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教育学基础复习内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2022考研的考生已经开始进入基础复习备考阶段了,基础知识点是最先入手的知识,考生要分清主次,不能盲目学习,无效学习是无用功。以下考研教育学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教育学考研基础复习内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相关内容,希望为正在备考的你提供指导与帮助。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
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教育是用来传递一种特殊的经验传的系统,具有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的职能,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
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特点:依从的盲目性;依从的被动性;依从的工具性;依从的情境性;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认同类型: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
特点: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
作用: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
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首先,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个体,为要能在一定社会组织中与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则必须对这种外在于自身而存在的行为要求有所适应,这就是规范与主体之间的
客观关系。
其次,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内化”最初由法国社会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指出社会规范的内化,即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
准则。
再次,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
程。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
以上就是考研教育学小编整理“2022教育学考研基础复习内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内容,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