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欢
2023年考研缩招了,部分高校某些专业,招生人数相比去年减少了一半,这对于考研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将突破520万大关,招生人数减少,报名人数激增,可想而知这一年考研有多难。
现如今考生能做的就是倾注百分百的专注力,在数学、外语、政治和专业学习上,其他就交给命运吧。
考研与高考不同,除了笔试外还有面试,很多人笔试成绩优异,是本专业的第一名,但面试却被碾压,最终名落孙山。
2022年考研奇闻,398分大佬面试被刷考研复试逆袭的例子不胜数,比如在网上掀起讨论热潮的“协和肿瘤学初试390分第一名,复试被331分考生挤掉”的事件。
还引发了“拼爹”“走后门”“复试猫腻”等言论。
后来331分考生拿出1篇6+SCI论文,和4篇科研论文的成绩,打脸了一众质疑的网友。
无独有偶,清华姚班也发生了复试被逆袭的事情,该学生还是2016年高考,718分的状元,今年考研初试答出了398分的高分。
顶着这样的身份,这样的高分,进入复试,本来是万无一失的,但最终却被刷了,后被推荐进入了清华深圳研究院。
事实证明,笔试是考研的第一关,后面重重关卡需要一步一步地通过,复试这一关是最重要的。
而复试的结果主要把握在导师手里,能否上岸有时候全凭导师的主观意愿。
导师一般都想招什么样的研究生?考生准备复试的时候,都想知道导师都在想什么?究竟什么样的答案能让其百分百满意,愿意招自己入师门呢?
一位以第一名身份考研成功的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字字珠玑地深度剖析研究生导师的心理。
一:导师都喜欢有科研兴趣的
虽然大部分考研党,都是为了就业学历优势,才选择考研的,但是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科研兴趣,毕竟导师都喜欢有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学生。
如果在本科做过研究,统计工具应用得好,英语过了6级都能成为优势。
二:导师喜欢对自己的研究有深度见解的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招的学生肯定希望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准备复试的时候,可以去学校官网查看要报考的导师简介,多少品读一下导师的研究。
切忌在面试过程中不要装懂装懂,不懂就表现出感兴趣就好。
三:导师喜欢有读博意向的
读研3年,第一年在学习,第三年在准备毕业论文,只有1年的时间帮导师干活,所以导师都希望招的研究生能与读博意向。
即使你没有读博意向,为了能成功上岸,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出来也无可厚非。
四:导师喜欢自信的
面试时,面对导师提出来的问题,大方得体,条理清晰,不扭捏,不含糊其辞,表现出来该有的自信,会让导师感觉很加分。
除此之外,穿正装也会让自身气场变得强大,给人一种正式且自信的既视感。
作为一名成功上岸的研究生,这个贴主可以说将导师的心理百分百拿捏住了,有了这份攻略,再去准备复试也容易很多,上岸率也高了很多。
不过通过这篇帖子,也发现一个问题,复试能否上岸,真的全凭导师的个人意愿,这样公平吗?
取消考研复试,以统招成绩录取是不是更公平?考研笔试看的是成绩,有能力者进入面试,复试却全凭导师个人意愿决定,这让人不禁质疑这里是不是有猫腻,尤其是随着高分大佬屡屡被刷事件频发,更让人质疑复试的严谨。
因此有人提出“取消考研复试,以笔试成绩录取”,这一提议也获得了9成以上考研党的支持。
不过,笔者自认为并不合理,也不公平。
考研招录的是科研人才,而非考试人才,有些人会做题,能得高分,但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这样的考生无法称得上研究生。
笔试是考研的第一道关卡,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学习能力,然后通过复试来判断是否具有科研能力。
今后能否通过自己的研究,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这才是国家培养研究生的意义所在。
所以,取消考研复试不是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是不符合考试机制的问题。
话题讨论:
你支持取消考研复试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协和考研(协和考研分数线)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