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历史学专业课的复习需要考生把握历史脉络,统筹历史发展,将平行和交叉的历史时间和知识点捋清,把握好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够在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图谱,加深理解和记忆。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梳理中国古代史知识脉络,帮助考生筑建知识框架,为后续复习打好前奏。
下面请看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52)
第四讲 明代的政治与经济
一、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明初专制集权的强化
1.行省的改制和丞相的废除。
明初,全国未统一,无暇顾及改制,中央和地方制度多沿用元朝旧制。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改革行中书省。废行省名号,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即北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1382年,增设云南;永乐元年(1403),减去北平;1413年,增设贵州;两个直隶州:南京(包括江苏、安徽)和京师(包括河北),称南直隶、北直隶。于是,明朝的省定了型:13个省,2个直隶,直至清兵入关为止。布政司下设府县,置左右布政使,主管行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号称“三司”。三司各自独立,互相监督,削除了地方割据的因素。
废除丞相制。1377年,设“通政使司”, 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长官为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以夺丞相的封驳关白之权,此乃削弱相权的一大步骤。接着发生了丞相“胡惟庸案”,朱元璋以此为借口于1380年废除丞相一职。
2.监察制度和特务机构的建立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洪武十五年十月改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官;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分掌刑狱、司法、监察大权;“六科给事中 ”,专门负责纠察六部。
特务机构——锦衣卫,下辖南北镇抚司,专门纠察功高位重之臣,功臣宿将相继尽灭,就有它的“功劳”。明成祖时设东厂,由亲信太监掌管,开启宦官专权之端。宪宗成化年间,设西厂,由宦官汪直掌管;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设内行厂。这些既是特务机构又是宦官专权的工具,使明代政治黑暗。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
洪武初由大都督府管辖中央和地方的军队。洪武十三年正月,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中),分辖京师和地方军队。但都督府只管兵籍和军政,不直接统率军队,也不掌管各级武官的选授权。选授权归兵部掌管,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由皇帝掌握,出征时由皇帝发令,兵部奉旨调兵,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事结束,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散归原来卫所。
在军队编制方面,则实行卫所制度。
卫所军的来源有四:一、从征;二、归附;三、谪发;四、垛集。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京师的卫军则分为两种:一是五军府分统的48卫军,称内卫,明成祖时曾到72卫,定名“五军营”,并添设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为全国军队的精锐,士兵曾到280万;二是皇帝亲军,常由太监统领,直接听令于皇帝。
4.刑律
建明前即着手制订法律,洪武六年以唐律为蓝本,制订《大明律》,后经三次修改,到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共30卷,460条,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
5.学校和科举
朱元璋很明白“治国之道,教化为本,教化之道,学校为先”的道理,所以他很重视学校建设。明代等学校大体分为三类:(1)中央学校称国子学;(2)地方学校称府州县学,教官:府学有教授,州学有学正,县学有教谕。(3)民间办的乡间社学。以后两者为主要形式。
科举考试办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熹的解释为依据,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这八部分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并且主要部分的字数也有限定。
各级正式考试,中者即可为官,并可以做显官,荣耀门庭。渐渐地靠恩荫补官或国子监监生做官的就被人歧视,这部分人也参加科举,到明中叶以后,国子监已名存实亡,全以科举取人了。
6.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和胡兰之狱
朱元璋认为,“人有恒产斯有恒心,今天下富民生长田里之间,周知民事”,故竭力扩大统治基础。建明后,在应天府收罗地主上层人物1460人到南京做官,洪武三年,迁徙江南民14241户于凤阳,其中很多是地主豪富。 洪武二十四年,迁天下富民5300户于南京;洪武三十年,又迁富民14300于南京,使这些豪强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
讨论:你如何看朱元璋?
