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三、看在行业的知名度高不高  线上一对一的网课对于公共课和所有的专业课都是适用的。这种课程非常适合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三、看在行业的知名度高不高  线上一对一的网课对于公共课和所有的专业课都是适用的。这种课程非常适合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因为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上课,在选择老师的时候也要多进行了解,选择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考虑到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多也都更加倾向于线上上课交流,并且线上也支持互动交流,和线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并且线上一对一,因为老师只负责一个学生,所以对专业课的复习也会更加的有针对性,能根据你个人的能力,知识掌握水平来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另外线上的面授价格也比较合理,时间更加的灵活,如果确实有事无法上课的话,也可以在课后观看视频回放进行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融合渗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

一、招生计划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含全日制及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为1600人左右(含推免以及各类专项计划),实际招生人数按国家当年下达具体招生计划为准。各专业拟招收人数请参阅《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的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当年下达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最终确定。

2020年我校按照教育部要求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及“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报考资格及招生名额等信息以教育部当年度发布的相关文件为准。

2020年我校在两个专业方向招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分别为传播学专业(050302)媒介与全球化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055200)国际广播电视方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制、学费、奖学金、培养方式及学位授予以后续发布的《中国传媒大学中外合作办学2020年攻读双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笔试,考试科目与同等学力人员的加试科目相同。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科目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科目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

(4)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注1:报名时,如考生有大专毕业证书且符合专科报考的所有条件,同时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可以选其中一种类别报考:

①选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时,填写本科学历注册学号,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要以本科毕业当年度的时间、学历水平为准;

②选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以专科的毕业时间、学历水平为准。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①、②不能同时填报。

注2:在读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就读院校同意,并在录取前先办理原就读院校的退学手续。

(二)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除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以外的其它专业学位(艺术、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国际商务等)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名参加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②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结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③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注: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的人员,复试时不需要参加同等学力加试。

(三)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

经本科毕业学校(具有开展推免工作资格的高校)选拔并确认资格的推免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按照我校规定的志愿填报时间填报我校志愿,经我校同意复试后,按照我校规定的时间参加复试。

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2020年我校招收直博生。直博生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直接录取为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有接收的直博生,应在国家规定时间内,通过教育部中国研究生招生网“推免服务系统”参加网上报名,完成相关复试通知的确认,按时参加复试,并及时完成待录取通知的确认等报考接收步骤。

中国传媒大学推免生招生专业(领域)及具体接收办法见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相关文件。

三、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

所有参加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1.网上报名时间:按国家统一规定(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2.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chsi.com.cn 或http://yz.chsi.cn,以下简称“中国研招网”)。

3.考点选择

考生须认真阅读“中国研招网”发布的报考须知,包括报考点所在省(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报考须知及网上公告和报考点的具体要求。

(1)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市、区)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确认手续。

学校所在地为北京地区且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必须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考点代码1133)办理网上报名和确认手续。

(2)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①户籍所在地或人事档案所在地为北京地区的考生,须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考点代码1133)办理网上报名和确认手续。户籍地址和人事档案存档单位及地址须和报名信息填写一致,确认时需要提交户籍卡或人事档案存档证明(须加盖存档单位公章)。

②户籍所在地和人事档案所在地都不是北京地区的考生,须选择户籍所在地的省(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确认手续。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各省(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的网报公告。

4.网上填报信息

(1)网上报名时,考生务必认真填写并仔细核对本人的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报考类别和考试科目等重要信息。

考生提交报考信息后,不论是否已支付报考费,所填报的“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三项内容不能更改。如需修改此类关键信息,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时间内,取消已填报的报名信息,重新进行报名。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2)考生学历应符合报考相关要求。报名系统网报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务必在确认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3)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考生本人要对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初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本人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自行承担。

5.缴费

考生须按规定缴纳报考费。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1133)的考生,提交网报信息后,须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10月31日)前,以“网上支付”方式缴纳报考费,得到交费成功信息后,方可持报名号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报考点的要求确认网报信息,否则报名无效。请考生务必于网上报名期间在网上支付报考费,确认期间一律不接受补交费。

6.“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以考生报名时填报确认的信息为准。报名填报的定向单位:①在职考生应为定向单位名称;②非在职考生应为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定向单位应与《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的审批单位一致。

7.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8.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办法由军队相关部门另行制订。

9. 为保证与考生的信息畅通,请务必准确填写本人移动电话及一位紧急联系人移动电话。

考生应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未正确选择报考点、未网上缴纳报名费等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确认、不能参加初试、不能参加复试或不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确认

