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览
1.为何要判断行业趋势?
2.金融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预览
1)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
2)优先股、公司债等改革
3)股市的复苏-IPO审批制向注册制开始过渡
4)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5)利率市场化改革越发完善
6)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逐步放开QDII和QFII资格额度审批
7)逐渐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设立民营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
8)从以传统经纪业务为主变为各类业务百花齐放转型的券商新盈利模式
(五)金融行业职业发展路线、待遇变化
(六)如何提高自己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1.获得相关技能类证书
a)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b)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c)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
d)CMT-Chartered Market Technician
e)ICBRR、AFP&CFP、CFC、ChFP、ChFC、CWM、RFP、RFC
2.进阶高等教育与深造
陈思炜:【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67节936分钟纯干货。)
第一、职业规划该怎么做
——从高中开始一直到职场老手,不同阶段分多次做
根据我在做职业规划师的这些年中接触的数以千计的职业规划案例,我发现职业规划开始的最佳时间是十年级,也就是高一。当然如果你已经错过了这个时间点,也不必着急,开始动手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为了之后更长的人生道路。
为什么说从十年级开始就要做职业规划?
因为现在很多的学生在面临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之前,往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大方向上,先做一个前瞻性的一个预判。也就是说,我们在高中阶段虽然还不会去涉及到非常详细的一些职场当中的一些具体情况,但是我们在本科阶段过程当中,比如我们现在非常推崇的一种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我们是建立去搭建我们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在过程当中的话,我们看到在通识教育之前,一些顶级的高等教育学府,已经开始去要求学生,虽然要全面发展,但是必须要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在特定的一些学科发展方向上,在特定的一些能力的点上要有针对性了。
所以我们说在学科上,我们对应的其实就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去从事职场上的一些还是社会上的一些工作或者商场上的一些工作,它其实都要倒推回来,来影响到我们的大学本科阶段的一个职业发展方向该怎么去选择。
因此,在高中阶段,十年级开始,学生左右脑的这个优势劣势上,从家长的角度可以去理解的这个道路的选择面上,未来的机会的选择对上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拿捏上和预判上就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理工科上,或者是在文商课上,他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那么对于我们选择本科阶段的专业,就是有非常不同的这种启示的。在理科上我们往往说,理科当中的数学物理是一家,生物和化学又是另一家。
所以啊并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吧?它还是有差别的,对吧?那我们怎么来选择呢?——那就是刚才我说到的,在高中阶段我们就要有大概的一个概念,说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想往什么方向去走,以下是我所绘制的一个思维导图。
这个图当中我们把学科按照左右脑划分,共八大类专业,其中,我们看到在职业发展方向上,后边的高等教育进阶的这个阶段,比如说研究生硕士博士阶段当中,本科学理科能够继续往法律方向去走,也能走得到商科,但走不到文科,他还能走去学工科和农科,而工科的呢?如果本科就能学工科的话,它未来可以往商科,交叉领域纯商科法律或农科去进行转型。在这样一张图当中,我们回头可以看到不同的专业,在本科的阶段过程当中,是否要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所对应的方向就要一步到位,对吧?
其实往往并不是这样,我们更建议在有能力的前提下,有可能的前提下,我们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选择一些把基础知识打扎实的这样一种学科方向,比如一些最基础的数理方向,最基础的人文社科方向,这往往是我们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家庭会去考虑的了。而像前些年那样,一大部分学生的家庭都是从就业竞争力和求职应用角度“比较功利”地去考虑,一窝蜂地本科阶段选择商科、工科。
在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做完职业规划,并且顺利的进入到本科高等教育阶段的之后,我们下一个职业规划的黄金时点就是在我们学生大一结束之后,在大二结束之前,也就是大一的暑假之后,为何大二的暑假之前要再做一次新的重新的职业规划?因为我们讲到职业规划当中有一个模块是必须要去进行分析的,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三观,其实就是我们的职业观职场观,那么这种三观的定型对于我们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呢,可能还没有那么的固定。
在本科阶段过程当中,随着进入到高等教育的通识博雅教育阶段,它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了和更多的一些社会的一些接触了,也对于一些特定方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论证,是不是自己会喜欢理科,当中是生物化学呢,还是数学物理呢,还是人文社科呢,还是对于经济学或者商科方向法律方向感兴趣呢?在这个时候我们重新来给他做一次职业规划,希望他能够在结束通识教育之前,我们要给他再做一次基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倒推回来的学科选择方向的这样一种规划,对他选专业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一个参考的这种意义。
当学生选定了主专业之后,我们还需要给学生进行一个补充性的,特别是针对于行业分析的,以及我们倒推对应的职业发展方向,该补足哪些背景的一个补充性的职业规划。为学生去定制一个从大三上学期一直到大三下学期的职业规划,如果未来想深造研究生申请的学生,那么他就需要好好利用好这大三的整个一个学期间寒假暑假来有针对性的垂直性的聚焦性的去积累,去提升自己的一些相关的课外背景。对于最顶级的大学来说,他们更看重的一定是你的应用实践的能力,以及对于特定领域的执着和热情,而不是在学校过程当中的一个漂亮的成绩单。所以这个职业规划到本科的这个阶段,对于我们能不能够顺利的深造后区的一个硕士博士阶段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对于一些希望在本科阶段毕业之后马上就求职的学生来说,同样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有提到过的是用人单位一些高端的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招聘单位他们更看重的这个学生,并不是他毕业于哪个学校,当然学校的背景也要基本上符合用人单位的一些基本需求。
与此同时,在大家都是来自于一些还不错的学校背景的过程当中,或者同级别学校的背景的学生的比较过程当中,他更多的看重其实就是一个应用能力,体现在你还没有正式进入职场之前,你有怎样的一个学以致用的能力,已经能够取于你的同龄人,与你的同期实习生,与你的周围的一些这个竞争对手差异化开来的。
在这个方面,我们在整个大三的过程当中,在大四上半学期要开始找工作之前,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特定领域的聚焦的经验积累。如果进入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建议学生在开始研究生阶段之前,我们往往申请一些非常顶级的大学,在拿到offer再确认能够被录取之后,距离开学前还有大致4-6个月。这4-6个月我也建议大家再做一次职业规划,看看这4到6个月怎么去最大化的利用好,来解决我们目标的就业方向的这个所需要的一些背景。
对于今后直接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我们也建议学生在拿到全职工作的offer之后,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以及在开始工作之后的差不多半年到一年过程当中,我们要再去做一次针对职场生涯发展的短期的这样一个职业目标的一个定位。所以我们看到其实职业规划从我们高中阶段开始到我们本科阶段结束之前再做一次。
面向后边我们是否要再进行研究生深造,还是直接进入职场的一个职业规划,再到我们拿到研究生录取的offer或拿到全职工作的offer,开始工作之前去做一个更好的一个前瞻性的一个精准的一个定位规划,再到我们进入职场之后,我们还要再去做一个短期的规划,甚至到了职场发展的中后期,我们还要再给自己定一个长远的一个目标。
因此职业规划贯穿于我们整个成长经历过程当中的各个重要的节点,重要的环节。职业规划应当分阶段的去做,并且在不同阶段呢要有不同的一个做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我们整个成长过程当中,能够有不断的正确的大方向,还能够有不断及时的方向的微调,来确保我们职业发展的顺顺利利。
延伸话题: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做不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五大通病
在国内职业规划这个行业其实已经出现20年左右了,但几乎无一例外得都销声匿迹(或口碑不佳)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因为:
