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同学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历史学考研,但也在备考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一起来看下面这位同学分享的经验。
▶【考研之初我们所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考研
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想走学术道路,二是为考研而考研——可能是想提升学历,也可能是随大流与周围人一起考研,也可能是其他情况。想走学术道路的自然有其兴趣偏好,读书自然会相对聚焦于某一方向。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并不想走学术道路的话,那也必须有选择的读一些书。因为复试之时,我们所面对的那些考官,大半辈子都在与学术打交道,看待问题一般从学术视角出发,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考生有无学术功底及潜力、值不值得培养等,由是,考生在专业面试时所能展现的学术水平几乎可以说是复试中最最重要的东西了,而这是与平时的不断积累分不开的。所以,无论是不是打算走学术道路,平时的复习中我们都应多读一些学术方面的书,尤其是自己最所心仪的方向。
二、第二个问题是择校择专业
其实这也应从两方面来考虑:有人就想钻研某一方向,而有人就想进一个名校。以具体方向为念者,就以这一方向为出发点,看看大陆都有哪些学校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然后逐一选择就可以了。想考名校者,这里指的是单纯想拿个名校的硕士文凭这种情况。历史学由于是比较边缘的学科,有些一流大学的历史学实力比较薄弱,竞争较小,这确实有利于我们考取名校。如果以此为念,那就仔细分析一下都是哪些学校属于这种情况,然后选取一所合适的就可以了。当然,有人考研就是奔着特定学校的特定方向去的,非它不去,这种情怀诚然让人敬佩,但悬格太高的学校不建议轻易选择,除非自己的水平确实很厉害,也很有把握。当然,也有人是冲着某一位老师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多考虑一下与该老师研究方向相近的其他老师。总之,在专业方向/学校这一复杂问题的考虑上,一开始应该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审慎思考、多方研判,最终再确定某一学校。
三、第三是如何处理好应试与学术
正如文章开篇所云,考研的初试与复试不可偏废,哪一个环节做不好都无缘继续读书。初试确实是漫长而艰巨的,有至少十余本教材需要细致掌握,还有两门公共课不容忽视,尤其是让无数考生爱恨交加的英语。但是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我们不宜仅仅关注应试的内容,以为考个高分就能高枕无忧了。实际上复试是占有很大权重的,各学校不一,大约从30%到50%不等,但是一定要注意一点,只有在复试合格的前提之下才能初试复试成绩合在一起折算分数,如果复试这一项不合格的话,就直接pass掉了,已经是局外人了,这时不管初试考了第一还是第二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而复试考察的主要是学术水平,这就有赖于我们平时的积累了。积累主要靠平时,初试完毕后在等待复试的那段时间里,心情是很焦虑的,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看书,而且还要准备其它复试事宜。
总之,如何平衡好平时的应试与学术,确实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好好思考。
因为考研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初试与复试都须纳入我们的宏观视野中,加以整体考虑,因此上文探讨了在考研准备之初就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如果确实在一开始就有所考虑的话,那么初试通过之后的道路肯定就会顺畅的多了。
▶【复试之前的紧张复习】
每年的初始结束之后紧接着便是农历新年,趁此机会好好放松一下吧,不妨等开学后再着手复试事宜——这样也比较现实一些。从开学到复试,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因学校而异,大致从一个多月到两个多月不等,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复习,而不能整天整天地上论坛、刷微博。复试是一定要好好准备的,别被太多情绪或不相干的杂事干扰,而是要好好准备复试。如果初试分数不高,刚刚过线,怎么不抓紧准备复试?如果排名不上不下,心里没底,您不好好准备复试您到底想干什么?如果分数很高就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那您还真是错了,初试第一但仍然被刷的前例所在多有。总之,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准备复试,一切还未定呢,尽最大努力吧。
一、复试前要不要事先联系导师?