网上报名成功的考生(不含各类别推免生),均须按照报考点规定的要求(见上文“3.考点选择”)确认其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1.报考点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考点代码1133),且符合考点报考要求的考生,须按照中国传媒大学考点当年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传媒大学考点(考点代码1133)确认须知》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进行。

2.选择其他报考点的考生,请关注查看相关报考点的通知。

四、考生报考资格审查

1.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

2.确认时将对报考资格进行审查。

3.复试阶段报考资格审查。要查验复试考生的“准考证”、学历证书原件(应届本科毕业生交验学生证,入学前交验毕业证书)和有效身份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如发现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问题,将要求考生在4月底前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的考生不得列入拟录取名单上报。

4.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之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推免生资格审查参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

在考生资格审查时,如发现伪造证件将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五、招生考试

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一)初试

1.在国家统一规定时间内,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日期和时间:按国家统一规定。

3.初试科目:见准考证。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为四个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初试为两个科目,即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外国语,满分分别为200分、100分。

各专业具体考试科目见《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4.初试地点: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考点代码1133)的考生由中国传媒大学指定考场;选择外地考点的考生由考点所在的省(市、自治区) 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考场。

5.初试成绩:按教育部规定时间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主页(http://yz.cuc.edu.cn)发布成绩,请考生上网查询。我校不再寄发成绩单,考生如有需要可自行打印成绩单并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加盖公章。

(二)复试

凡达到我校规定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均可参加复试,复试分数线、复试时间及要求请登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查询,我校不再寄发复试通知书。符合复试条件的考生上网打印复试通知书等内容,并按复试通知书要求参加复试。复试时仍需要提供初试《准考证》。

我校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

1.复试科目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硕士招生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

2.复试时间及复试具体要求参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

3.复试时,口语测试语种为英语。

六、录取

按照“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具体要求见参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

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参加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经考生确认的报考信息在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报考资格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录取。

七、学习方式与录取类别

我校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非脱产学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不解决住宿,无国家拨款的奖助学金。

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非定向、定向)即为录取类别(非定向、定向),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报名结束后,报考类别将无法更改。具体说明如下:

非定向就业研究生:可参加就业派遣,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考生必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档案未按规定时间转入我校者将无法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户口可自愿选择是否转入我校(如户口选择转入,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过期将无法转入)。

定向就业研究生:不参加就业派遣,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派遣单位为定向就业协议书签署单位。考生人事档案、户口等不转入中国传媒大学。未按规定时间将签订完整的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我校者将无法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八、学费标准及资助体系

考生被录取后在学期间待遇按照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校将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收取学费并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三助岗位、绿色通道等多元奖助体系。学费以当年度审批标准为准,按学年缴费。

2019年各类别收费标准:

① 全日制学术型(不含中外合作办学):8000元/学年

② 全日制专业硕士(不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国际商务、中外合作办学):10000元/学年

③ 非全日制艺术硕士:28000元/学年

④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18000元/学年

⑤ 工商管理(MBA):54000元/学年(全日制);84000元/学年(非全日制)

⑥ 公共管理(MPA):29000元/学年(全日制、非全日制)

⑦ 国际商务(MIB):16000元/学年(全日制);35000元/学年(非全日制)

⑧ 中外合作办学:80000元/第一学年

九、其他

1.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① 通信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学生活动中心502室)收。邮编:100024。

② 电话传真

研招办咨询电话:010-65779227,研招办传真:010-65768805。

我校纪检监察部门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65779383。

北京教育考试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82837456。

③ 相关网站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 。报名、录取期间及入学前,请考生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此发布。

中国传媒大学主页:http://by.cuc.edu.cn

④ 电子信箱

研招办咨询邮箱:cucyzb@cuc.edu.cn

2.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请广大考生切勿轻信以中国传媒大学名义举办的研究生考前辅导班。

3.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相冲突,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拥有对本简章内容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713戏剧影视艺术基础、839播音主持艺术综合、336艺术基础、847广播电视艺术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科目《戏剧影视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戏剧与影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涵盖戏剧影视学下属各学科,包括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戏剧影视艺术基础》是戏剧与影视学下属各学科的公共必考科目,要求考生不仅对戏剧影视基本理论有深入理解,同时,还要求考生对其下属各学科中所涉及的理论概念、历史概况和评论方法等知识有所掌握。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攻读戏剧影视学各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涉及两部分:

1、戏剧影视学基础理论、概念界定、历史概况、主要流派等。

2、戏剧与影视学涵盖的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历史概况等。

具体考试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戏剧影视学基础理论知识

考核内容以戏剧影视美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为主体,主要考查戏剧与影视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戏剧影视美学的审美特征

