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和考生分享中国古代史各阶段名词解释,希望通过名词解释能够加深大家对历史事件及状况的理解,有助于对于知识点的熟悉和把握。也希望考生通过相关名词解释把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延伸记忆。
42.鱼鳞图册
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薄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元代官府为征收田赋,亦将田土按形状绘制成图,分地区装订成册。江浙、福建等地普遍编造。明洪武十三年(1380),因江南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役,故派遣国子生吕震等往两浙府县各乡丈地,清理郡县田赋图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回击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咸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1866)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43.侨州郡县
中国历史上以流亡人民原籍的州郡线旧名设置在所寄居之地的州郡县。汉、魏已有侨州郡县的记载,但大规模设置,却在东晋、南朝。西晋亡后,中原战乱,人民流徙,西起凉州,东至辽东,均有设置,尤以秦岭、江淮以南,东晋、南朝境内为最多。《隋书·食货志》:“晋元帝寓居江东,百姓自拔南奔走,并谓之侨人,皆取久壤之名,侨置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宋书·州郡志》:永嘉以后,“司、冀、雍、凉、青、并、衮、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东晋初期,侨州郡县皆用北方原州郡县名。东晋末,刘裕收复青、徐诸州后,在新收复的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郡县相区别。南朝宋以后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前加“南”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一带,仅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扬州西北)附近,就侨置了徐、衮、青、幽、冀、并等州及其所领锦县;江南武进一县附近侨置了二十个郡六十多个县。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和近陕西秦岭以南。唐张籍《永嘉行》有“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确系写实。东晋、南朝为了巩固侨寓政权和招徕北人,对侨民采取减免赋役的优待。东晋初设置侨州郡县,原为一种临时建置,即南朝梁沈约所谓“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后因南北长期分裂,遂成长期制度。由于十六国时期北方曾发生过多次战乱,大量移民南迁,于是侨州郡越来越多,领土却越来越小,有时甚至会出现两郡同置一县和两州同治一郡的双头郡县,行政区划十分混乱。自东晋咸和以后,一方面由于土著与侨居杂混,造成户籍紊乱,政府管理不便;另一方面为了“财阜国丰”,增加赋税(特别是兵役),迭送土断之法,各侨州郡县多“依界土断”。 由是裁撤或合并一些流寓性的地方机构,许多侨州郡县被省并。但在省并的过程中,朝廷又往往把一些江南的县邑,转移给侨州郡管辖,使得侨州郡有了实际辖地,这样不仅没有彻底消除侨州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搞乱了长江中下游固有的地方行政系统。至隋统一南北,遂完全废除。此后各代也有在边地设置侨州郡县的,但其规模、作用和影响都不如东晋、南北朝。
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各阶段重点名词(8)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