传统的职业规划的内容较“虚”,由于传统的职业规划覆盖面极大,几乎是全学科的职业规划,因而导致那些规划往往从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的高度,以接二连三的寓言故事和哲理去阐述职业规划,而缺乏实际实在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我们知道要阐述清楚一个问题让大家更好理解一个道理,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讲道理,比如举例子、列数字和作对比等,而传统职业规划更多的只是讲道理,所以往往大家读完后的一刹那会有喝了心灵鸡汤般的良好感觉,却从第二天起床后开始继续迷茫,之前是怎样接下来还是怎样。
因此如果像如上这样的职业规划行业,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我不太看好,至少在还没有很成熟的能解决以下几大通病(死穴)的模式出现前,会很难被市场大众认可,实际上也很难真的为客户解决职业规划的问题。
我过去几年间经过大量实操得出的五大问题如下:
- 依赖职业测评,缺乏行业分析
- 信息检索与判断能力不足
- 无法匹配自己“兴趣”和职业
- 有方向,不试错或半途而废
- “专才与全才”本末倒置
1. 依赖职业测评,缺乏行业分析
职业测评所考察的维度太少,导致给出的建议往往又广又泛,或者并不适用于我们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在方案的“可行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你比如说,之前遇到“商业分析师”,什么是商业?什么是分析师?投行分析师,银行理财经理、市场营销是,数据分析是,会计审计呢,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
2. 信息检索与判断能力不足
互联网一度让人误以为历史性地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性的鸿沟。。。然而,信息大爆炸后确实增加了我们对筛选和判断相信有效价值性的挑战。。。 建议各位今后还是慎用度娘,或者至少掌握一个出色的从搜索引擎中筛选与判断有效信息的能力。否则片面性(细分隔行如隔山)、碎片化(因为时间和篇幅问题,使得所论述观点里支持观点的论据不严谨不充分,但又因为信息不对称,一般人无法辨别)、主观化(各自成长经历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立场角度不同)、群体标签性(什么样的人有时间,在网上出于什么目的发表什么样的分享?)会让信息变得更为不对称,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自以为找到了答案。。。
3. 无法匹配自己“兴趣”和职业
绝大部分人都没法匹配自己的某些具体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更多兴趣应当回归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被认可被需要”等精神层次上,同时,也有一些行业的职业可以实现两者的兼容(以下第三点职业定位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会做具体展开)
4. 有方向,不试错或半途而废
职业规划不是用来看的,职业规划不能做完就完,应该及时付诸行动去实践。
5.“专才与全才”本末倒置
技多不压身?职业规划没特别明确的时候,跟风去考证,其实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然后。。。这些学生疲于校内学业压力和考证压力,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是错找方向,考得证书往往涉猎广泛,多个行业均有沾边,也就是我们说的又泛又杂,缺乏垂直度和深度。
记得在我读书那个年代,就有很多人跟风一股脑把计算机二级、商务英语、CPA、CFA等接二连三地考,过程中还由于精力分散导致一些考证以失败收场。而相比之下呢,有的同学通过实践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方向后,有针对性地聚焦在特定专业方向的考证上,因为目标明确,精力聚焦,也确保了他们有更大成功率将有含金量的难度较大的敲门砖顺利拿下。学商科的学生都会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充分运营好一些实用的经济学常识,就比如这边的“机会成本”概念,在做一件事以获得某种收益而因此不得不放弃做另一件事所可能产生的收益。
对我们大学生和寻求新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要深刻明白这个道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两只兔子同时追,一只也抓不到。
第二、如何了解自己
——包括真实职业诉求的平衡组合、性格、兴趣、能力、资源、家庭等
1. 由内而外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性格与兴趣
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都是在努力地寻求自己想要的“幸福”,而幸福与否恰恰是有每个个体的三观来决定的。
简而言之,由于每个人由于对三观的定位不同,对于“幸福”的定义也不同。比如,有的人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他们把事业的登峰造极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全部,为了这些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感情、家庭或生活的其他一些部分,那么这些人的人生规划中事业就占据了主导,因此在考虑职业规划的时候可以减少对家人、工作地点、婚姻等因素的考虑,在这样的主基调确定的情况下,不限地域的寻找发展机遇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增加成功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而有的人则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不会允许因为工作的过于忙碌而破坏了家庭的和谐,那么这样的人基于其三观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就会把家庭、可自由支配时间、工作地点与家人的距离远近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那么对于这些人而言,去从事比如投资银行类工作、管理咨询类工作、对外审计类工作或许就显得不太合适。这就是为什么陈老师建议大家需要首先分析自己的三观,做好人生规划,再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的原因。
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应该是人生规划,为了确保广大读者们的这第一步走的踏实而稳健,请务必保持耐心读读下面这些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描述,然后再听陈老师道来本书的重点-职业规划。
a)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也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两种最基本的对比的世界观。
世界观又和人生观相互紧密联系着。基本上,世界观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观,我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正确理解,都以对各类事物客观规律有正确的认识为前提。
b) 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包括对于生死、幸福、荣辱、爱情等各方面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同样建立在以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之上。
c)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各类事物的价值上和意义上更微观的基本观点。价值观确立我们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与进行各类决择的基础。在价值观成熟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人生的整体目标和追求才能有更好更理智的规划。
小结:
事实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要进行职业规划前,若能从三观的角度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和追求,随后基于较为确定的三观作出的人生规划才能给个人的职业规划作最好的指引,从而提高最终职业规划的准确性、对个体的适用性。
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有的读者会问到自己的三观或许还不太成熟和稳定,是否就不应该做职业规划?陈老师想说的是,世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每一个人对于每一件事的判断和决定最可靠的永远都只能以现在这个时间点为依据。再者,没有任何依据可以给我们以参考自己的三观是否真的稳定,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到了做职业规划的年龄,自己觉得有必要做职业规划,那就请你专注于现在自身的三观,勇敢地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做好职业规划吧!
2019年9月3日更新
在笔者近一年为学员提供职业规划咨询时已对“三观”部分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将“三观”在职业发展更匹配的“职业观”提取出来,并结合以下“职业观测评表”帮助学员理清“真实职业诉求”,即“通过职业发展你想要什么?”,最后在实际咨询环节引导学员(90%以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从“什么都想要”到“知道哪些不该要、哪些强求不划算”去明白职业发展这个事情上很多人的迷茫其实源于自己最底层的职业诉求定位偏差,当我们错误得判断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必然结果就是一定会有一些是久久实现不了的,更有甚者或许是两只兔子一只也抓不着,好了,先看图,准确定位可能还需要在咨询中完成,有机会我再补几节荔枝微课的课程或者知乎Live。
2020年1月15日更新(下图)——职业成长速度示意图
此图基于“平均数、中位数、分布”的概念在我本人提供的职业定位和规划咨询过程中被用于向部分学员解释以下“困惑”:
“为什么我身边从事A职业的人发展地很快嘛?”和“咋我的几个做B职业的朋友混得都不怎么样嘛?”