2、戏剧影视美学的相关理论概念

3、戏剧影视美学的历史概况与主要流派

4、戏剧影视美学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主体

5、戏剧影视美学的审美意象与符号表现

6、戏剧影视美学的接受心理与批评方法

7、戏剧影视经典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 相关学科涉及的基础理论

(一)戏剧戏曲学

1、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概况与主要流派

2、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概况与代表作品

3、外国戏剧发展的历史概况与代表作品

4、国内外戏剧戏曲的相关理论概念

5、中外戏剧戏曲比较研究相关理论

(二)电影学部分

1、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概况与代表作品

2、世界电影发展历史概况与代表作品

3、电影发展史上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

4、电影经典理论论述与代表人物、作品等

5、经典电影作品分析与代表人物、制片机构和电影运动

6、数字化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7、电影批评与分析方法

8、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概念

9、重要电影理论家与理论文献

10、电影创作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11、当代电影的创作现象分析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

1、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2、中国电视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3、世界广播电视历史概况及现状

4、广播电视艺术的概念与特征

5、广播电视艺术的分类及其界定

6、广播电视艺术的创作、传播现状分析

7、广播电视艺术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8、广播电视艺术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关系

9、广播电视艺术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10、广播电视艺术的媒介特征与艺术特质的关系

11、广播电视艺术的社会责任

12、广播电视创作的艺术手法与创作特点

三、试题类型

主要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时长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长为 3 小时。

五、参考书目

1、《文艺美学》,胡经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2、《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姚斯著(德),周宁、蒲震元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4、《符号学美学》,罗兰.巴特著(法),董文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世界戏剧史》,(美)布罗凯特等著,周靖波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6、《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7、《中国现代戏剧史稿》,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年版。

8、《中国当代戏剧史稿》,董健、胡星亮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 年版。

9、《中国电影史》,李少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10、《当代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出版社,2002 年版。

11、《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莱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美),范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12、《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刘书亮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3、《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潘桦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年版。

14、《电视艺术美学》,高鑫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年。

15、《电视剧艺术理论集》(25 卷),曾庆瑞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16、《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罗伯特.麦基著(美),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17、《电视剧批评与欣赏》,刘晔原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8、《电视节目策划学》(第二版),胡智锋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9、《电影的本质——物质现实的复原》,克拉考尔(德),邵牧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20、《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年版。

21、《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年版。

22、《艺术学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年版

23、《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4、《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5、相关学术期刊,比如《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现代传播》等。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科目《播音主持艺术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本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新闻学、艺术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播音主持艺术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本专业知识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兼顾考察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对于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对于播音主持一线实践发展前沿状况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等。

本科目主要考查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的学术硕士考生对播音主持艺术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各种媒介播音主持发展状况的认知程度。

本科目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播音主持发声、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播音主持业务、口语传播艺术等相关理论。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语言学部分

1. 语言的社会功能

2. 语言是符号系统

3. 语法

4. 词义

5. 文字和书面语

6.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7. 语言的接触

第二部分 新闻学部分

1. 新闻的定义

2. 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3. 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4. 新闻的倾向性

5. 新闻价值

6. 新闻敏感

7.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8. 网络媒体与新闻传播

第三部分 艺术学部分

1.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2. 艺术的起源

3. 艺术的社会功能

4.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5. 艺术创作

6. 艺术作品

7.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第四部分 播音主持艺术部分

(一) 普通话语音

1.语音的基础

2.音位

3.元音和辅音

4.声母和韵母

5.声调

6.音节结构

7.语流音变

(二) 播音主持发声

1.口语传播方式及发声特点

2.电子传播方式及对发声的影响

3.人体发音器官的构成

4.主要呼吸方式及运用

5.口腔控制

6.吐字归音及运用

7.发声原理及音高、音色、音强、音长的使用

8.共鸣原理与共鸣调节方法

9.嗓音保护

10.感情、声音、气息的相互关系

11.常见吐字用气发声问题及矫正方法

(三)播音主持创作基础

1. 播音主持的属性

2. 对播音主持创作的基本认识

3. 正确创作道路

4. 播音语言特点

5. 创作准备

6. 具体感受

7. 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

8.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9. 表达规律

10.话语样式

11.语言功力

(四) 播音主持业务部分

1.播音主持节目类型及特点

2.媒介传播特点与播音主持能力要求

3.新闻节目播音主持

4.评论节目播音主持

5.专题(或社会生活类)节目播音主持

6.访谈类节目主持

7.文艺、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

8.体育节目播音主持

9.现场报道

(五)口语传播艺术部分

1.口语表达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之一

2.媒体融合对口语表达提出的要求

3.口语表达的基本能力

4.口语表达与思维

5.口语表达与倾听

6.演讲的设计与表达

7.辩论的基本要求

8.脱口秀的表达特点和要求

(六)播音主持史部分

1.播音主持发展的历史阶段及主要特征

2.播音主持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节目)及创作风格

3.影响播音主持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4.播音主持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三、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时长

