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考研,西南石油大学考研难吗
微信公众号【石油快讯】推荐
微信搜索【石油快讯】,关注微信公众号【石油快讯】,获得更多石油资讯、石油招聘和油城新闻。
原文链接:李传亮老师和他的西南石油大学岁月(1)
作者:李传亮
来源:知乎
李传亮,男,博士,教授。祖籍山东,退休前任教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1983年李传亮获得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塔里木参加石油大会战三年,1996年曾在加拿大Fekete公司进修学习油气井试井解释技术,现为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和《新疆石油地质》编委,曾在《自然杂志》、《力学学报》、《地学前缘》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著有《油藏工程原理》一书。
引子
2022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我结束了职业生涯,开启了退休生活。
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我整整工作了36年,加上之前读研的3年总共39年,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西南石大这个校园里了。
人的一生可分成三个阶段:学习成长阶段、工作创造阶段、享受生活阶段。头尾两段都是在消耗社会资源服务自己,只有中间阶段才会创造财富服务社会,因而中间阶段也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人生阶段。中间阶段历时最长,经历最多,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我已经走过了人生三分之二的岁月,目前恰好站在了第三阶段的起点上,对于过往的岁月,有必要记录下来供他人参考,以便少走弯路。当然,我没有励志的故事,只有惨淡的人生,我只是记录一些人生经历而已,没有华章,只有叙事。
考研
我的高考(1979)成绩还好,比一本线(当时叫重点线)高了二十多分,由于填报志愿失误,被录取到了遥远的大庆石油学院(没填报)。报道后心里凉了半截,学校与想象中的大学相差甚远,周围全是农田,校园尘土飞扬,城市小而破败。后来努力学习,想通过考研来改变命运。
大学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是,学校的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没有招生资格,只好报考他校。当时(1983)可报考的单位只有4个: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石勘院、兰州渗流所、西南石油学院。华东好像有一个名额,是石油经济方向的。北京有两个名额,是油藏工程方向的。兰州有两个名额,是渗流力学方向的。西南全校竟然有9个出国预备研究生名额,还有若干国内研究生名额,实在太诱人了。说实说,西南在当时的石油高校中还是比较强的,教育部把石油领域的出国名额都放在了西南。在这种情况下,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西南。
后来我们班考上了三个研究生,一个去了兰州,一个去了北京,而我去了西南。
4月底的一天,科研处(当时研究生归科研处管)的老师打电话给系办,通知我去取西南发来的电报(现在已经没有电报了),说我考上了西南的出国生,要我立即去西南面试。
我当时异常高兴,跑步取回了电报通知,立即起身前往西南。四川太遥远了,西南当时还在南充。我29号从学校出发,当时正下着鹅毛大雪,5月1日到达北京时已经很暖和了,我手里拿着棉大衣,身上穿着厚毛衣,看上去像是在逃难。
在北京坐上了去成都的列车,一路的碧水青山和山洞穿行,令我目不暇接。同座旅客说不用坐到成都,在广元下车即可,我跟他一起在广元下了车,又一起住了旅馆,天亮后乘汽车去了南充,傍晚到达,住在学校的招待所里,同房间还有江汉和汉中来面试的两位同学。当时的西南还没有围墙,门口的道路十分泥泞。五月初的南充正在收割油菜籽,而黑龙江正在下大雪,差了一个收割季,难怪南方能养活更多的人。
第二天去科研处报道,科研处把我带到了葛老师(系主任)的办公室面试,葛老师拿给我他主编的渗流力学教材,让我看完后给他讲分离变量法,然后给了我一个计算机题目,让我编程去计算站上机演算,然后又问了一些家庭情况,出国学习有没有困难等等。当年都是导师亲自面试,不像现在都是别人替导师面试。我9月份入学时,葛老师已升任副校长。
参加完面试,我又乘火车速速赶回学校,一边搞毕业设计,一边等录取通知,通知来的很晚,同学都毕业离校了,我才拿到西南发来的电报,说我已经被录取了,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种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读研