d) 性格与兴趣
第一步由内而外,先从分析自身开始。凡事都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职业规划的本质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想要进行职业规划的人本身,一定要先看清自己的本质,先“知己”才可以有下一步的“知彼”。而往往很多人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的。
很多同学都只根据工作描述或者别人的感受来看待一份工作,但很多情况下你并没有办法真的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很多人都在入职后抱怨对自己做的东西没有兴趣和激情。
那如何判断一份工作和自己的匹配度呢?笔者认为只有你能由内而外先看清自己(知己),才能在做判断的时候(知彼)成竹在胸。
那么又如何做到“知己”呢?要做到“知己”,就需要做到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有深入的分析。以笔者的经验来看,想要做好职业的人都是希望自己成功的人,而要有所作为,往往需要扬长避短,而扬长避短的前提便是认识自己。对于选择一份职业和一个行业,一切的基础是人的性格,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性格match了,再考虑能力和兴趣,能力可以培养提高,兴趣可以挖掘,而性格则是能力和兴趣的先决条件。
然后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兴趣,才能激发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在留学过程中笔者和很多学长都就此进行过深谈,结论是大家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选择工作和事业,必须谨慎地以性格和兴趣为主导。如果委曲求全,只顾一些表面的东西不但是不明智的,而且也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做一份职业或在一个领域内的时间如果有了十多年二十年,当你体力脑力都开始下滑,当你步入中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支撑起你不断前进的脚步?还有什么东西才能让你经得住后起之秀猛烈的冲击?那就是那份你对事业的热爱和激情。而热爱和激情源自于能力、兴趣和性格。
–关于性格
笔者能看清自己的本质,靠的便是这走了几年弯路后摸索出来的“六字真言”。这三点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基础,满足了这三点,你的事业定会有好的发展。而缺乏其中任何一点,都足以形成一座阻碍你前进的大山。
三点中性格是重中之重,性格不合适,能力和兴趣都是空中楼阁。能力有先天优势和自身基础,但一定程度上也能后天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对于兴趣,笔者希望大家不要对其定义局限在某一具体的形式上,比如爱打游戏,爱足球等,打游戏和足球相关的工作有多少?所以笔者建议更多的时候要将一些精神层次上的东西纳入考虑范畴,项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市场策划完美实施后的那分激动、作咨询出差跑遍天南地北后无所不知的满足感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兴趣的一部分。
这里笔者举出自己的例子给大家做参考,笔者本科经济类专业毕业后,进入金融行业工作,先后辗转五个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每一个都名声在外,面子上非常有光。但工作内容偏向sales,作为business的一部分,需要经常和客户打交道;在商行做公司信贷(供应链金融)的日子里,作为“信贷员”谈的客户和我们大多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作为客户经理需要千方百计讨好可以给我们存款和向我们贷款的优质客户。首先,成天应酬、花言巧语、虚情假意讨好客户和笔者的性格格格不入,其次,销售类工作带来的业绩压力远远大过经常OT(加班)类工作的压力,这两种压力是完全不同的压力。其三,在金融行业内,笔者对金融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也导致笔者在业余时间并不会积极去学习深造,平时工作中积极动脑思辨的时间也很有限。这直接导致笔者的能力提升受到了限制。三年时间转瞬即逝,笔者在2012年的一月起经历了8个月的实践后,终于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行业——教育培训和教育咨询,在那里笔者的性格,兴趣,能力都得到了激发。在此之后,职业规划方向明确,虽然也进行过微调,但一步一个脚印,大的方向一直未曾改变。
所以希望大家能根据这三点去找寻自己所适合、所热爱的职业。性格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性格和工作有着非常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在性格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有余地去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是否会满足。具体如何根据性格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以及如何去操作请看下文。
–关于兴趣
对于兴趣,笔者希望大家不要对其定义局限在某一具体的形式上,比如爱打游戏,爱足球等,打游戏和足球相关的工作有多少?所以笔者建议更多的时候要将一些精神层次上的东西纳入考虑范畴,项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市场策划完美实施后的那分激动、作咨询出差跑遍天南地北后无所不知的满足感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兴趣的一部分。
P.S.–如何由“性格和兴趣”来定位职业发展?
性格是否合适与是否有兴趣这最关键的两点离不开对职业对具体一个岗位一份工作的全位“了解”,那么通读此书就将能够让你们了解到那些商科专业对应的行业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各个行业下的细分领域有哪些方向可供选择、各不同分支下的机构有哪些、这些机构都有哪些部门和对应的职位、这些职位的待遇、社会地位、晋升方向和途径都有哪些等等。通过这些第一手信息,如果读者们对某行业某种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千万不要忘记去及时践;倘若部分读者并没有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或许你还需要真正的到实践中去感受挖掘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或许你根本就不适合商科,但非常重要的是,至少这部分读者明确了自身对某行业某类工作的强烈排斥,这些被否决的工作很可能是之前他们心中的理想工作,许多人往往在就职后才恍然大悟却受制于许多既有的成本难以脱身,很多人因此在丧失兴趣与斗志的心态下郁郁寡欢难有作为。因此通过此书,如果能让部分读者少走弯路,排除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中的障碍,陈老师也能感到些许欣慰。
2. 由内向外之:可行性分析
a) 能力
许多人都认为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胜任一个工作、是否能够有所成就的最关键因素,但陈老师将能力放在性格与兴趣之后正是要告诉大家,其实能力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至关重要”。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假定这边谈论的对象都是四肢健全、头脑正常、接受过正常教育的人,那么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完全符合特定行业和岗位,加上兴趣方面的加成效果,能力往往都不是问题,往往在特定方面有热情有激情的人都具备很强的该领域的才能,即便不是这样在后天的工作中相关的技能也很容易被开发被激活。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能力这个点上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自己在能力方面的长板与短板。长板指的是你自身的优势点,同理短板指的就是你身上的劣势点,这些优势劣势更多的应该指的是你身上所先天具备(缺陷)的、或者说很难被超越(克服)的点。这边强调“先天”、强调“很难”是有原因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数学很差,而且即便非常努力,也最多排到班里中不溜秋的位置,那么基本可以判断你的数学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你的短板,因此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涉及对这方面能力要求较高的方向,避免以卵击石。反例则是,如果你数学不好,但发现其实主要是因为不努力所致,如果努努力是可以考到全班前几名的,那这样就不但不能判断你在这方面的能力有问题,或许还能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你在这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因此,我们在“能力”这部分,希望大家通过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短板,帮助我们借助比如排除法来进一步聚焦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的范围。
b) 技能
技能和能力的差别在于:“技能”是在“能力”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的、可以使得我们拥有更显著的求职竞争力、在特定领域占据更多优势的能力。特别对于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或认证、一些得到过认证或评级的特长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技能将可能成为你求职道路中的敲门砖,也可能是你职业起步阶段的一个风向标,因此,通过分析自身的技能特点,会为我们判断职业发展方向提供另一个维度的依据。
c) 教育
近年来,在我为数百上千的学员在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有来自不同学历背景的学员,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规划是需要有不同的考虑的,因为各行业各细分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上在学历的硬门槛上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讲到金融行业的投行范畴,其中投行总部的部门中绝大部分是需要至少硕士学历的(不接受硕士学位,即不接受非学历制教育背景的申请者),而也有个别部门则不限制硕士学历。因此我们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必须对自身的教育背景,自身可能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教育背景做考量。
d) 人脉和家庭
职业规划可行性部分的最后一部分却可能会是占权重最大的一部分。世间万物几乎都遵循着马太效应和二八法则,20%的人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80%的人则不能如愿,而这20%的人是如何找到好工作的?这往外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通过有效的(有时候一些学生是无意间做到的)人脉资源整合做到的。他们有的通过校友,有的通过学校教授和就业办的协助,有的通过实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拿到内部return offer,有的则通过维护和实习单位的关系在后续求职过程中得到“insider”的有力内部援助最终斩获顶级公司的offer,当然也有通过更直接的家庭或家族资源打通职场道路的。
可怕的是,很多人把这些东西看做是“拼爹”,我指的是带有贬义和消极色彩的这种判断。大部分情况下恰恰相反,这些被看似“一定是关系户”的人大多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将资源整合成功的。家庭或家族资源的优势有时候未必需要是最直接和你的目标发展相关,有时候可以是间接相关的,或者说很多情况下都只是间接相关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找到能产生协同的部分,并且通过努力去做整合!