笔试,考试时长为 3 小时。

五、参考书目(按姓氏字母排序)

1. 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罗常培 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 4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 4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7. 张颂:《中国播音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 3 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0.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播音主持创作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科目《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艺术基础》是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所属各个专业及方向的学科基础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为艺术的基本原理。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艺术基本理论中常见观点及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考试的特点是基础性强,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当代艺术的热点现象和动态。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艺术的构成

1. 艺术活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artist)-艺术品(work)-观赏者(audience)-宇宙(universe)(艾布拉姆斯:四要素)

2. 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

第二部分 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

1. 艺术的本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2.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3. 艺术的功能:审美娱乐、审美教育、审美认识

第三部分 艺术的分类

1. 实用艺术,审美艺术

2. 再现艺术,表现艺术

3. 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4.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综合艺术)

5.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

第四部分 艺术家

1.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2. 艺术家的修养与能力

第五部分 艺术思维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

第六部分 艺术的至境形态

1. 艺术意象

2. 艺术意境

3. 艺术典型

第七部分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1. 艺术的内容:主题,题材、情节

2. 艺术的形式:语言,结构、技巧

3.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八部分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第九部分 艺术风格、流派、思潮

1. 艺术风格

2. 艺术流派

3. 艺术思潮

第十部分 艺术的接受

1. 艺术接受性质与社会环节

2. 艺术欣赏的性质、过程及效果

3. 艺术批评的观念及效用

第十一部分 艺术的起源

1. 摹仿说

2. 表现说

3. 游戏说

4. 巫术说

5. 劳动说

第十二部分 艺术的发展

1.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3. 艺术发展与传播媒介的变迁

三、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时长

笔试,考试时长为 3 小时。

五、参考书目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科目《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广播电视艺术学概论》是广播电视艺术重要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考试科目。广播电视艺术学是从广播电视艺术现象入手探求广播电视艺术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内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发展史、广播电视艺术基本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前沿理论、广播电视创作理论。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创作规律和前沿理论动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广播电视艺术基本理论

1、广播电视艺术发展概况及各阶段重要作品

2、广播电视艺术的界定

3、广播电视艺术的分类及其界定

4、广播电视艺术的特性

5、广播电视艺术的传播特质

6、广播电视艺术的接受鉴赏

(二)广播电视艺术前沿理论

1、广播电视艺术的创作、传播现状分析

2、广播电视艺术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3、广播电视艺术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关系

4、广播电视艺术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5、广播电视艺术的媒介特制与艺术特质的关系

6、广播电视艺术的社会责任

(三)广播电视艺术创作

1、作品创作的创意与策划

2、作品创作的构思与艺术手法

3、作品创作的环节与规律

4、作品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5、作品创作的意义与社会效果

6、作品创作的趋势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题、作品综合分析题等。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播音主持艺术学(1303Z1)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

播音主持艺术学是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原则,研究广播电视领域中播音主持活动规律和方法的应用性科学。属于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分支学科。

播音主持艺术学以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关注新媒体中的口语传播活动以及公众表达体系当中的各种口语表达活动,研究和探索播音与主持艺术及公众口语表达的基本规律、实践方法、传播模式,以及历史和现状、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问题,力求为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一线创作水平的提升和全民族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做出贡献。

该学科及其专业建设孕育于新中国的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目前已拓展到语言传播及其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在全国广播电视领域、艺术学领域影响广泛。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学科及其前身自 1999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加之自 1980 年开始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已积累了几十年的高层次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经验,在全国语言传播人才培养领域中独树一帜。

2、培养目标:

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基本功底、具有较强的播音主持实践能力、具有敏锐的播音主持学术触角、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01、普通话语音及发声艺术方向

该方向是播音主持艺术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方向以有声语言表达中发声艺术的创作规律基础及创作方法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语言发声艺术的物理基础、机体控制、发声方法和语言艺术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与声音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进一步推广普通话的要求,本方向还以普通话教学和水平测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普通话测试的基本原理以及测试的范围、内容、方法,数字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等,为推广普通话服务。

本方向除重点进行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用声和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效果之间的规律性研究外,还兼顾面向公众的语言发声艺术,如新闻发言人、企事业机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宣讲、朗诵、大型活动主持的语言发声艺术。

