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字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距离官方通告的正式查分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李理第108次点击刷新键,但界面依然只有一串灰色的乱码。
她刚从班群里得知,教育系统的查分功能崩溃了,到目前依然只有零星几个人查到了分数。
将查分系统服务器压垮的,是今年井喷式增长的高考报考生。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193万,比去年增加了115万,也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
晚上八点多,系统依然没能恢复,李理的手机突然响了一下——是教育局发来的短信,对意外状况进行道歉,同时也告知了她的成绩:567分。比她估算的要少十来分。
但她已经没有太多心思去纠结这点分少在了哪里,短暂地激动过后,她迅速打开电脑查询起自己的排名和分段。控制线在早些时候已经公布,她的分数超过了一批最低线近100分。但新高考施行后,大家选的科目不一样,控制线的参考意义已经不大。
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她要将45个平行志愿一一安排妥当。
6月23日开始,2022年的高考成绩开始陆续出炉。在一些教育学的研究里,高考被称作“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匹配机制之一”,而影响匹配的两个重要参数,就是分数与志愿填报。
分数已经无法更改后,志愿的选择就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新高考推行后,志愿填报的规则也随之变得更复杂,选择更多了,但难度却一点也没降低。李理说,直到收到那本厚达两厘米的志愿填报指南,她才知道原来天底下有那么多所大学,那么多种专业。
“而每一串代码背后都隐藏着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这几乎是所有准大学生们的困扰。李理查到分数的第二天,知乎发布了一组数据:2022年高考期间,知乎“高考志愿”相关类目下的问题总数达767万,相关检索词搜索量达1.97亿次,内容浏览量更是多达25.2 亿次。
哪些专业必须谨慎选择?
志愿填报失误是一种什么体验?
对许多专业一无所知该怎么办?
手里的数字是十二年苦修换来的珍贵资源,但该如何去分配去交换,大多数人都没有经验,也缺乏勇气。
270个志愿
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打开那张模拟志愿填报表时,李理还是吓了一跳。
45个平行志愿,密密麻麻铺满整个页面,最前面是学校,后面是6个专业及其代码,最后为调剂选项——这还不算多,李理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些吐槽贴,坐标辽宁的,有112个志愿要填,来自天津的,可以考虑的组合超过了300个——都是托新高考的福。
| 新高考后部分省份的志愿填报表
根据志愿说明,李理可以选择报45个学校,每个学校只选最喜欢的1个专业,也可以在同一个学校里选择多个(上限为6个)专业,直到凑满45个。也就是说,她可以填的选项其实有270个。
但专业的选择并不完全随心所欲。从上一届开始,她所在的中部省份开始实行“3+1+2”的新高考政策。
其中“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考生将按照过去的传统进行全国统一考试;“1”则为首选学科,考生需要在物理和历史两门课中选择一门参加考试;而“2”为再选学科,考生需要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课中再选择两门参考。
李理最终选考的是物理、生物和地理。相对应的,在填报专业时,她也必须根据自己选考科目和目标大学的招生简章选择对应的“院校专业组”。后续的调剂,也只会在专业组内进行。
李理是农村长大的孩子,高中三年都是一座刚刚脱贫的小县城里渡过的。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打开志愿填报手册之前,她有所耳闻的学校和专业都是贴在教室后面的激励榜上的名牌大学,虽然她考得不错,但还远远够不上。
捧着厚达两厘米、写满了学校和专业名称的手册,李理能做的却只有根据那些名字进行简单粗暴的猜想。
根据布朗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后叶晓阳的多年研究,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家庭背景相对弱势的农村学生会比城市学生录取到平均质量更低的学校、就业前景更差的专业(高分低录)。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信息缺失。农村学生的父母辈几乎都没有大学学历,即便能参考家长的意见,信源也大多是道听途说,李理翻手册的时候,家里学历最高的父亲一直在热情地提建议:“听说工商管理很好”“会计是不是不错,毕业了可以去银行上班”“师范类呢?当老师总不错”……
