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复习备考过程中,具体的备考指导,对于大家的备考来说有更好地指导意义。具体的考研心理学部分如何备考?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为了让参加考研心理学考试的同学,更高效的复习备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3考研347应用心理: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3考研347应用心理: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
1. 助人者的特点
(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对社会赞许需求高的人,更可能有更多的助人行为,但这种助人行为只有在其他人能看到时才出现。这些人之所以助人,是因为他们想受到表扬。另外一种人格因素是个体的爱心与道德感。还有一些学者对人们做志愿者的动机进行分析,总结了几种从事志愿活动的动机。其中有一些动机源于回报,如加入一个群体、获得赞扬、寻求职业的提升、减少内疚感、学习技能或提高自尊等;另一些动机则源于人们的宗教信仰或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对他人的关心。
(2)助人者的心情。不少证据显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他较乐于帮助他人。悲伤或沮丧的心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有些情况下不好的情绪使得人们只注意自己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助人的可能性;但在另外的情形下,帮助他人又能使一个人感到愉快,并因而减轻其不良的情绪。
(3)助人者的内疚感。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个人困扰是指当我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如恐惧、无助或任何类似的情绪。同情性关怀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苦难。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将焦点集中于自己,而后者把焦点集中在受害者身上。个人困扰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人们既可以通过帮助他人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逃避或忽略苦难事件而达到此目的。而同情性关怀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许多研究证明了同情心能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5)宗教信仰。有研究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从事志愿者工作时花的时间更多,诸如课外辅导员、救济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等。
(6)性别影响。相比之下,女人比男人更倾向于对她们的朋友提供社会支持以及从事帮助他人的志愿者工作。因为所有的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和行为都有不同的规范,男孩和女孩在成长中学习这些规范。在西方文化中,男性性别角色包括骑士风度和英雄主义;女性则被期望承担养育和关怀的责任以及珍惜亲近、长期的关系。
2. 求助者的特点
(1)是否受他人喜爱。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人们对他人的喜欢与否一开始便会受到像外貌与相似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另外,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对助人行为的发生也很重要。有研究表明,来自同一国家,具有某些相似的态度等都能促进了助人行为的产生。
(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一个人是否会得到帮助也部分取决于他是否值得帮助。比如在路上人们大多会去帮助一个因生病而晕倒的人,而不太会去帮助一个躺在地上的醉汉。有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同学是由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如教师讲得不清楚而借笔记,他们较为乐意把笔记借给同学;但如果是由于可控性的原因,如从不好好记笔记,则他不大乐意将笔记借给该同学。假如一个人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人们便不会去帮助他。
(3)性别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在危险出现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可惜的是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与男性的这种偏好不同,女性助人者的助人行为则不受求助者性别的影响,并且在特定情境下女性也会有较高的助人倾向。
3. 情境因素
(1)文化差异。在所有文化中的人,都更可能帮助他们认为是内团体成员的人,都较少可能帮助他们认为是外团体成员的人,即一个他们不认同的群体。文化因素有时候在决定人们划分内团体和外团体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中起作用。在许多互依文化(东方文化)中,内团体成员的需要被考虑得比外团体的更为重要,其结果是,这些文化中的人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多帮助内团体的成员。同样,因为在互依文化中“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线更加明晰,这些文化中的人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少帮助外团体的成员。因此在互依文化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帮助,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是非常重要的。
(2)环境因素。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像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中的噪声等都对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着影响。有研究发现,在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天气条件下,人们较为愿意去帮助他人;小城镇的人帮助陌生人的比例显著地高于大城市的人,同时,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会导致人们对社区的依恋心理、邻里间更高的相互依赖程度和个体对自己在社区中的声望更为关心。由于这些原因,长期居民更倾向于参与亲社会行为;噪声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噪声降低了人们对环境中全部事件的反应性。
(3)时间压力因素。通常情况下,当个体很忙时,往往难以出现利他与助人行为。
(4)他人的存在。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行为的发生可能性有时会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旁观者效应)。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责任扩散:是指在某种需要给予帮助的场合,帮助他人的责任扩散到每个人身上,从而对利他行为产生干扰作用。当某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在场能提供帮助,他会明确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如果见死不救,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每个在场的人都有责任,而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就小了,所付出的心理代价也相应减少。在场的人数越多,每个人的责任越小。利他行为也就越受到抑制。
②情境的不明确性:在有旁观者在场的情况下,人们对情境的知觉、解释和判断往往参照他人的反应,特别是在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如果其他人都镇静自若、没有反应,个体就会产生情境中没有什么危险发生的错觉,也会平静下来不予理睬。
③评价恐惧: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人会因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注视而觉得不安,害怕自己在他人眼里成为一个傻瓜。因此,他会更加小心地表现自己,以赢得他人好的评价。他会把自己准备要做出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加以比较,以防做出不适当的行为,让他人笑话。因为评价恐惧,大家都不想成为一个示范者,而在等待一个示范者出来,然后再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于是,大家相互观望、相互等待,结果造成行为的抑制和集体的冷漠。
④角色期望:当有旁观者在场,个体往往会期待符合角色的帮助者。有的人有帮助他人的愿望,但觉得自己缺乏助人的能力而犹豫不前,因此期待有更合适的角色出来。
以上就是考研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23考研347应用心理: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考研心理学复习指导内容尽在考研频道!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