不要想着现成摆着的资源就是马云、王健林等大佬这样的层次,绝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综上,在职业规划前的可行性分析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对自身人脉资源和家庭/家族资源做一定的分析。
3. 由外向内(由未来推现在)
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对症下药的在后续过程中加强对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上面说的是由内而外,那是第一步,当我们“知己”之后,要做的就是“知彼”了。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对行业做深度认知,这恰恰是国内那么多年的职业规划所严重缺失的部分。国内的职业规划往往在性格测试和职业测评后就戛然而止,他们或是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以成功学来给大家打打鸡血,亦或是通过推荐一堆工作方向,注意是一堆哦,让大家去尝试,前者让人倍感鼓舞却在晚上一觉睡过后第二天该怎样还是怎样,后者则让人望而却步,面对如此多的参考方向感觉人生仍旧没有方向。
因此我在过去的几年内做商科职业规划私塾、在“在行”上为诸多朋友做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在我创办的“世为教育”的留学业务上坚持提供“基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留学定制服务”,我们希望把最擅长的,最了解的方向分享给大家,把尽可能全面的、客观的、细节的、以数据为导向带给需要做职业规划的朋友们。本书的后几章将分别就金融、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咨询和战略咨询、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行业为大家带来我们的调研成果。
通过对行业的深入认知,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缩小目标,结合上述提到的多个维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性格、职业测评、兴趣、能力、技能、教育、人脉、家庭”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得去参与部分的社会实践来切身感受一番职场上的真实感受,当我们锁定目标之后,让把目光放到未来你想从事的方向上,然后开始往回倒推!
打个比方,你梦寐以求的工作是做管理咨询,并且你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自己的性格应该很适合,于是你开始进行“知彼”这一步,你经过研究后发现这类工作需要很强的基础面分析能力和与客户打交道的能力,于是乎你就选择在在校期间额外加强会计和财务方面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储备,选修比如advanced corporate finance这类的课程。平日里多参加社交活动,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等。另外有针对性地参加CPA考试。这就是由外向内的涵义。
在你“知己”的前提下:
只有确定了未来的大方向,你才能知道你现在需要练就什么样的技能;
只有知道了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你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只有明确了哪里需要加强,你才能更明智地选课和考证;
只有知己知彼、对症下药,才能够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更快地走向成功。
陈思炜:【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67节936分钟纯干货。)
第三、如何了解职场
——从平台、职能、行业、展业模式四维度完成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
在我职业规划方法论中(如上图)的可行性分析中的第二部分是“行业分析”,而其实我们在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行业”外还应该对“平台”和“模式”(展业过程中服务的对象和方式)这两个维度来综合分析,以此帮助优化职业定位以及职业规划的适配合理性!
对于每一名本科大学生(或即将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来说,随着最初步入高等学府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当一位又一位应届毕业的学长学姐陆续进阶下一个人生重要阶段——『职场就业』,不论是收获理性工作offer、名校研究生录取,亦或是折戟沉沙求职考研失意,都会使得内心的“焦虑感”与日俱增。
于是乎,很多人本着对自己负责的积极态度便开始了(漫无目的)地四处求助——
- 听说有的亲戚家的孩子去做公务员了发展前景挺好
- 听说有的学长在某知名基金公司任职收入颇高
- 听说曾经的高中学姐留学海外名校前途无量
然而,上述这些“令人羡慕”的归宿其实仅仅只是数以万计(实际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毕业后不同的路径中的某几种罢了,作为大学生而言,决不能仅因这样的碎片化信息判定“好坏”,要始终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要找到最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路径,职业规划意义重大、不可或缺,而要做好职业规划,首先就是要做好“职业定位”,再有的放矢地去定制自己的规划。
对于 “职业定位“而言,明确眼前有哪些(完整的)可选路径是极其重要的、却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必要前提,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去再逐一分析和排除,结合各种方式的试错才能帮助我们逐步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理想化那样的完美适合自己的方向大部分情况下是找不到的,后文我会提到)。
我花了前后10多年时间,从自身成长经历、大量访谈调研、数据分析,结合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授课经验、数以万计的学员职业规划咨询实操、逐年定期的复盘总结,于2019年5月完成了本文,以供有职业规划需求的大学本科生们参考。不敢言本文内容上绝对“正确”,只愿本文对大家有所启发。
下图是我绘制的——【职业规划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
- 行业(及细分)
- 平台(国际、国家、社会、市场)
- 职能(及子职能)
-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
而这四点中的【平台】和【职能】是我建议大家首先明确定位的。
在先前我的职业规划方法论(如图二)的第一大模块“自我分析”过程中提到的“职业定位和规划中绝大部分人难以将生活中的兴趣与实际职业工作结合,更多的兴趣实际是通过工作过程中成就感、个人价值实现满足感、被需要感等这类抽象的兴趣体现的”。
(原文:陈思炜:【2019更新版】职业规划方法论(必读)「附」专栏百篇文章导航目录)
然而,如果在结合了以上四维定位模型的几个维度的基础上来更多元化组合式设计的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还将提升“我们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融入进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上一课程(文章)里我们已经就【平台】的维度做了讲解,在这里(本文),为简化模型和便于各位理解,我在以上模型基础上去除了【平台】这个维度特别绘制了下面这个“三维度模型”,我将通过一系列案例来带大家结合模型图理解本文所述理论该如何应用于我们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注释:
模式——在模型内引入“模式”这一维度,指的是我们在职场上工作过程中所面对的客户类型及相应的展业方式,我将其分为2C(面向个人客户)和2B(面向企业客户或群体客户)两类。
不同类别的模式下求职成功进入该领域从业(顺利求职获得录用)的门槛不同,在进入职场后职业发展过程中对平台的依赖度也有较大差异。
比如:
其一:
对于销售类前台岗位而言,在同级别比较下(比如拿投行部与财富管理、家族信托来做比较)在2B模式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能否自带客户资源”的考量要求相比2C来的更高(拥有2B所需客户资源的难度也比2C的更大),这也使得入职门槛变得更高,以券商投行部为例,在达到明面上的一些招人要求后(陈思炜:如何进投行,基金或证券公司?学历不够真的无缘金融行业?)如果求职者并不具备足够匹配的高质量社会优质潜力型企业资源,那么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将大幅下降。
而对于2C来说,比如财富管理细分方向的销售岗,同样在对客户资源有隐性考量的情况下,C端客户的获取从潜在客户基数来看难度便低了不少,设想一下,满足上市条件且有需求上市、且愿意接受某家投行帮忙运作(能与特点企业搭上关系的人可不止一个!)的在全国范围内能有多少?