李理不耐烦地打断:“你说的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
县城中学里的老师,在志愿辅导上能起到的作用也很少。李理去领志愿手册的那天,班主任只花十五分钟讲解了一下注意事项和截止时间,就散会了,一对一咨询,给出的也都是“XX大学还不错”“报省内的会稳一点”等模棱两可的建议。
没能过本科线的韩鸿宇在班群里咨询老师时,得到的回复更直接:“别问我,我也不懂。”
修习法律是韩鸿宇一直以来的心愿,但专科并没有法学专业,相关的只有法律事务和法律文秘两个。韩鸿宇和父亲对照着手册,用手机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查过去,对照往年的分数线和录取名次,然后再一一排顺序,花了五天才把30个志愿全部排完。
韩鸿宇所在的省份高考改革只正式推行了一届,能够参考的数据非常少,再加上“百度上的信息实在是太混杂了,真假难辨,有时候输入问题,需要翻好几页、点进十几个网页才能找到答案,好几次查着查着就跑偏了,忘了自己一开始想知道的是什么,又回过头来重新搜索。”
| 志愿手册上通常只有学校、专业名和代码等基础信息
她用的是姐姐淘汰下来的旧手机,屏幕左下角裂了一块,导致一些字符没办法输入,打开一个网页也需要等待很久。
直到资料搜集工作进入尾声,她才无意间从知乎的一个前辈答主那里得知,专科生是不符合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的,想要参考,必须先升上本科。
韩鸿宇懵了五分钟,最终还是决定不再更改志愿,一方面是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实在没有精力再重新查一轮。父亲安慰她:“就当激励你专升本好了。”
6月27日,距离李理最后提交志愿的时间还有四天。她刚刚按照过去三年的等位分——即自己的分数和排名相当于往年的多少分——将合适的学校梳理出来,但要填什么专业,她心里依然没底。
除了未知,更深层次的焦虑来自于将来的择业。失业、裁员、毕业、考公大潮……尽管身在学校,她仍能模模糊糊地感知到四年后可能面临的艰难。
她想学计算机,但大厂进入寒冬的新闻她也没少看;动物医学看起来很有“钱景”,但有评论说选不到对的学校会很坑;一些指南里说人工智能、新基建、算法工程很有潜力,但她并不知道这些行业对标的究竟是什么专业,再加上数学是她的薄弱科目,她害怕课程太难跟不上……
城市、专业、大学、就业、升学……无数个关键词在脑海里翻滚,像滚筒洗衣机里的脏衣服一样拧成一团。
98000元的方案与1003条投诉
看到“AI填志愿”几个蓝色的大字在页面最中间来回闪烁,潘琦蕊知道自己可能又点进了广告页面。
她从善如流地选好地区、首选科目,在成绩栏里键入分数,点击提交。
两秒钟之后,建议报告生成了。排在最前面的是武汉理工大学,一个过去两年的最低录取分值都比自己的分数高出50分以上的211大学——即便有45个志愿可以“挥霍”,潘琦蕊也不觉得自己敢把这个学校填进表格里。
后面的三四个也没好到哪里去,不是分差大就是离家老远,潘琦蕊飞快扫了几眼,把这些方案一一排除后退了出来,无视了底下的“开通VIP查看全部志愿”和“一对一名师指导”的提议。
近两年,卖点为“AI助力”“大数据分析”的志愿填报卡突然火了。
这项技术,起初是一些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利用自有技术和内容聚合平台,通过完备的测试,深度分析考生的兴趣爱好与职业性格,再将测试结果与学科、排名等因素放在一起综合筛选,实时输出一份志愿建议,能够给予用户高效、流畅的参考意见。
比起传统的志愿服务机构,AI填报给出的方案更灵活,对考生最终选择的干预度也更低。同时,由于技术搭载在自有内容之上,获取测试结果之后可以随时进入内容库查看更多讯息,进行进一步的多维度比较。
但随着应用的推广,很多并不具备靠谱技术与内容支持的机构也开始入局,以“AI一键生成”作为噱头,实际上生成的结果并不靠谱,其最终目的也仍然是为机构的传统服务项目引流。
类似的场景在过去几天反复上演。除了网页上包装成资讯的广告,还有考场门口形形色色的宣传单,几个画风相似的卡通小人,戴金丝框眼镜,配一个爆炸式的对话框:“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落款为XX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
潘琦蕊打听过,这些平台的收费几百起步,至于那些与“高考志愿规划师”一对一沟通的项目,上不封顶。
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弥补信息鸿沟,原本应当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00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的企业,其中约90%成立于近五年内。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教育博主在提供收费的志愿填报服务。
