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人真是一年更比一年多。
无论是越来越少的岗位缺口也好,或者岗位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也罢,一切的一切都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队,一呼百应,无数应、往届毕业生将它推成了近几年的热潮。
据官方统计,2022考研人数达到了457万人次,而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的招生人数为111.4万人次,尽管看起来会有四分之一的人上岸,但实际的上岸率却比这要少得多。
22年考研初试落幕,这类考生处境比较危险
许多学生考研的理由是为了进行学习深造,提升自我能力;或者是提高自己的学历,以此在进入职场后获得更多的竞争力,拿下更好的offer。
但也有学生考研的理由不同于寻常,甚至有些消极,而这些学生在考研人群中也占很大一部分,他们考研是因为逃避进入社会,不想在毕业就进入工作,为生活奔波。
这一类学生的目的不以考研为主,考研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他们逃避成长与发展的借口,因此他们的“考研之心”也并不坚定,靠用各种正当的理由对自己进行“自我催眠”坚持。
这样的坚持并不长久,这样的努力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目标不明确,道路不坚定,所以规划性也比较差,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因此,这样的学生多数只是去增大考研人数基数、
另外,除了一开始的出发目标就倾斜的学生之外,还有一类学生的考研鲜有成果,那就是自身基础较差,目标却定得很高的学生。
这类学生缺乏实际性,好高骛远的眼光终究无法适合应该脚踏实地的考研,考研的基数和上岸率就是残酷的现实,如果考生不能对自己做出良好的评估,那么最终只会收获失望。
找工作和考研不可兼顾,学生要做好取舍
因为考研总是在毕业季,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去图书馆学习备战考研之时,另一部分学生选择手握一摞简历前往校园招聘会或者实习,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犹豫不决。
既想去考研,又想早点找个好工作赚钱糊口。而有些心里并不赞同学生考研的家长总是劝学生,要“雨露均沾”,既要埋头学习装备考研,又要时刻注意着招聘信息。
孰不知“一心不可二用”是有实际意义的,考研是需要埋头苦干的难事,要按部就班按计划进行,尽量避免变数,而如果要看顾招聘信息,那生活中就充满了变数。
而且很多招聘岗位需要提前准备笔试、面试,甚至有的岗位有考核和岗前培训,如果参加了这些工作准备,考研节奏不被打断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考研也必会让学生漏掉一些招聘信息,所以考研和找工作几乎是无法兼顾的,如果既想要考研,又想要找工作,类似一直很火的考公、考编,那么考生最后很可能两边都没有做好。
因此,学生一定要做出取舍,如果想要考研,那就下定决心,定好目标做好规划之后,即刻出发。
如果想要找工作,那就不要想着考研的事给自己留退路,毕竟如今社会上的求职压力并不比考研压力小,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得到岗位的可能性会变得更小。
求职还是考研,决定权在“自己”
如今到了考研关口的大学生都是二十三、二十四岁左右,早已成人,早已“独立”,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想的,但对于这个“独立”却懂了,却又像是没懂。
大部分学生认为的“独立”意味着:应该出于自己的本心做出判断和选择,靠自己的力量做出决定,并最终承担自己做出每个决定的后果。
大多数学生“懂”了“做出决定”,却没有做好第一点——判断,也没能做到最后一点——承担后果。
就像很多学生决定考研,却没有做好自己是否适合考研的“判断”,以及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选择”,并且在最终收到不理想结果后仍然不反思。
这些学生往往在将错误归咎于人后,继续又一轮错误的“独立”循环,在一轮又一轮的不理想中磨光了任何斗志,最后自暴自弃的选择一条路将就。
这是对自己的人生极其不负责的表现,如果想要不将就,就免不了做出许多思考,在选择道路时自己斟酌。
如果学习水平逊,忍受不了考研的痛苦与寂寞,或者只是为了逃避职场,考研的目标并不强烈,那么学生就不适合考研,应该当断即断,及时止损,投入工作,积累经验。
如果目的很明确,为了提高学历帮助求职或者其他,而学生自己也能吃苦,能够坚持考研的漫漫长路,且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有规划,那就静心考研。
无论是考研还是求职,这几年的压力都在直线上升,所以大学生们一定要早点做出自我判断和最终的决定,不要逃避拖沓,尽量早点上岸,竞争压力也会更小。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