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大学同学S和聊天,她说现在的工作太累了。
我问,如果再让你选一次,你还会学新闻吗?
她笑了笑,说应该不会。
在校时,我和她会经常讨论社会事件,聊新闻八卦是日常乐趣。
工作几年后,我再来看学校和专业,让我重新填报志愿,我应该也不会到那个城市和学校上学了。
大学四年,是我三观塑造,专业积累,乃至事业奠基的四年。社会资源有限,当今时代试错成本大,大学的重要程度,对每个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伞。我希望这篇推文能让填志愿的人,少走弯路。
专业没选好,年年像高考
我是十年前参加的高考,那时候报志愿是看书。学校发了两大本书,里面介绍了各个学校和招生专业。
我一直待在农村,没有智能手机,互联网也不发达,了解信息要去网吧。
报志愿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咨询,和师兄师姐也不熟。
当时的我懵懂无知,不知道学校、专业的优劣标准,认为清华、北大是最好的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是好大学,带有地名的大学应该也不错,比如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等等。
看了一眼高考成绩,发现这些学校,我一个都去不了。
老妈说:你去复读吧,上不了好大学,毕业工作也不好找。
我想了下,经济条件不允许复读,而且就我这心理素质,万一复读考得更差,能不能承受得了呢?我很快断了复读的念头,工作的事情以后再说,学历不好可以考研。
现在打脸来得太快,考研考不上,工作不好找,钱也没赚到。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自己选错也比别人选错好
言归正传,我看了两天书,看不出所以然来,跟亲朋好友商量报哪里,特意去网吧查找学校信息。
我觉得一辈子只待在一个地方,太没意思了,也不想在老家。于是,5个志愿,填了3个省外,结果录在了广东某地方院校,懂的都懂。
至于专业,由于他们在湖南招生,可报专业只有两个:新闻和国贸。我当时喜欢读杂志,也爱看电视,就选了新闻学。
后来才知道,当时我们专业文理兼收,很多同学都是调剂过来的,我是为数不多的以兴趣做选择的。
你现在问我后悔吗?我有点后悔。
我们学校在全国排名靠后,广东省外基本没人听过,新闻是实践性专业,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上学,实习机会少,对就业极为不利。
无奈我的分数太少,身边的长辈没上过大学,同学朋友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实际能考上这个学校,也算是幸运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学生,他们有非常多的渠道能获取想要的信息。
如果有了心仪的学校,像我一样分数不够,别人建议就不要听了,人生关键的选择就这么多,真正能自己做一次主的机会并不多。
即使自己选错了,也总比别人选错了好。
哪个更重要?
选专业的大原则:城市>学校>专业。
城市大小,代表着就业空间大小。首选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其次是区域中心城市,如沈阳(东北)、南京(华东)、武汉(华中)、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如果不想出省,那就考虑自家的省会吧。
发达城市固然可以带来机会,但是能上985,那就不用考虑城市,以后无论是做学术、从政或者去企业,985都是一道门槛。
学校的层次,意味着资源和平台,决定了学术氛围、校友资源、历史底蕴和财政投入等隐形条件。
学历含金量的提升,哪怕是在偏远的城市,以后求职多付出一些成本也值得。
我是个文科生,对理工科专业不了解,文科类除了历史、艺术、考古等专业,大部分是万金油,在学校学的东西,工作后很多用不上。
我以前在传媒行业,这个行业很多人不是科班出身,也不妨碍他们成为记者、编辑,做新媒体运营。
选专业也分人。如果家里有矿,选喜欢的专业就行,因为反正都是要回去继承家业,不需要靠专业来找工作。
如果家庭条件普通,还是选工科,比如计算机、建筑、机械等实用性强的专业,不建议学艺术或者金融,这种依赖资源和人脉的行业,不是你努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的。
如果是文科生,选师范类专业,以后当个老师,社会地位高,收入也不差。或者法学,只要把司考过了,去律所当律师,熬过刚毕业那些年,还是有机会挣钱的。
网上有很多专业的排名,一般都是以就业率和薪资为主要依据,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真假难辨,建议去看教育部的学科评估。
不得不强调,很多学校和专业地域属性强,最好是在就业地上大学。但是新闻传播、计算机专业,好的就业机会基本集中在一线城市。
选择的专业,既能保证收入,又能符合兴趣,还能实现远大理想,那是最好了。
然而,填志愿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往往是做过之后,且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才会意识到当初选择的得失。
希望所有人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度过最美好的大学时光。
以上都是一家之前,但是出自肺腑,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高考志愿:城市、学校、专业哪个更重要?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