但由于行业经济周期短,市场很快就进入了鱼龙混杂的混乱状态——一年一开张,开张吃一年。在去年的几则媒体报道里,一家名为赢鼎教育的机构网站声称提供四种价位的“高考报考一对一”服务,其中最高一档售价为98000元。
再加上准入门槛低,各种身份的咨询师都有:高中老师、培训机构老师、心理咨询师、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甚至不乏给孩子填过志愿后、转型做咨询师的家长。
“这行没有国家标准,但有很多非官方组织的行业协会,几个咨询师或机构凑一起申请一个行业协会,出一个行业协会的认证。”
常年在知乎上关注志愿填报问题的知名答主工藤正男记得,自家表妹当年就是花几百元找规划师报了志愿,提交之前他抽空看了一眼,发现一塌糊涂,原本还算可以的分数,差点连一批都上不了。
在工藤正男的观点里,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师,首先自身的学历就要过硬,“很多本科生连自己所学的专业都不太了解,更何况隔行如隔山,不了解这些专业又怎么能看到专业未来的发展,更别谈指导别人报志愿了。”
另一个BUG在于——填志愿原本应当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但绝大多数机构都在试图发展出一个普适的框架,并将其嵌套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比如常被填报机构用作宣传口径的“绝不浪费一分”,对学生来说,擦线进入好学校的低分专业,未必是一件好事。
| 新高考的志愿填报规则里新增了“专业组”相关内容
叶晓阳博士的另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如果学生和选择的大学匹配度不高,即使是低分高录,也会因为进入了相对弱势学科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
蒋嵩当年就是压线进的一所一本院校的计算机学院,但被调剂到了新成立的信息安全专业。毕业之后,同院王牌专业的几个同校的篮球球友,一些升了985,一些去了腾讯总部,而他留在了当地的一个小创业公司,收入也只有球友们的一半不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和志愿填报相关的投诉高达1003条,涉及的问题包括咨询师“服务水准差”“虚假宣传”“存在诱导性、欺骗性”等。
这些机构围猎的几乎都是像李理和韩鸿宇这样的小城镇考生。天眼查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国1500来家志愿填报机构,大多数都集中分布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省份,而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相关机构加起来才3个。
过来人的参考答案
将眼前五百来字的说明来回诵读了八遍,张若才勉强搞懂今年志愿填报的规则。
为了以防万一,她又根据自己的理解手绘了一张流程图,发到弟弟的班群并@班主任再次确认。
老师还没回话,群里先跳出来十来条家长的消息,有人向她求助,有人对几个分支持不同意见,没聊几句,文字就变成了几十秒的长语音。张若觉得烦,但又怕自己真的有疏漏,只好一条条点开耐心倾听。
她上一次填志愿是在七年前,那时高考还是常规的文理分科,参考控制线和排名就能把五个平行志愿分配得七七八八。张若凭直觉选了自己分段内几个看起来有前景的专业,诸如金融、会计、对外贸易等等。从领志愿书到定下志愿表格,她只花了一个下午。
后来她不得不为自己的轻率埋了单——因为弄错了省内一个提前批政策和本科一批的录取顺序,将想冲的学校都填到了提前批里,最后被一批里一个外省低分学校率先拦截。
再加上她填专业时也没查过好坏,直到开学,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在工科学校里学一个开设还不到五年的文科专业,是多么愚蠢的决定。
这一次,轮到弟弟填志愿,张若自觉必须为他把好关才行。她找出红色的记号笔,先在金融、传媒、教育、小语种等偏文科类专业边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文科类专业比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拗口的名字听起来更有吸引力,学习门槛也更低,弟弟就曾向张若表达过想学英语或者广告的倾向。
但张若当年学的就是文科,身边的朋友大多在这几个专业,四年之后,真正觉得学有所获并且最终从事了对口工作的没有几个。除非真的学历漂亮且身在行业一线,不然年薪20万几乎就已经是天花板了。而对那些当年选择了计算机、数字媒体的同学来说,这个数字不过是起点。
她和弟弟在单亲家庭长大,负责抚养他们的父亲常年在外省打工,姐弟俩的学费都是靠助学金和贷款,张若深知一个好就业的专业对弟弟来说远比兴趣重要。
弟弟的高考成绩还算不错,全省排名两万多,但尴尬的是这个位次刚好卡在普通一本与双一流之间,退一步不甘心,进一步又得看运气,而且能选择的都是些偏远城市或者冷门专业。
