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个习
还记得在我们当年考研时,在考研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考研上双非大学还不如不考。”
可见,那个时候的考研人,到底有多“豪横”,感觉身边的考研人,考研目标院校基本上都是“985”、“211”大学,你考个双非都不好意思跟人讲。
其实吧,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豪横”,主要原因还是那个时候的考研人数比较少,2017年考研人数才刚突破200万大关,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
但是,2022年官方公布的考研人数为457万。
相当于短短5年时间,考研人数就翻了一倍多。
所以,考生也变得更加“现实”了起来。
“985”大学本科生,考研上岸双非大学
有很多本科学校还不错的同学,考研上岸学校却不怎么好。
比如,下面这位同学,本科“985”大学,但是,最终上岸某“双非”大学。
然后,看到很多人说,你小子是不是又在“凡尔赛”啊!
你所谓的“双非”大学,是不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或者是南方科技大学?
还是上海科技大学?
毕竟,这3所大学虽然都是“双非”,但是,却与其他双非大学有着很大差别,分数线较高,考研难度很大,所以,考上这三所大学的同学,也常常被人调侃“凡尔赛”。
但是,前面这位同学上岸的并不是这3所大学中的一所,而是真正的“双非”大学,甘肃政法大学。
这么来看,“985”大学毕业生,考研上一所双非大学,确实有点“亏”。
只不过,这些考生并没有太好的选择。
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被“调剂”的,一志愿大学考研分数线太高,那只能被调剂,而考研调剂,能够成功都已经非常不易,至于学校,也就不要奢望太好了。
考研择校,“眼高手低”就会被调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考研择校上。
很多考生选择考研目标院校时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因为,考研人数虽然多,但是,分布极其不均衡,考研“热门”院校考生扎堆,考研“冷门”院校靠调剂。
比如,像四川大学,最近几年的考研报名人数都排在全国所有高校的前列。
2022年,考研人数直接达到了4.3万人,而最终录取人数只有7000多人(包括推免生)。
像浙江大学,考研人数也不少,2022年报考人数突破了3万人。
复旦大学,2022年也有3.5万人报考。
同样是“985”大学,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却仅仅只有1万人报考,所以,基本上每年都有调剂名额。
中国农业大学,也只有1.3万人报考。
看得出来,就算是“985”大学,考研热度差距也会非常大,不同的选择所对应的考研成功率也会完全不一样。
我们可以假设两种不同的选择,然后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考生A:为了求稳,选择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考生B:眼界比较高,一般学校瞧不上眼,所以,选择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计算机,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科软”,多次上过热搜,复试线曾经高达388分。
结果A生顺利上岸,虽然学校一般,但也是一所“985”大学。
而B生,由于初试成绩太低,没有达到科软复试线,最终调剂了一所“双非”大学。
因为,计算机专业太热门,稍微好点的大学都处于爆满状态,所以,只能调剂一些普通“双非”二本大学。
而考生B又不想“二战”,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去上。
看吧,虽然两位同学本科都是“985”大学,但是,由于选择不同,导致结果也完全不同。
所以说,考研,不光需要努力,更需要合理选择目标院校。
考研目标院校选择,求“稳”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文章开篇已经讲了,最近几年,考研人数大幅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也要学“聪明”一些,或者说要更“现实”一些。
在考研择校时,求稳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比如,本科是“985”大学,那么,为了求稳,选择本校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理由也很简单。
① 考本校对于专业课比较熟悉,考研初试比较占优势,可以掌握主动权;
② 考本校,对学院老师比较熟悉(脸熟),考研复试也有优势;
③ 学校对于本校学生会更“青睐”,不管你承不承认,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综上,像一些考生,考研为了求稳,也会选择“反向”考研,比如,本科“985”大学,考研选择“211”乃至于双非大学,这其实也没有什么,相比成功上岸来说,“面子”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以上,也希望准备考研的同学,在考研择校上多下功夫,考研,并不一定非要追求名校,确保自己能够成功上岸更重要。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本科“985”,考研上岸双非大学,“反向”考研为哪般?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