其二:
对从业者来说,2C模式下对平台的依赖度更低意味着更短积累期、更低门槛的独立作业机会(包括以自由职业者、工作室模式或正式组团队创业),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2C获客更为公平便捷、O2O平台愈发成熟助力斜杠青年们越来越“斜”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人在职人士已然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觉悟”,相信在我之前写的关于前北大网红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老师知识变现和下海创业事迹仍历历在目。(陈思炜:单1套网课热卖近8000万元、从北大离职,如何评价网红教授薛兆丰?)
而2B模式下,整个积累周期就会久的多,得益于平台的资质与背景获取的B端客户的确会显得更为高大上,因而也让从业者们显得无比光鲜,但这类企业级客户与个体从业者之间粘性却要远低于2C模式,因为企业级客户作为组织形态存在,理论上搞定和几个领导的关系就能稳坐泰山的可能性也是基本不存在的,简单的道理:领导会换,利益为上,市场多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即便有强大的2B资源的从业者其实也不算完全的例外,如果某个从业者拥有2B资源,那么一般其转向挖掘2C资源(如流量)的空间也是成正比的),随意跳槽或自立门户时不得不面对“行业准入许可证、牌照等资质问题和企业级客户难以割舍的对大平台大品牌背书下的更强合作意向”的巨大挑战。
总结:
这里罗列2B和2C模式以及阐述以上两点并非引导所有人一边倒得选择其中的任何一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为了避免很多人仅因“高大上”便一窝蜂去勇挤独木桥,我才将2C模式下的特征及其余2B模式的对比做此阐述,并将此维度纳入“行业分析”大模块之内供职业定位以参考。
回到我的职业规划方法论中“人脉”这一模块中,我一直主张的还是要评估好自己的优劣势,有的放矢不盲目即为最适合自己的。
并且,正如上述第二点第三段所述,拥有2B资源的很多情况下打通2C资源网络并不是什么难事,再次可见没有绝对孰优孰劣,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案例一:(见下图五)
- 行业(及细分):金融→投资→一级市场→投行部→分析师
- 公司(及平台):证券公司
- 职能(及子职能):销售
-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2B-服务于企业客户
案例二:(见下图六)
- 行业(及细分):工业→制造业→快速消费品→食品→宠物食品
- 公司(及平台):甲方公司(其他属性未定,但排除乙方)
- 职能(及子职能):市场营销→广告→文案
-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有宠物喂养需求的群体客户(B2C,属于2C类,不直接接触C端客户)
案例三:(见下图七)
- 行业(及细分):市场营销→广告
- 公司(及平台):传媒公司、广告公司(乙方类为主)
- 职能(及子职能):市场+销售+服务
-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2B,主要服务于甲方公司客户,除部分执行团队或执行环节外基本不接触C端客户(接触过程中一般也是以间接形式和身份)
案例解析:
- 职能有时也可以是行业:比如市场营销可以是企业(甲方)的职能,也同样可以以行业的身份出现来服务于甲方企业,其实质也正是因为甲方类客户该职能上普遍的需求,当需求足够大且外包此部分给乙方的情况下成本更低、质量相对可控时,该职能变可能演变为行业。
- 同样的职业定位下,一般情况下服务于甲方优于服务于乙方。比如定位出的就是市场营销这个方向,那么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明确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后,是服务于甲方(图中的职能)还是乙方(图中的行业)?从门槛、工作内容所处链条重要性和系统性角度、从对个人成长等很多方面来看,如果做的内容都在同一个细分方向下,进入甲方做市场营销相对优于进入乙方,为避免误解,再强调一下,我们所的是平级对比,比如世界五百强快消品最大的公司的市场部岗位比较世界上最大的几家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的岗位。
- 第2点中我之所以要举具体的例子,正是想在第3点里说明一下(又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解的点):在特定的情况下往往由于一些甲方提供的岗位要求过高,使得类如应届毕业生群体更应该优先考虑乙方,例如——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部和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咨询工作相比。
- 在考虑行业和服务对象的时,建议综合考虑评估一下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人脉资源,尽可能地还是要避开夕阳行业,只有顺势而为,方能有更大作为。
- 在职业规划这点上我总是强调“聚焦”,这个概念在以上模型图里也是全面贯穿的,在新增维度“模式”上,我们在做职业规划时也应有所考虑是否可以一定程度上聚焦,比如还是以市场营销为例,在不同的产品及其对应的消费者群体下市场营销的运作差异巨大,如果我们能在求职之前几年便有所侧重,那么应届生求职过程中针对性将力集中在特定行业的公司上,效果会非常显著,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别人只能对该行业说出个一二,后几天还得分别应付不同行业的企业面试,而你可以滔滔不绝,也不用瞻前顾后一天天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别的行业的特征,甚至你还可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创新的思维,不用多说,还会拥有非常相关行业的实习经验,聚焦的力量是不是超乎你的想象?
全文总结:
在系统地制定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过程中,借助以上模型的思考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
- 挖掘兴趣与职业的结合的可能性(在几个维度上都有机会找到传统个人兴趣爱好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思维局限之三级跳:
- 第一跳:跳出“职业要与兴趣(直接)匹配,否则无兴趣=低动力=难成长”的误区
- 第二跳:跳出“只有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方能找到兴趣”的误区
- 第三跳:跳出“选择职业时仅考虑公司、行业、职能、模式中某一两个”的误区
2. 在定制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过程中新增考虑一个维度“服务对象(模式)”,根据我的职业规划方法论体系里“人脉”等维度的结合来评估自己对2B或2C的模式会有所倾向。
3. 深度理解职能、行业、服务对象之间关系,从甲方和乙方的新层面来补充思考职业规划的定位问题,也从行业发展的朝阳夕阳角度综合做定位。
备注:
我将我所理解的各个职业发展体系绘制成图并分享于我的专栏文章里绝非要以“正确答案”的姿态来做任何灌输和说教,恰恰相反,正如我能陆续更新这些模型是源自我从平时工作过程中案例的积累与复盘、学员们善意的建议和启发、与身边背景各异的熟人或陌生人发生的探讨甚至争辩,因此我和团队一如既往地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以便于我们不断优化这些模型,并帮助更多的有着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困惑的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答案”。
第四、如何正确理解金融业
——从大金融的保险→银行→投资,到金融技能划分的量化和公司金融,再到具体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划分,完成对金融业职业发展更好的理解
本节包括如下内容:
(一)火爆的金融行业——正视现实,摆正心态
1.社会地位
2.就业优势
(二)按金融机构及其主营业务分类
1.银行
a)非外资商业银行
b)外资商业银行
2.投资
a)量化金融类
b)一级市场 & 二级市场 (Primary Market & Secondary Market)
c)买方&卖方 (Buy-side & Sell-side)
1)投行 & 券商 (Investment Banks & Security Firms)
2)基金 & 资管 (Fund & Asset Management)
3)期货 & 信托 & 房地产
3.保险
(三)按技能要求分类(基本面、技术面、Quant、财会等)
a)基本面分析
b)技术面分析
c)量化(Quant)分析技能
d)财会类技能
(四)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览
1.为何要判断行业趋势?