姐弟俩权衡了很久,最后张若根据知乎上前辈提供的经验锁定了武汉和上海两座城市。前者有七校联合办学,只要能被其中的任意一所学校录取,就有机会跨校、跨专业修习双学位;而后者有“插班生”政策,在上海的大一本科生可以自由参加各个学校的自主命题考试,通过即可转学。
| 图片来源于:知乎
知乎答主Echizen说,自己就是从东华大学转去了同济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最后又报送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比起网上如同大海捞针一样搜集讯息,过来人的切身体验确实更具参考意义。同样是今年填报志愿的周丹妮就根据知乎上前辈的经验成功避开了很多坑。
比如XX大学XX学院很可能只是一个和该大学毫无关系的三本;比如可能大家报了同一所学校,但因为专业不同而去了不同城市的不同校区;还比如有的专业名字看起来高度相似,但可能一个是教你如何画图,一个却是教你种瓜果蔬菜。
这还仅仅只是基础的信息层面。在工藤正男看来,过来人的最大优势其实是深知这个专业的前景,因为他亲自经历过,这个专业有哪些坑、有哪些弯路、有哪些红利,他自己是全部走过的,而这些经验对于正在填报志愿的准大学生们来说才是最珍贵的。
工藤正男举了自己的例子——他是天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博士,如果有后辈向他咨询动力专业,他可以根据对方的基本意向为其规划一条5到10年的成长路线,包括专业的发展方向,相关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招聘需求、门槛等等。
但也有局限性。因为每个过来人能深耕的专业都只有一个,适用于力学专业的路径并不能照本宣科到其他学科上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把各个专业的前辈汇聚到一个平台——这正是知乎当下在做的事情之一。
据知乎高考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24日,知乎已经积累了近5000万高考相关问题及回答,涵盖超过2800所高校和700个专业的相关讨论。
这些答案能够积累多大的能量,改变多少种人生呢?
人生开卷题
高芈还记得三年前的查分日,他正在用手机打王者荣耀,弟弟的成绩率先出来,紧接着是自己的,两个都是足够上985的分数。
兄弟俩兴奋得一路暴走到镇上,抽光了藏起来的半盒烟。弟弟说,等毕业能赚钱了,要回来将家里的几间房翻盖一下,现在一下雨就到处漏水,很不方便。高芈点点头。
后来填志愿的时候,他们听从老师的提议,一个报了材料一个报了土木工程,现下还有一年毕业,这两个专业就业堪忧已经出了名。原本考研并不在高芈的计划范围内,他形容自己穷怕了,想早点经济独立,但得知考研可以跨专业之后,他立马更改了目标。
只是这两年,考研的竞争强度也肉眼可见的变大了,去年400分落榜的新闻频出,他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当时选专业的时候再慎重一点,考虑得再周全一点,就好了。
这大约也是知乎在高考期间推出「志愿填报攻略包」的原因之一。也许很难有人准确预测到四年后风向的变化,但掌握越多的资讯,判断下达的安全系数也就越高。
而攻略包使用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户只需要在搜索框输入「高考」等相关关键词,即可进入对应的大学索引库与专业索引库,获取来自2800多所大学的学生真实就读体验以及700多个专业的过来人就业前景解读。
| 在知乎上搜索“高考”即可进入对应的信息库
工藤正男以高考答疑官的身份,参与了这一次「志愿填报攻略包」的活动。
据他观察,知乎上潜藏着很多和他状况类似的大V答主,后辈们关心的专业绝大多数都能找到对口的答主答疑。在「校园圈子」里,小到食堂、选课、交通,大到专业实习、就业流向都能第一时间收到回复,偶尔还能围观到前辈的直播带逛校园。
“这是知乎最大的魅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是妄图创造一把万能钥匙。”
当下,“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已经不再那么绝对,很多人也不再认为自己18岁时做的决定能够影响到80岁的自己。但高考志愿的选择或许可以视作今后人生的一个缩影,22岁选择考研还是就业,28岁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33岁选择分手还是结婚,35岁决定高龄生育还是继续丁克……
人生就像无数场开卷考,选择看起来很多,每一个选择好像都指向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但当筹码在天平的两端不断加减,真正能达到平衡的答案或许只有唯一一个。
就像知乎发布的名为《人生开卷题的答案》的宣传片里面提到的:高考不仅是一场闭卷考,更教会我们不怕面对开卷题。
因为考过,自有答案。
我们为何总是走上乱填志愿的老路?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