02、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方向

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研究方向之一。

它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创作过程、接受主体、艺术效果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从素材准备到节目播出过程中的创作道路、原则、技巧、规律、风格等为研究范畴,梳理总结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原理、方法,用以指导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

播音主持艺术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重点在语言、传播、艺术等交叉领域进行艺术规律的探析,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角度将传者、受众和作品纳入研究视野,并对播音主持创作中的心理机制、美学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

本方向还将研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历史发展、代表人物、重点作品、风格流派等。

03、播音主持创作研究方向

播音主持创作研究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应用研究方向之一。

本方向以播音主持业务为基础,以播音主持实践的动态发展变化为关注点,以各类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创作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包括新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专题性节目、谈话类节目、体育节目等各类节目播音主持的艺术特征、节目形态、创作方法、创作规律和艺术效果等,用以指导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

本方向除了研究具体节目的播音主持创作活动及其艺术,还在宏观上跟踪勾划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脉络,并深层次分析不同类型节目播音主持艺术与媒介传播平台的相互影响,探索传媒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04、口语传播艺术方向

口语传播艺术方向是播音主持艺术学学科的应用研究方向之一。

口语传播艺术方向,重点研究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的内涵外延、思维方式、创作方法等,探索以口语表达为主要语言样态的节目中语言传播的艺术规律。同时以此为基础,探索研究面对公众的口语表达及人际交流口语表达艺术规律,以提高公众口语表达水准作为重要任务,服务于全社会各领域的口语表达应用之需,如新闻发言人口语表达艺术、教师口语表达艺术等。

同时,本研究方向关注世界范围内华语传媒及华语有声语言传播的新变化,为世界范围内的华语传播提供关注课题和参考方向,培养对外宣传和世界华语传播的高端人才,完善国家媒体形象在海内外的传播与建设,提高世界华语传播品质。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语言传播、播音主持艺术学研究,其中 9 位教授,22 位副教授。

主要承担了 3 项省部级以上的项目,有鲁景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鲁景超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李洪岩教授主持的纵向项目《市对区县教育补助—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能力促进研究》。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播音主持艺术史论研究》、《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上)》、《播音主持发声艺术》、《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理论》、《口语传播研究》、《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广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普通话语音与水平测试》。

2、科研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所;新闻播音主持基本功大赛项目;广播电视语言研究所;体育播音主持研究所;辩与论公开课项目。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获奖:语言传播经典文化,舞台展现特色教学——经典诵读特色实践教学项目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关于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的辩与论公开课项目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新闻播音主持基本功大赛项目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优秀期刊论文:柴璠教授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融媒体时代财经节目主持人成长路径》;曾志华教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中国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4、学术交流

2018 年共参加了 20 次国内学术会议,2 次学校会议。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台总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宣传等工作。

广播电视(135105)


一、研究方向和内容

01、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广播电视专业领域中研究有声语言传播艺术的一个方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传播主体的播音艺术、节目主持艺术,也包括受众的收听、收视心理和审美鉴赏。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语言传播美学、语言传播接受美学为主干,以中国文化为场域,审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艺术特质和传受规律。

本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吸收、融合艺术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研究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以及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

本方向的研究对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业务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对于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质量,多出精品节目,提升传播主体的艺术创作水平和受众的欣赏层次,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09、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非全日制)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广播电视专业领域中研究有声语言传播艺术的一个方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传播主体的播音主持艺术,也包括受众的收听、收视心理和审美鉴赏。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语言传播美学、语言传播接受美学为主干,以中国文化为场域,审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艺术特质和传受规律。

本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复合性特点,需要吸收、融合艺术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研究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以及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

本方向的研习对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业务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对于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质量,打造精品节目,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品位与格调,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广播电视研究,其中 9 位教授,22 位副教授。

三、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01 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上)》、《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下)》、《播音主持艺术史论研究》、《播音主持发声艺术》、《媒体实践指导》、《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理论》、《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广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口语传播研究》、《经典作品诵读》。

09 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非全日制):《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上)》、《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下)》、《语言传播发声学》、《专业实践指导(上)》、《专业实践指导(下)》、《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理论》、《节目主持艺术研究》、《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研究》。

2、科研平台

齐越朗诵艺术节项目。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获奖:2018 年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金北平副教授的小说连播节目《最漫长的十四天》获得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小说连播节目一等创优节目一等奖。

优秀期刊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 篇,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 篇。

4、学术交流

2018 年共参加了 20 次国内学术会议,2 次学校会议。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台总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宣传等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关于作者: admin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活着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 人参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adm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