2.金融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预览
1)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
2)优先股、公司债等改革
3)股市的复苏-IPO审批制向注册制开始过渡
4)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5)利率市场化改革越发完善
6)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逐步放开QDII和QFII资格额度审批
7)逐渐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设立民营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
8)从以传统经纪业务为主变为各类业务百花齐放转型的券商新盈利模式
(五)金融行业职业发展路线、待遇变化
(六)如何提高自己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1.获得相关技能类证书
a)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b)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c)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
d)CMT-Chartered Market Technician
e)ICBRR、AFP&CFP、CFC、ChFP、ChFC、CWM、RFP、RFC
2.进阶高等教育与深造
因以上内容篇幅过长,请直接通过知乎专栏文章学习:
陈思炜:【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67节936分钟纯干货。)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一)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二)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三)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四)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五)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六)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七)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八)陈思炜:为何很多人都不愿做金融业的后台工作?——一文带你分清「前中后台」陈思炜:【职业规划之】 四维定位模型(金融)V1.0-200206
金融部分的总结:
首先,在本回答中我列举了6条关于金融业现状的事实,引出以下2点:
- 金融业真正高薪的工作永远是僧多粥少,从前如此,现金如此,今后多半会继续如此;
- 当下金融行业形势很不容乐观,若是希望马上读研就冲高薪进去的要小心,若是本科阶段考虑选金融专业的,感性上我看好未来经济形势及金融形势,理性上我不具备能力为各位做预判;
其次,我补充了2条确定性的逻辑:
- 金融业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理论上若经济形势稳定,即便是下行,金融行业是强周期性行业,不存在夕阳行业之说,且考虑到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之后金融业的反弹。
- 虽然我知道,不论我在知乎发多少内容,也完全不可能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不可能对就业市场供需失衡有多大影响,但能写多少我会继续写下去。
因此,我对本提问的解答是——学金融好不好,取决于你是否适合从事某些类具体的金融工作。
更多职业规划干货,可参考我编著出版的:
陈思炜:【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67节936分钟纯干货。)
❤️作答不易,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想请你帮我做2件事:
-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内容
- 关注我和我的专栏,持续关注职业规划与发展、出国留学等优质内容
当然是劝退,因为这样就没有亲戚朋友追着你问:既然你是学金融专业的,那告诉我明天哪个股票能涨(停)呗……
———————–抖机灵结束的分割线—————————-
一、招聘“理工科”化
我是十年的银行从(搬)业(砖)者(狗),从我的观察来看,现在金融行业的招聘越来越喜欢的反倒是理工科的学生。这是因为金融市场逐渐细化和专业化,投资对于量化建模和计算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背景下,理工科的学生反而更受青睐。往往是名校理工科本科+金融硕士+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的这套组合更受欢迎。
所以如果未来想去金融行业工作,本科反倒建议的是学习应用数学或者计算机科学这类比较“宽”的专业。这样将来可进可退。要比单一的金融专业更有竞争力。
以答主在加拿大的同学为例,致力于毕业进入金融企业的人往往是本科双学位,主修应用数学或者计算机科学+辅修金融。甚至有学霸搞出了主修应用数学或计算机科学+大辅修统计学(第二学位)+小辅修经济学(无学位)。
这类人毕业工作几年后考下来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所创建的考试),再去读个名校的MBA……如果你是负责招聘的HR,看到这样一份复合型的简历,对比单薄的金融专业,你选谁。
这里先插一句,经常听到有人问去金融行业什么证书“有用”。以我的从业经历来看,比较厉害的人一般都会有一个证书铁三角:硕士+CFA/CPA+司法考试,分别代表着学历、专业能力和合规能力。我自己目前考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和与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把备考时用过的资料分享在下面,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个考试。不至于盲目的去当“考证一族”。
二、求职“内卷化”
当所有人都认为金融行业“能赚钱”,从而疯狂的往金融行业冲的时候,内卷就必定造成了。
不是金融行业的工作多么有技术含量,银行大部分的工作高中生就可以胜任。而是申请的人太多了。导致了恶性“军备竞赛”。最后就是连前台行政人员都需要硕士学历。
而供给远远大过需求又会导致工资被压低。如果你要求月薪一万,就会有一百个人愿意只拿八千,后面还跟着五百个人愿意六千就行。
这种内卷导致申请时的竞争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千辛万苦进去后发现成日只做“工具人”的工作,工资又低。往往心里会有巨大的落差。
我当年求职历时四个月,历经简历筛选笔试加四轮面试,过程中甚至PK掉了牛津剑桥的毕业生,在号称有一万多人入围初选的管理培训生竞争中惨烈活到最后,一度以为自己是在打“饥饿游戏”。结果第一份工作是去做莫得感情的Excel表格。
巴菲特有一句著名的话:“人多的地方不去”。所以当选专业时看到喧嚣尘上的那些“热门专业”,要做的不是头脑一热冲进去,而是唯恐避之不及。
这方面的教训,当年听信“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集体杀入的生物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也有话说。
三、工作“民工化”
你以为的金融工作
实际上的金融工作
在前两部分已经提到,对于绝大多数的金融行业工作而言,工作的技术含量并不高,金融行业的体系化又导致人的可替代性强,加上大部分又能熬夜,又不要求高工资的毕业生只求一个工作。这都导致了基层员工的薪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答主曾经带过的一个实习生曾满怀期待的问我银行正式员工的工资是不是很高。我叹了口气跟她说:“你看中午我们去吃个金钱豹都还需要讨论,你感觉这个问题是不是问错人了”。
自黑结束。金融行业的薪水较之其他行业还是高的,但绝不会像网传的成百上千万。你看到的“平均工资”大概是我楼上的领导年薪300万,楼下柜员小姐姐年薪6万。所以人均153万。
结语
最后做个总结。想从事金融,未必要学金融专业,往往理工科专业的路会更宽。将来求职金融行业时做好残酷搏杀的准备,入行后也别期待太高的工资。
……说到这里,我都觉得自己实惨,各位老板求带。
但,
如果内心中对于金融充满热爱。或者觉得不试一试自己会后悔,担心错过了另一个巴菲特的诞生。那还是试一试吧,不然可能会一直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
虽然竞争激烈,但如果真的是心里热爱,那你走的一定比别人远。别人上班只想着摸鱼和早点回家,你在孜孜不倦的研究业务甚至觉得时间都去哪儿了。长久以来,即使内卷,你也是最终的获胜者。
选择金融专业或金融行业,原则应该是内心热爱,劝退的是盲目跟风。这就是答主的最终答案。
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对你有帮助,麻烦点个赞再走吧————-
关于金融/职场/考证,其他推荐阅读:
金融工作哪些岗位可以薪水稳健发展到40w?巴菲特为什么不考CFA?金融行业都有哪些证书?
