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2022
《中国美术报》第289期 专题
南京艺术学院外景
【编者按】南京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艺)已经走过了110年历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庆祝南京艺术学院建院11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报》特别约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讲述该院百年来在“闳约深美”的校训引导下,对中国艺术教育所做的探索和贡献。
张凌浩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报:南京艺术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您如何看待南艺走过的110年历史?
张凌浩:作为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高等艺术学府,我想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南艺走过的110年非凡历程和取得的卓越办学成就。
一是“不息变动”。1912年,享有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奠基人、新美术运动拓荒者美誉的刘海粟,开时代之先河,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拉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序幕。从那时起,海老身上的“勇于变革、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便深深镌刻在南艺人的血液当中。110年来,学校以及校友在艺术教育领域不断地探索、开拓,创造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唯一或者之最”。比如,学校创立我国第一本美术学术杂志《美术》,最早确立人体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创办我国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动画学科,是最早开设雕塑系、最早实行男女同堂教学的美术学院校,是最早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艺术院校,校友参与创作我国第一部正歌剧《秋子》、第一部彩色水墨动画美术片《小蝌蚪找妈妈》、制作我国第一部《中国画教学》影片,等等。
二是“闳约深美”。近年来,在“闳约深美”校训的引领下,南艺秉持深厚的中国精神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确定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综合性艺术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学科建设、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学科建设攀高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五个一级学科全部进入全国前六,其中三个学科进入A类,二个学科为B+。艺术学科综合实力连续四年位列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第一、青塔评价艺术学最强三个高效之一。五个一级学科全部入选“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39个本科专业中有2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全国艺术院校第二。科学研究有深度,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七项,遥遥领先同类院校。艺术创作求至美,师生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美展、音乐金钟奖、电视金鹰奖、舞蹈荷花奖等顶级评选和赛事中捷报频传。
中国美术报:南京艺术学院是同时拥有艺术学学科门类下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院校。近年来,南艺如何围绕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目标,努力建设一流学科,引育一流师资,推动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张凌浩:近年来,南艺聚焦高质量发展战略主题,瞄准高水平大学主攻方向,以“高峰计划”实施引领带动“高峰学科”建设,全面推进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提档升级。
一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更高的站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办学发展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以“国之大者”的胸怀和站位,切实把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放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宏观态势上、放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篇章的总体部署上来谋划和思考,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综合性艺术大学。
二是坚持质量与内涵并重,以更快的步伐领跑高等艺术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围绕跨学科融合创新先后筹建“元宇宙艺术与设计研究院”“听觉感知与视听融合实验室”“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研究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创新设计研究院”等,全面推进“高峰计划”实施,学校学科综合实力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的领跑地位更加巩固,在国家级教学成果、人才项目、智库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重大文化工程和重要文艺奖项等核心指标上实现重点突破,个别优势学科跻身国家一流学科。
三是强化艺创与科研成果转化,以更强的担当服务社会文化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战场”作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练兵场”和展示社会服务成效的“阅兵场”,围绕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摇篮”、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的“基地”、推动文艺理论创新的“先锋”和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库”的目标定位,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心”,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工程、精品创作攀峰工程、文创智库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服务江苏“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的融入度、贡献度。
中国美术报:青年教师是一所高校的“种子”,作为国内重要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近年来,南京艺术学院在促进师资人才成长上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凌浩: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更是确保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南艺高度重视青年师资人才的培育,实施一流人才培育工程,坚持扭转“五唯”倾向,多措并举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主要做法有三个方面:
一是实施师资铸魂培养工程。建设师德师风网络教育平台,构建面向全校教职工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体系,将师德教育贯穿教职工职业生涯全过程,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开展“海粟名师”“海粟优秀讲师奖”“最美教师”评选,选树师德典型和模范,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实施一流人才队伍引育工程。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引育并举,通过专项人才激励机制和重点项目支持等方式引进国际一流艺术院校青年优秀人才,实施“10、30、40”计划,每年培养10名50岁左右的学科带头人,30名40岁左右的专业带头人和40名30岁左右的青年拔尖人才。实施“海粟人才计划”,首批遴选了16名35岁以下青年拔尖和骨干教师进行资助培养。
三是实施青年艺术人才科研与创作提升工程。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设立自主科研基金,为青年教师松绑,支持青年教师自主科研,方向任务自主定,行政不做干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文科”、交叉学科、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项目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的扶持力度,设立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支持和奖励基金,探索艺术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新模式和评价新标准。
中国美术报:长期以来,南京艺术学院坚守与时代共鸣的艺术信念,不断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在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等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果?
张凌浩:近年来,南艺紧密围绕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发展战略,聚焦建机制、育人才、通民心、强品牌等方面,不断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是优化国际人才培养机制, 增强“留学南艺”品牌的吸引力。持续推动国际学生培养从规模式发展到内涵式、项目制转型升级,充分依托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支持,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学金效应,招收优秀国际艺术人才,结合国家外交大局,不断调规模、定结构,推出面向非洲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项奖学金项目。大力实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浸润计划,培养出叙利亚籍拉丁、塞尔维亚籍叶琳娜、老挝籍欧阳泰、马来西亚籍郭圣杰、“赞比亚青年”等一批知华友华、乐于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现中国好画面的高层次国际人才,得到外交部官微的积极肯定。
二是参与重要国际文化项目和活动,提高服务外交贡献力。积极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省外事办委托项目,开展赞比亚、泰国青年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与泰国甘拉雅尼·瓦塔纳公主音乐学院长期合作,在学校挂牌成立“江苏东盟人文艺术交流基地”。积极组织国际学生投身外交文化艺术活动,受邀参加中赞建交50周年晚会、中泰建交45周年音乐会、中国与萨尔瓦多建交四周年招待会演出,高水平演绎中外经典曲目,获得各国元首和使节政要的高度赞扬。经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引荐,我校国际学生参与组编冬奥歌曲《幸福花开·悦享冬奥》,携手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青年学子献礼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
三是推动精品艺术项目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彰显南艺对外传播的生机活力和蓬勃朝气,学校编创的歌剧《秋子》等优秀原创表演艺术作品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展演、播出;在荷兰海牙、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等地,成功举办非遗、手工艺、汉字设计等主题展览。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传播与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埃及、东盟国家等的人文艺术交流,联合举办“中俄艺术高校联盟展演活动”、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亚洲高等美术教育作品邀请展”等。推动“中国内核”与“国际范儿”高度融合,我校教师紧扣中国梦主题,编排中华传统神话题材动画作品《大禹治水》,被美国迪士尼购买版权,其创作的长篇小说《黄豆的三星堆历险记》在美国出版发行。
中国美术报:继往才能开来。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综合性艺术大学”建设目标,南艺将如何从校史中汲取发展动能,在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
张凌浩: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南艺经风雨而茁壮、历沧桑而弥坚,积淀了赤忱深厚的家国情怀、不息变动的办学传统和守正创新的改革精神。这赋予了南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们将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我们将积极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持续巩固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等传统艺术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艺术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合,促进艺术学科与理、工、经、管等学科的交叉,着力构建传统艺术与当代艺科交相辉映、双峰耸立的学科发展“新布局”和“双高地”。我们将充分发挥文艺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号召广大南艺师生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用各学科门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气象。■
(吉爱明 胡龙飞/整理)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殷铄、马子雷
三审 | 金新、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2022)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2022)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