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道德哲学概念,拓展伦理研究维度
当前,汉语学界的伦理学研究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在伦理学研究中,要发出中国声音,要让伦理学说汉语,必须深化对于伦理学基础概念的反思,必须结合中国文化和思想资源,立足中国现实。有学者认为,伦理道德研究应当从“伦理学”向“伦理”回归,即,实现从“伦理理论”到“伦理生活”的实践哲学复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研究者理清“德性生活”“实践智慧”“伦理主体”等伦理概念。有学者指出,必须重新思考伦理这一中国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话语,“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通过伦理(居“伦”由“理”),中国文化将为伦理学赋予一种崭新的样貌。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面临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的两大理论任务,前者是问题域的开显,后者则是伦理学自身的深化。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有着“成果多、质量低”的窘境,必须在“不再是”“正在是”和“尚未是”三个维度上拓展和深化。伦理学研究者要在实际生活的体验和沉思中,培养判断力,以推动中国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是近年来伦理学研究中出现的新的理论增长点与问题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已然形成了一个共识: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重要的一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伦理学研究的启发意义无可取代。
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的关系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补充”和“相互包含”三种样态。而建构马克思伦理学的合理路径是,以马克思主义包含伦理学,始终把唯物史观与辩证法作为最根本方法论遵循,同时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抑或伦理化,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思想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的研究者要思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价值,发挥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有学者认为,伦理学中经典的“事实—价值”关系问题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才能解决。因为这一辩证法把事实和作为事实应然状态的价值理解为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将事实与价值的对立理解为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力。
回应重大危机,关注人类健康
新冠疫情给世界和人类历史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在疫情带来的时代危机中,健康成为普通人的核心关切,团结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吁。对此,伦理学研究者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有的学者认为,在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大启发是,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对同等者应同等对待,保证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满足其生命健康基本需求的医疗保障。同时,公正原则也要求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对不同等者不同对待。如果发生“紧迫性”和“效果预期”上的两难困境,紧迫性的因素要让位于效果预期。
有学者指出,新冠疫情下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异化是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的后果,需要用价值理性和伦理关怀加以克服和纠正,并最终实现“以爱为归依的行为表达”和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共情、共生。
有学者从关怀伦理出发,强调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加强伦理关怀,积极构建良好的关怀关系的重要性。有学者将疫情时代整个人类世界看作一个“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有着伦理意涵、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的伦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价值主旨就是要将全部人类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生命健康权利。有学者着眼于分析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作为常见伦理困境的社会排斥问题,认为要有效规避社会排斥产生的伦理危害,必须在危机中深化人们的道德认知、培育公共精神,厚植人道关怀。
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价值,探讨全球正义基本原则
事实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乃是全球化时代应对各种全球范围内危机的最优方案。随着研究的深入,伦理学研究者正尝试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其对人类未来的重大意义与突出价值。
有学者认为,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全球空间正义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它以人类社会的本真存在为出发点,致力于破解资本的空间化和空间的资本化导致的全球空间物化秩序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困境。
有学者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奠基于全球正义的基础之上,而承认差异、兼容并蓄,尊重多元化是构建全球正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尊重国家主权、根本利益和平等权利乃是全球正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有学者对当代的共同体中的团结问题进行了伦理反思,认为现代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也带来了社会团结的危机。要解决危机,需要树立以道德的集体主义为内容的道德共识,用友谊来拯救社会冷漠,重塑社会的情感纽带。
(作者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伦理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杂志)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