我是今年上岸的跨考生,大学四年没接触过金融学,辞职一年后准备了半年有幸今年卷上985了。下面是我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到你,也希望能够帮到很多没学过金融学或者基础不牢又想卷一卷的研友。
注:下文共计3228个字。
431金融学,一门各个学校出题风格不同,参考书目不同,甚至大纲虽说明确但似乎怎么出题都不算超纲的专业课。
这门学科在我一个跨考生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和杂,想考好,想要去名校只能硬着头皮做卷王。
相信考431的卷王们都明白这门学科庞大和复杂的知识体系,《金融学》《公司理财》《国际金融》好一点的学校甚至要加上《投资学》,4门各需要花一年学习的知识要硬塞到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去学习难度可想而知,最难的是你还需要背上各种各样的名词解释和简答。(每年还有很多新名词出现)
我把431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末期。具体时间节点上我建议你把7-9月份当做中期;前期可以很长,需要打基础;末期需要你在中期的基础上拔高和提升,没有牢靠的中期末期复习冲刺是很吃力的。
初期阶段
要学好这么课真的需要听网课让老师带你进门,跨专业的考生尤其要注意。自己看书会把自己吓到的,我6月份前就是吃了这个哑巴亏,每每看到米什金所著的那本厚厚的《金融学》我就很难提起兴趣。
实际上找到合适的专业网课是相当重要的,对于跨考生它能迅速帮你搭建起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对于本专业同学则能帮你重新理清思路和重点。
431专业课网课太多,我听了几家下来选择了常道的网课,主讲人是上财毕业的博士,资历摆在那里,很多知识讲下来真的和刚考上研的学哥学姐是不一样的。讲知识和念PPT真的是两码事,这是我的血泪教训。所以我也推荐大家去找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最好是本专业的老师讲解的针对考研的网课,思维高度和阅历是很难取代的。(常道教育的网课在上有,去年官方免费推出了一版,各位431的考生也可以看其他机构的,这是我的个人选择,还是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
当然,你要牢牢的记住,不动纸笔不读书。
看网课一定要记笔记!
看网课一定要记笔记!
看网课一定要记笔记!
重要的话我说三遍,别看网课就单纯的傻呆呆在那看着,看的时候觉得你会了,看完过一段时间后一问三不知,又要重新看,这真的是很多考生会触犯的雷区。真的,一定要在打开网课前拿起笔来翻开本子,养成这个好习惯很重要。
其次,记笔记不是让你把老师每句话都抄下来,是要去理清每一章的知识脉络和解构,对于重点的知识点老师会有自己的解读,你需要将这个重点结合自身的理解记录下来,你可以简写,但一定要保证你看到后能回忆起看网课的内容。
看网课后一定要看书!
看网课后一定要看书!
看网课后一定要看书!
重要的话我还是说三遍,网课是老师对书中重点知识点的解读和专业课逻辑框架的搭建,它不能取代你看书并思考的这个过程。因为有很多琐碎的知识点初试极有可能考到,所以你需要认真去看一遍书,同时看完网课后看书也能帮你理解书中的各个知识节点和框架,让你不至于一个字一个字去读。(一个字一个字去读是极度不正确的方法,低效费时)
真的,如果你能按我的方法学习专业课并坚持下来,最多两个月,正常情况下一个月的时间你就已经入门了,不需要重新花费无用功就可以来到第二阶段的学习。
总结重点:在初期阶段,好网课很重要,需要一个有经验的老师;看网课一定要记笔记;看网课后一定要看书。
中期阶段
很多辅导机构将这一阶段看的相当重要,在他们的时间节点上大概是7-8月份,实际上这个阶段可以更长,到9月甚至10月都不迟,因为这个阶段是你全面巩固提升的时期。
形象来讲,看网课的初期阶段便是让你理清专业课大的逻辑框架,这一阶段则是让你把这个框架下每一个最细小的知识点都掌握到。
跨考的我并非有什么聪明的点子,实际上是笨办法,那就是背会背熟然后默写,基本上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默写一本书。
导致我使用这个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431学科知识太过庞杂。
虽然经过第一遍的学习能理清思路,但431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考试,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诸如弗里德曼三效应、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等等翻来覆去的考了很多遍,大的知识点大家都会,因此很多学校会考很多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尤其需要注意那些考名词解释的学校),所以一个细小的知识点都不能放过。
第二,市面上教辅资料过多,拿来背仍需要自己的理解和整理。
为了准备考试,我看了蒋先玲老师的《货币金融学习题》、师兄师姐高图的专业对学校资料、科兴红宝书、科兴蓝皮书、常道的教育辅导书、某位上岸师哥所出的辅导资料。虽然专业课主线脉络科兴红宝书都有,可很多五花八门的知识点仍然需要会在其他的资料上出现(关键是还会考到),所以能多整理就需要多整理一点。
第三,金融学知识本身分支太杂。
货币金融学部分、公司理财和国际金融存在花式交叉,一个知识点可能反复出现。比如他们都涉及到金融市场、股票和债券的问题,拿股票来讲,股票包括定义与基本内容、分类、发行问题、股利政策、股权融资、股票估值、股票IPO等问题……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去归纳分类的,但不巧的是市面上的资料并没有将其归纳总结到一起。
所以我在中期阶段,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就是将某一章的知识拎出来,按照我之前做的笔记理清思路,再在我那大大的桌子上摊开六本颜色各异的书,反复确认某一个相同知识点的最优背诵结构,再单独将各个书上特有的知识点花圈,然后直接按照考场标准背诵一个整理一个,背诵一个整理一个……
我知道这有点难,但我个人认为这是我这门学科时间还充裕时间学习时候的最优解法。其核心点在于地毯式的将书籍过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遗漏的知识点。这也是该阶段的最终目标。
成果最为直观的,我整理的金融学笔记一共218页,米什金那本厚厚的大书一共508页,你可以自行想象这本笔记有多厚,而且相对于米什金里半天翻不到一个可以直接背诵的知识点,我这笔记上面的内容都是直接可以背的,也省去了各种翻书的时间,方便我在之后拿来就能背。
(来,金融学的小伙伴感受下凯恩斯需求理论和立方跟定律的简答题)
在这个阶段你就需要做题了,当然,这期间什么时候要做题、做多少题取决于你的专业和复习进度。我报考的431学校更多是看重记忆,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方法。
不过我要提醒要考研你:
先背完书再做题!
先背完书再做题!
先背完书再做题!
很多题目是你背完后一看就会的,一些拐弯抹角的题目实际上稍加思索就能从背的知识里寻找出答案,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我觉得只是你背的没那么熟练罢了。
当然,这里的背完是指你背完一大章后再配套做一次题,很多教辅机构都会出相对应的习题资料,我做的科兴的蓝皮书,431的学子可以考虑。
总结重点:地毯式的将书籍过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遗漏的知识点;先背完书再做题,背完一章做一章。
末期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时间基本来到了9月底,末期阶段主要分为两个目标:
一是要将你之前学过的夯实了的基础知识重新滚动复习起来,同时更重要的在于更加从高的角度去搭建框架,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就是所谓的“把书读薄”。
二是热点知识的学习和整理,这个不必我多说,金融学每年都有一堆的事件发生、一堆的新名词出现,大家没必要现在天天追新闻追热点,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引诱你放不下手机打乱每日的计划。因此热点可以11月份左右挑一本信任的辅导机构即可。
具体展开上述两个目标,我个人认为从高的角度去搭建框架,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是最为重要的步骤。
举个简单的例子,金融学重要知识板块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利率、货币的供求、货币政策。这四个板块你在第二遍整理时,已经讲按照自身的知识框架对其进行了细微入至的整理,大到重要的论述题,小到某个不起眼的名词解释。但第二遍细致入微的工作容易让你忽略从正本书,整个金融学的知识架构去理解这章。
比如我问你这个问题:货币的供求这章和其他的章节有着什么样的内部联系?二者结合在一起学校可能从哪个方面出题?
