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和考生分享中国古代史各阶段名词解释,希望通过名词解释能够加深大家对历史事件及状况的理解,有助于对于知识点的熟悉和把握。也希望考生通过相关名词解释把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延伸记忆。
54.义仓
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因设于乡社,亦称社仓。发端于北齐之富人仓,每人每年交义租五斗,储之以备饥荒。隋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纳长孙平之议,初置义仓。六年,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储存,以备水旱救济之用。按户收租,上户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大业时,国用不足,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唐贞观二年(628),采纳戴胄建议,复立义仓,王公以下,亩纳二升。高宗时改为计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依次递减,义仓所储不许挪用。但神龙以后渐被支用。《通典·食货十二》记天宝八载(749)时,义仓储粮仍达六千三百一十七万七千六百六十石。宋太祖乾德元年(963)下诏,令诸州所属县各置义仓,每年收二税时,别税一斗贮之,以备凶荒。四年罢之。神宗熙宁十年(1077),在开封府所属近畿各县丰收地区立义仓,次年推行于诸路。其法,于夏、秋两税外,每斗别纳米五合为义仓米,专充赈济,不许移用;户下正税不及一般者免输。绍圣以后至南宋,沿而不替。因管理不善,所储之粮或岁久陈腐,不堪食用;或侵移借拨之余,仅寸虚额。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下令诸道各置义仓,每年秋收时百姓出粟交仓,歉收时用做赈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定制:农村各社由社长负责,丰年各户每口留粟(或其他粮食)一斗备荒,称为义粮,或集中手贮,或各家自贮,听从民便,官府不得挪用。后许多地方改为每乡设义仓一所,由里正主其事。年深日久,义仓储粮多为主事者侵食借用,以至有些地区虚有其名。至元二十三年统计,全国农村储义粮九万余石。二十五年为三十一万余石,二十八年为九万九千余石。名称之为社仓,由地方组织—社负责,粮谷亦由社民捐输,以备饥荒。清康熙十八年(1679),诏乡村立社仓,市镇立义仓,广积储以备灾荒。其仓谷均由士民捐输。超过五十石者,累次记功授奖。照社仓例,仓谷春借秋还,赈灾平粜。准本地乡民公举端谨殷实士民二人充当仓正、仓副,一切收储喃之事,责令经理。地方官员可行使监督之权,而不得干预具体事项。
55.一字王
辽代王爵有以古国名一个字为封号的,如赵王、魏王等,地位尊贵,高于用二字为封号的混同郡王、兰陵郡王之类。道宗太康五年(1079)规定,惟王子可封一字王。金、元仅亲王能封一字王。
56.一司条法
宋代法令之一种。宋朝廷内外各司和各路帅抚、监司管理财赋、兵马的机构,皆制订“一司条法”,又称“一司敕”。如吕夷简编《一司一务敕》,后来的《熙宁新编大宗正司敕》、《司农寺敕》等。一司或一路条法与通行全国的敕令格式同时施行。
57.十三都尉
金末兵制名。哀帝为太子时已有此制,正大二年(1225)选诸路精兵直隶枢密院,先设总领六员,后改都尉,知名者十二人。都尉班列四品,以曾掌元帅权者任之,与元帅府、行枢密院相等。士兵每卫不下万人。
预祝各位考生都能够把握历史大事,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发展线路和框架,争取在2014考研中超常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加油!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