我个人认为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必须在已经确定进入复试的情况下才可以联系(调剂的联系又是另一回事,详见下节)。如果你还不知道会不会进入复试就贸然给某导师发邮件,这多少会显得很冒失,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只有确定进入复试了,再给心仪的导师发邮件,才是比较合适的时机。所谓的发邮件,就是写自荐信,主要就是说说自己的读书经历,对哪些问题较感兴趣,将来的志学计划,希望跟着对方读书等——尤其要突出读了导师的书籍及论文之后的心得感悟。自荐信的长度要适宜,千万不要超过2000字,没有哪个导师会耐心去听一个素昧平生的学生来侃侃而论。也一定要注意写信的态度,应该诚恳、谦虚、好学。千万不要问一些傻傻的问题,如“老师您觉得我能被录取吗”。写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求学热忱以博得导师赏识,如果通过这封信使得对方对自己印象很深,很感兴趣,那就非常成功了,就多了一份复试获胜的筹码。一般而言,导师都会复信,主要内容一般为:好好准备复试。导师对自己并不很熟悉,借由邮件只能多少有个了解,至于能不能录取你,这要看很多因素,不是他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的。即便非常想要你,导师也不可能直接说“行,你没问题了”之类的话。
二、复试详细情况
复试的主要内容分三部分:英语考试、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
(一)英语考试
英语考试主要分笔试与口语两部分,具体考察形式因校而异。笔试的话一般问题不大,刚刚经历过考研英语的洗礼,这方面还是很容易对付的。至于口语,主要分“自我介绍”与问题提问两部分。这需要我们事先写一篇英文版的自我介绍,并将常见的提问总结一下,一一用英语写好,熟读成诵,以便考场上应付自如。如果能做好上述工作,那么复试的英语环节就不成任何问题了。
(二)专业课笔试
至于专业笔试,一般是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开考查,各为一张通史试卷,考查内容以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为主。试题的难度因校而异,可以查看以往复试真题或询问该校研究生。如果主要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的话,那么还是按初试的复习方式再复习一下就可以了,问题不大,毕竟初试的底子还在。如果复试试题难度较大,那就要针对性地准备一下了。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结合近年来学术界对某一问题的探讨……”等,可以多看一些研究综述来应对。鉴于此类学校多数已经自主命题,考生在初试环节便已有所准备,所以复试就不需要费很大力气来准备了。
(三)专业面试
复试中最为关键的是专业面试。这一环节考察的是考生的真实水平,直接决定了到底能不能晋级。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面试考官最看重的是考生的学术功力,因为他们从学生时代一直到现在都在搞学术,他们主要是以学术的视角来审视考生的,读书很多、思考深入的考生最能获得欣赏。尽管多数人读研的目的并不是做学术,但是我们却必须从学术角度来准备复试,况且多读书并没有坏处,而且所有人在研究生阶段都必须经历不断读书、不断写课程论文的阶段,这其实就是一种学术生活。
三、那么,这一方面该如何准备呢?
首先,我们既然进了复试,也有了一个大致的感兴趣的方向。
甚至都联系导师了,那么对这一方向也应该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该方向重要的学术书籍、有声望的代表人物都要了解,相关书籍、论文都要好好研读,毕竟接下来就是与这方面的课题打交道,对这一方向自然是越熟悉越好。
其次,对导师的书籍及文章一定要有透彻的了解。
最起码这显示了对对方的尊重。而且,既然打算将来三年跟随选定的导师读书,那么必须对他的学术有充分地了解。还有一点,在研读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细致体会对方书籍中的一系列前提预设,如政治观、文化观等,因为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假如与对方的观点有着尖锐冲突而不自知,那是很危险的。举个简单例子,对方特别倾心于KMT,而自己却在大唱CCP的赞歌,那就很危险了。或者对方非常推崇傅斯年的研究方法,而自己却说钱穆如何如何,那也有点危险——两人在研究方法上是针锋相对的。
以上所言正是我们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功课。
在正式的面试中,一般是先让考生作几分钟的自我介绍,然后根据自我介绍的内容不断发问。所问的问题当然巨细无遗,但主要包括这么几方面:
1、为什么考这一方向的研究生?为什么考本校?
2、(在该方向内)读过哪些专业书籍?说一下某本书的主要内容并评判得失;
3、该领域内主要代表人物都有谁?各人代表作?
4、本科论文情况。
至于第1个问题,如果仅仅回答“因为对这一方向很感兴趣;本校的某某老师是专门研究这一方向的,很喜欢他的书”还是略显单薄的。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以前的读书经历、思考程度等。感兴趣只是“所然”;只有读书到了一定程度才会生发出一些想法,进而想弄清楚特定问题,如果用语言详细表达出来,这就是“所以然”了。第4个问题,关于本科论文,还是需要准备一下的,因为考官可能会问到为什么选这个题目、论文框架、主要观点等,这些问题在进场之前必须理清。
▶【复试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一些技巧】
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的千万不要冒充了解,类似的小把戏是逃不过考官的火眼金睛的。态度一定要端正,千万不可随意批评别人或者自以为是。自己的短处尽量避免,长处要使劲发挥,特别要注意应该引导面试官跟着自己走,而不是让他们抓着主导权。详细来说,就是在一开始的自我介绍中特意强调一些学者、书籍或者某些问题——前提是确实对此深有研究,引起对方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追问与之相关的问题。如果对方问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那也可以说“确实不知,能否谈谈某学者或某书?”以此来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