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家长的言行、家庭的文化、教养方式等,如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宽严失度、方法不当,要求不一、互相抵消。
(2)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包括学校对德育不够重视、学校德育目标不当、学校德育内容与方法陈旧、学校德育环境不良等。
(3)社会环境的侵蚀。主要包括社会价值观的不良导向、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媒介的不当引诱等。
2、主观原因
(1)错误的道德认识。品德不良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道德知,产生种种不合理的需求,经不起不良因素的诱惑,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2)薄弱的道德意志。品德不良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不能用正确的认识战胜不合理的欲望而产生不良行为。
(3)异常的道德情感。品德不良学生由于不良环境和错误观念的长期影响,情感失去理智的控制,甚至丧失理智,诱发不良行为。
(4)不良的道德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采取类似的不良行为,仿佛不那样做就感到不自然,甚至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研究表明,品德不良的转化包括三个阶段醒悟阶段:①醒悟阶段。开始认识错误,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②转变阶段。在行为上逐渐发生一定的积极的变化。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有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倒退。③自新阶段。经过较长时间的转变之后,不良行为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而完全以崭新的道德风貌出现在社会生活中。
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这是矫正不良品德、培养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②恢复他们的自尊心,加强优良班风建设,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激发其集体荣誉感。③正确把握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增强他们抗拒诱感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④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入情入理地教育他们。⑤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教育。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