(二)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
元朝后期以来社会经济凋蔽,尤其元末长期战乱,给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明初南北各地呈现人少地旷的境象。明太祖为巩固其统治,倡导勤政爱民,恢复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恢复经济的措施
一是解放奴婢、匠户。
二是奖励垦荒。针对当时荒田多的情况,令各处农民自由垦荒、垦后即为永业,免赋役三年;招抚流亡,劝流民回乡,并规定“外逃回乡,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 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三是实行军民商“屯田”。
除上述三项主要措施外,还组织兴修水利,疏峻大运河,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规定有地五亩至十亩,须种桑、麻、棉各半亩,多者加倍,并推广植棉法等等。这些措施实行后明初社会经济很快从元末动乱低落中恢复发展起来。
2.赋税制度的整顿
征发赋税的鱼鳞图册与粮长制。
征发徭役的里甲制和黄册。
明初徭役有三类:均工夫役,里甲正役,杂役——亦称杂泛,即临时征派。
总之,鱼鳞图册是全国土地清册,辅以粮长制以征税粮;黄册是全国户口总册,辅以里甲制以征税役。二者相辅相成。“以鱼鳞图为径,土地之讼废也;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邪”。
3.明初经济发展表现
朱绍侯主编教材(下)第250-255页:
(三)靖难之役与仁宣之治
1、洪武分封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的覆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各地群雄并起的时候,元朝中央缺少地方的有力屏藩。于是在洪武三年正式开始分封诸王。他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此次分封太子朱标以下九子、一从孙等十人为藩王(次子樉秦王、三子棡晋王、四子棣燕王、五子櫹吴王、六子桢楚王、七子榑齐王、八子梓潭王、九子杞赵王、十子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朱元璋先后共分封二十四子(包括燕王)、一从孙共二十五人为王。
2、建文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闰五月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他即为惠帝。当时诸王都是他叔父,且几位年纪较大的塞王都是久经战阵、屡建奇功、手里握有重兵的人物,自然不把年轻、孱弱、没有经验的小皇帝放在眼里,因此违法之事不断出现。特别是燕王朱棣,“智勇有大略”,在王宫中私造兵器、偷印宝钞、招兵买马、搜罗异人术士,蓄谋夺权,给建文帝极大威胁,于是建文帝与且老师、兵部尚书齐泰、太常侍卿黄子澄、方孝儒等商议削藩。之后就与他的大臣们商讨如何处置藩王问题,当时就有意见分歧。建文帝采用了老师黄子澄及黄保荐的兵部尚书齐泰的建议,八月就首削,将其禁锢于京师。建文元年(1399)四月至六月,先削掉了内地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如周、湘、齐、代、闽五王(皆有不法事实而被告发),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开刀,引起皇族内部矛盾激化,七月,燕王在北平起兵,打着“诛齐、黄,清君侧”旗号,(援引朱元璋《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举兵靖难。事实证明,建文及其谋臣们的削藩顺序及方法错了。
3、燕王靖难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五,燕王朱棣正式起兵于北平。自称“靖难”之师。故史称这场战争为“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率军渡过长江,李景隆、谷王朱橞开金川门迎降,六月十三日燕兵入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他趁火起时从地道逃出了城,后流落到云、贵、川一带当了和尚。终以燕王的胜利而告结束,朱棣夺得帝位,改年号“永乐”,他即明成祖。
讨论:靖难之役朱棣取胜原因?评价明成祖
(四)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率巨大的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西洋”一词在明清几个时期,其所指范围不一样,明初所谓西洋,指亚洲南部与非洲东部沿海诸国和地区,即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婆罗国等地以西;“东洋”指今天的菲律宾、日本等地。
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要派郑和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我想郑和去找建文帝怎么会去非洲找呢?所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也有人说是为了张士诚遗留在海上的余孽,这些揣测均无依据。徐玉虎先生说,是为了组织海上大联盟,对中央亚细亚的帖木耳帝国作半月形的包围,郑和下西洋一直持续了二十几年的时间,这时,这个帖木儿汗国已经分裂了,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徐先生又说是为了增进国际贸易,黎东方《细说明朝》一书认为,增进国际贸易是主要原因,耀武扬威则是附带的一个目的。主要是宣扬明朝的声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并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1)宣扬国威
朱棣夺位,因不合礼法,受到许多人的消极抵制,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他即位后派出许多使臣出使邻国,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带去了明成祖给西洋各国的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一段话是说,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另外告诉天下人,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共享太平之福。天下人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他们人多就欺负人家人少的,不许他们以強凌弱,最终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
(2)扩大贸易
经济发展,要求沟通海上商路,发展海外贸易。
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4.意义和评价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使海外贸易激增,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
(3)郑和及其随从,记录了航海的许多见闻,给后人留下了研究航海的知识、航运历史以及西洋各国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讨论:郑和为什么没有完成地理大发现(以其船队规模、装备、技术等来看是能够完成的,这已被中外史学界所公认)?在世界上的影响也不如后来的哥伦布和达伽马呢?
对于考研历史学的复习,考生需要寻找规律,加强知识架构建设。因为历史的知识很复杂也很混乱,需要考生捋清思路才不至记忆混乱。最后希望考生能够加强吸收理解,把握历史的脉络,掌握历史事实,贯通古今,争取为2014历史学考研打好专业课的基础,需要下载资料请关注【资料下载中心】,更多资讯同步尽在【考研频道】
热文精选:
4月考研专业高校人气排行榜 “二战”考研:你准备好了吗?
2015考研文科十大热门专业推荐 2015年考研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
课程推荐:
2015考研政英历史学全科签约联报班
2015考研历史学签约全程班
2015考研政治历史学签约联报班
【2015考研关注】
考研时间 | 考研报名 | 报考指南 | 院校信息 | 注意事项 |
考研动态 | 复习经验 | 考研真题 | 考研资料 | 考研课程 |
距离考研报名还有149天,请大家关注【2015考研报考指南专题】
2015历史学考研:古代史知识脉络梳理(52)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