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育学考研的考生已经开始复习了,教育学考研知识点是最先入手的知识,考生要分清主次,不能盲目学习,无效学习是无用功。以下考研教育学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考研教育学知识精讲: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相关内容,希望为正在备考的你提供指导与帮助。
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认知发展相关理论
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儿童的认知发现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此之前,儿童还要经历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规则概念阶段,即前道德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 岁)
也被称为无律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往往根据自我中心的规则来判断,对引起事情的结果只有朦胧的了解,自身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只做规定的事情。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认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2) 他律道德阶段(5-8 岁)
也被成为道德实在论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往往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做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则,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 自律道德阶段(9-11 岁)
也被称为道德相对论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往往能够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道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这是一种受儿童自身已具有的由主观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认知已发展为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到这一阶段个体才算具有真正的道德。
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开创两难故事法(海因兹偷药),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他主张品德发展具有从低到高的六个阶段(前习俗;习俗;后习俗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 岁)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 1:服从与惩罚取向: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水平二:习俗水平(9-15 岁)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 3:寻求认可取向:寻求认可,以求获得赞扬和良好人际关系。阶段 4:遵从法规取向:维护权威和遵守社会秩序:规则不可改变。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 岁以后)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
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法律的人为性。
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
以上就是考研教育学小编整理“2022考研教育学知识精讲: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内容,希望2022教育学考研的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