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日前,烟台职业学院教学成果《产教同频、园院协同:智能制造专业群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与实践》荣获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彰显了该校的“硬核”实力。据悉,这块沉甸甸的“奖牌”是山东省在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每4年评审一次,被视为彰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效的核心指标和衡量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大奖的捧回,折射出学校对现代职业教育探索的生动实践——对接产业发展,建设动态调整的智能制造专业群结构,校企协同育人,打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新范式。7月5日,记者走进这所“宝藏大学”,一探究竟。
理念创新
专业群实现“产教同频”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让这种融合走实走深,解决传统制造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交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问题?烟台职业学院的突破点,放在了专业群产教同频建设上。
专业群建设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基础而极为重要的角色。学校立足烟台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以产业共通的职业知识为组群逻辑,建成了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5个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
“更直观地说,专业群的建设打通了传统专业间壁垒,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了与产业发展对接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除包含产业通识课程外,专业群根据产业技术革新,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催生的原料供应、数字化设计、产线运维等岗位的智力需求,不断提升专业的扩展性和专业间的互补性,提升学生多岗位适应能力。”烟台职业学院院长温金祥受访时表示。
此为学校精准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专业群变革”。以此为基础,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得以形成。比如,学校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学科模式的课程体系,创造性地以生产活动为单元,构建了项目化纵向进阶、横向融通的课程体系:
宽平台、厚基础,构建《人工智能基础》等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夯实技能基础;
对应岗位职业能力,体现专业特色,建成了五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模块;
面向智能制造产业链,按设计—生产—运行—维护流程,形成了可互选岗位方向的课程模块,提升学生跨岗位知识迁移能力……
拿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9级学生姜同冰为例。在校期间,他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机械制图、数控技术与编程、机械CAD/CAM等课程,熟练掌握了模具设计、 模具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的综合操作以及生产管理等综合技能。学生一毕业,即可满足就业企业的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将专业群建在了‘产业链’上。”采访中,学校教务处处长王友云这样生动地诠释学校“产教同频”的专业群建设。此言非虚。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建设与区域产业高度融合的专业体系,增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新型专业,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服务方向,涵盖烟台主要产业和产品集群的专业体系。学校有19个专业入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4个专业入选省级品牌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
校地耦合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体制
6月8日至6月23日,短短15天时间里,烟台职业学院接连举行三个校企战略合作仪式——
6月8日,与烟建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共建“烟建班”启动暨签约仪式。
6月17日,烟台职业学院与山东丰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举行“政校企共建,新零售共赢”校企战略合作签约暨授牌仪式。
6月23日,在“云行齐鲁,工赋山东”2022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大会暨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深度行(烟台站)上,烟台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正式揭牌落户烟台职业学院。
如此频繁密集的校企深度合作,正是学校加强校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此次教学成果能够捧回省级最高奖,一个重要创新点,在于创新产教融合载体建设,构建起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实现“校企互动”转为“政策保障”、“院校发展”转为“校地融合”。
顶层设计引领,学校以提案、议案等形式推动政府出台文件,建立了学校政策对接和配套机制,形成了8项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性制度。
载体建设支撑,如果说专业群和课程体系的精准调整是产教融合的“先导”,“园院协同”的育人机制则赋予了产教融合真正的育人活力。
烟台工匠学院内,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延峰老师正为来自全市的企业员工开展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技术培训。烟台职业学院通过工匠学院“训教融合”的优势,开展工匠分级培育,开发了配套培训项目,建立起工匠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不仅是烟台工匠学院。近年来,烟台职业学院以烟职京航科技园、烟台市大学生创业园“两园”和泰利产业学院、烟台工匠学院“两院”为依托,搭建了“两园两院”育人平台,与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等项目协同推进,形成了协同育人机制。
看似枯燥的名词里,蕴含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产教融合故事:
在烟台市大学生创业园里,由王仲勋博士老师指导的创新创业团队设计作品层出,船舶清洁机器人、智能减震平衡车等项目日臻成熟。学校依托创业园实现“创教融合”,开展创新创业孵化,以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力保障反哺企业,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
在泰利产业学院,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来自企业一线专家的授课和指点,学徒制培养模式蔚然成风。依托泰利模具,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
在烟职京航科技园,“科教融合”融入日常学习,学生参与科研攻关、科技咨询等活动,在学研融合中培养技能精英……
据初步统计,学校已与296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共享生产教学资源,通过“厂中校”“校中厂”开展学生订单培养、教师双向兼职等合作。“泰利班”“万华班”等一系列订单班源源不断为企业送去人才,很多学生未毕业就收到了多个企业的录用通知。有300多家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签订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均达到100%。
恰是通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以项目合作开展校、地、企协同育人,升级单一校企合作为多方协同,才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与区域产业升级达到了深度融合。
全过程培养
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校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跨岗位、闭环式”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孕育着一位位“大国工匠”。
教学实践基地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直接对标实景生产线,将企业生产线“搬进”学校。
比如,学校引进了西门子全周期生产线,构建实景化实践教学环境,建成了智能装备机电集成技术等实践教学和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富士康则累计投资600万元建成了校内实习工厂,声远集团、冰轮集团等大企业均在校投资,建设生产实训车间、实训基地。
学校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借助多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了50余个培训项目,建成了3门省级继续教育思政课程,形成了在校生、毕业生的闭环式培养、培训体系。“学校积极对接制造业新技术,发挥各专业优势,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于项目教学,形成了适应制造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王友云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烟台职业学院,“闭环式”培养成为教学的一大亮点。学校不仅针对在校生规划了全面的课程体系,对于毕业生还支持“回炉再造”。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王正才,就是“闭环式”培养的一位受益者。2009年毕业后,王正才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岗位工作。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提出,他意识到步入动能转换“快车道”的制造业必定离不开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于是又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西门子全生命周期智能产线等3项技术培训。目前,王正才创立了世纪博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开发和改造。
随着教学创新实践成果的落地开花,一系列积极效应正逐步显现——
专业群建设成果凸显,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教学项目。目前,智能制造专业群被立项为山东省品牌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进入国家优质校、双高校重点建设专业群,承担了国家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办学等多个校企合作育人项目。专业群打造出了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级教学团队5个,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4人。
专业群育人成效和区域贡献度明显提升。成果实施以来,学校共斩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励32项,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奖励73项;78人被确定为山东齐鲁工匠后备人才,3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8人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依托烟台工匠学院,组织协调15个市、区成立烟台工匠学院分院和30个重点年企业分院,与30家基地共建烟台工匠孵化联盟。学校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还被韩国东明大学、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等90多所学校推广。
相信会有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在烟台职业学院“产”“教”深度同频共振中孕育、诞生、成长!
YMG全媒体记者 王修齐 通讯员 宫珮珊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蕾
审校:姜合秀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校(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校地址)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