9月份,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南充校园报道时,得到的消息却是晴天霹雳,学校说因为国际政治原因,去美国的留学名额全部取消,只剩下3个去法国的留学名额,其他名额全部转为国内生。我的成绩排名第四,再多一点分数平均能到70分就可以出国了,那完全就是另外一种人生轨迹了,天不佑我,无可奈何。
原计划培训一年外语就出国学习,我很多专业书籍和用品都没带来,心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整个读研期间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葛老师计划招一名出国生和一名国内生,之前录取了国内生,就把我转到了彭老师名下,当时彭老师还在美国访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才回到学校。
彭老师去美国学习三次采油技术,回国后开始筹建实验室,实验设备采购安装调试需要很长时间,我的培养计划就没有安排实验内容,而是研究聚合物驱油的数值模拟技术,之后的研究生大都搞实验研究。
当时的计算机还很稀缺,学校只有6台IBM用于研究生上机,本科生上机用速度较慢的苹果,我们轮流上机调试计算程序。当时还是DOS系统,自己用Fortran编程计算出结果,然后手工绘图,计算机还不能绘图输出。天天泡机房,到毕业时勉强把程序跑通,能计算各种聚合物段塞的驱油过程,能看出聚合物驱油的增油效果。那时候还没有商用软件,都是自己编程做计算。
那时候的图书资料很少,主要靠阅读英文文献,泡图书馆的时间也比较长,天天看JPT和SPEJ文献,不像现在很容易获得各种电子资料。外文期刊上都有一个Forum栏目,是让大家进行学术争鸣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对研究生的要求没有现在高,没有论文发表要求,能写出一本学位论文就行,评审专家和答辩专家没意见即可通过。计算机还没有开发出文字处理系统,学位论高图是手写,手工绘图,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错了,就得重写。论文复印10份,很费钱。答辩要写大字报,已经有投影仪投放胶片了。
读研过程总的感觉是,学习效率低,科研目的性不强,没有成就感。
不过,四川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肉和大米都比东北多,菜的味道也大不相同,开始觉得辣,慢慢就习惯了。四川的气候没有东北冷,但比东北潮湿。四川人大都吃时令的水果和蔬菜,这一点东北就没法比了。东北有半年时间吃窖藏蔬菜,且以大白菜、土豆和萝卜为主。大学四年确实没吃过啥水果。现在的东北比当年好了很多。
四川的气候特别潮湿,衣服容易生霉,洗了衣服一个礼拜干不了,开始特别烦,后来买了很多双袜子轮流洗才够用的,不像东北洗了袜子当晚就能晾干。
四川话开始听不太懂,有些方言现在依然听不懂,学校里的口音不是很重,慢慢就能交流了。
初为人师
时间来到了1986年7月,研究生毕业了,获得了硕士学位,全年级只有十几个人,学校又缺少教师,就全部留校任教了,没有分配之说,比现在的学生省心。
毕业后进实验室天天看守实验设备,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不像现在有很多的科研项目,高校教师大量做项目是1992年之后的事情,那时候的科研都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虽然没啥成果出炉。
第二年教研室安排我上课,算是真正开始教师的职业生涯了,第一门课是《提高采收率原理》,然后是《专业英语》,再后来是《油藏工程》《石油工程概论》《渗流力学》,没有上课经验,只能边上课边总结。由于缺老师,我后来就一直上《油藏工程》课了,并成了该课程的负责人。
上课的日子还是很有意思的,自己组织内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懂,无意之中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自己的逻辑混乱不堪,学生也就不可能听懂。上好课不容易,必须用心才行,仅靠激情和勤奋是远远不够的。那时候上课都是写黑板,年轻时记性好,我不用看讲稿就能轻松讲完一堂课。那时候的教材大都是油印的,很不清晰,不像现在那么精美,科技进步对教育产生了推动作用。
遗憾的是,我没有给别的老师当过辅导,一上来就是主讲,这也是当年学校缺少教师的缘故。如果有机会做辅导,就可以学习借鉴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我天生少了一个环节。没有其他老师的影子,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时代变了,现在想安下心来上课,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了,我算是少数人之一。
除了上课,我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我班上的学生很多都比我有出息,有的成了专家,有的成了高管,有的成了我的上司,还有一个国际象棋大师。
西南石油大学考研(西南石油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石油大学考研(西南石油大学考研难吗)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