这个东西理论上可以考场上推导,但我建议你在这个阶段就进行思考,考场上现推来不及(一些重要的理论图更是如此,我在考场上有个题就是现推的,血泪教训)。
因此,我希望在这个阶段,当你能回看目录,甚至闭上眼回忆金融学时,第一印象是它的理论大框架是什么,第二印象才是某个框架下某个细小的知识点,但这个状态和你第一次翻书看框架那种一脸蒙蔽的状态是迥然不同的,这才是真正“把书读薄”。
总结重点:在末期阶段,把书读薄”,要上升自己知识的认知高度;热点不需要平常过于,买本专业机构的热点资料即可。
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下面是我关于431考研的其他经验分享,包括396和公共课的个人经验,文章很长,有近万字,分为了上下两个部分,有兴趣可以看看。
大家好,双非金融准大三,有很多话想和大家讲。
我可以理解大家一提到金融,就会想到那种在打字楼里的场景,就是很高级的样子,其实事实可能要让大家梦想破碎了。
我很明确的说,要在金融混的好,要么是高学历、数学很好,要么就是家里有钱、有资源。
1⃣️先说有钱、有资源。其实金融的本质就是把这个钱拿去投资。所以有些人有些人家里有钱,要做上市服务、要投资。那么如果你是家里有钱,直接用家里钱带一个成为项目。而一般来说家里有钱的人,也会认识一些企业老板,这个时候就可以成为项目发起人。对于这种人,不管是银行的拉款还是投行的上市,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都是必须的。
2⃣️其他就是高学历。诚然CPA、CFA可能对于自己工作内容会很对口,而且很加分。但是高学历永远是大投行选人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底层逻辑可以去分析,学历高、学习能力快,可以很好的去把有资源的人接到的项目给运行下去。
剩下的就是“金融民工”,拉别人保险、银行柜员了。
但是吧,这个时候很多人说自己又没有资源、又没有学历。
我觉得可以在考研、出国的提升自己学历水平的时候,多去实习、做项目、创业比赛,给自己积累资源。当然考CPA、CFA也是性价比很高的方法。
很好的问题,这应该是这一代财经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困惑
看2022届这形势,除了清北复交的硕,不对你本科也得是,还不对,你高中也需要也是有点名气的外国语中学。反正总的一句来说就是:出身好,学历好,实习好,才好卷进那些头部的证券投资、pe/vc,互联网大厂战投部等,以北大2020年光华管理学院就业报告为例,当年金融硕士共85人,就业情况
没办法,谁让金融行业待遇相对还算可以呢,经济学的第一章不就一直在强调稀缺性么
那么问题来了,挤不进去的那些人怎么办,学校不怎么样的金融还有没有出路?
人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一大堆人挤着问怎么去投行,怎么去私募,需要怎么实习?却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你只是个资质平凡的普通人,进不去这些个“高大上”怎么办?
硬生生拖到毕业季,然后摆烂,美其名曰顺其自然?
普本金融没未来,考研?
金融这么卷啊,我换赛道,不和你们争了
其实仔细看看这几条就知道,很多人只不过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所以一直无法客观的面对就业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的迷茫不是因为没有出路,而是因为没有热爱,如果你现阶段就想做学术,或者就热爱IT那我一定建议你去冲,年轻嘛,试错成本低就是优点,我当年就是因为想做学术才读的研,只不过后面发生了转变。
考研和转行都是一种思路,谁都想变得越来越好,问题是:周围一圈人给出的路,就是出路吗?
真正应该思考的不是考研还是转行,而是诚实的面对自己,面对自己就业的需求
可以感知,题主不是一心只为学术,而只是希望好好读个研,方便找工作
可是考研这条路,又何尝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呢?更何况两财一贸。我贸历来重视英语,央财和上财专业课据说挺难,有压分现象,难度又提升了一个等级。不否认二本考上这些学校的大有人在,但我们也不能像考研辅导班那样无脑呐喊,人人皆是黑马。很简单的分析,你可以参考每年这三所学校录取学生的本科院校,二本院校的占比如何;而且最重要的是,考上之后还是会面临就业,而就业的困难程度并没有好太多。(不包括你考上了之后更加勤奋的对待学业和实习,人还是要相信时间的变化,坚持一年和坚持到毕业不是一个概念 )。
再来看看转行,还是选了一个如今看来收入颇丰的热门行业。我们相信努力,但也不可以忽略成本和已经产生的劣势,毕竟你后面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比你多学了四年的科班生,在高收入领域永远不缺人才。那再换个角度,从现在开始学代码,到进入市场,再到入行三四年之后,IT市场的薪酬待遇是否会一直坚挺,裁员潮既不会落在自己身上吗?,所以转行这条路同样充满着风险,建议题主仔细分析个人情况。
所以,普通金融毕业生的出路到底在哪?
从部门中一个2020年入行的普通院校硕士的视角谈一谈关于普本“伪金融”的出路
这个小姑娘真的很普通,学校一般,性格也不是那种很会来事的,更没什么背景。入行2年不到,从校招进来做柜到借调小企业,再到现在的公司部,从同事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做事认真。在运营部的时候就是靠态度感化了她们支行行长,好像没多久就让她出柜帮忙整理信贷资料。现在每天累是挺累的,看着每天好像八九点才下班,现在的税后收入大概在30w,最近听说和她父亲一起在老家买了一套房,感觉是在慢慢变好。
这种出路你要说多厉害光辉,在银行真还不怎么多见,更多的其实是普通但肯拼的人。就拿银行的入行培训来说,有人诟病,但依然有人熬夜到12点去苦练三项技能。
我举这个例子做什么呢,其实就是想提醒那些财经毕业生们,不要抱怨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想就业就踏踏实实选一个自己能进的,也稍微符合预期,开始先工作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题主的想法是好的,我还年轻,我也不怕吃苦,但如果最后的归宿一定是想找个好工作 有个好收入的话,建议现在就可以去职场走一遭,看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在赚钱这个事上,课本上的资产定价模型告诉不了你,各种各样的货币政策告诉不了你,有针对性的提前准备市场需要的技能或许才是真正消除焦虑的手段。
写在最后:
很多高中毕业生都是怀着灿烂的憧憬,远大前程,期待未来可以年入百万,穿上帅气的西装,在高大鲜亮的写字楼办公。
再早几年,每个高考生的终极幻想就是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现在你们可能没概念了,再向前退几年,,各地文理科状元争先恐后投入金融的怀抱,其他高校专业录取分数最高的也非经管专业莫属,但这就结束了吗?很多人入校第一年拼命学习,只为了获得每个学院为数不多的转专业资格,而申请装入的专业人数中,前三的必然还是金融会计类(或部分院校王牌专业)
根据教育部最新的《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
这才仅仅是卷的开始,这一大批优质学霸就是伏笔,不管是后面的 考研,实习,还是网申面试,都是妥妥的卷无止境,学金融侧面说明你本身很优秀,这一点请不要怀疑,所以尽早的想好自己后面的路可能对你的帮助是最大的。
大家对金融专业是鼓励还是劝退?为什么?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