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播播发出的【网传答题框架】推文收到了爱宝的好评:学网传还得是彭兰!这9个答题框架绝了
从大家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在当下的冲刺期,不少同学希望能够自己的论述题/简答题有显著提升,在语言表达和结构框架上能够有一个质的飞跃。
真的能在最后20多天实现提高答题水平吗?
播播的答案是——可以。
唯一的路径就是模仿+练习。一方面,从学界大佬的论文中吸取营养,模仿其语言表述与行文逻辑框架;另一方面,针对常考题和院校真题,按照写题-批改-反馈-修改的顺序不断练习,查漏补缺提高质量。
所以今天,播播继续为爱宝们带来多样化的答题框架,针对传播学中的 4 大高频考题,从学界大佬的论文中筛选出 8 个新颖、可借鉴、好记好用的答题框架,为你的答题增光添彩!
一
国际传播
答题框架
国家战略——理论研究——话语体系——人才培养
适用题目: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哪些问题?(应对策略)
一、战略规划的体系性问题
首先,国际传播的体系规划细节尚不完善。具体的体系规划仍处于架构日渐明晰而细节仍不完善的阶段,这具体体现为我国国际传播领导职权的条块分割仍不明晰,以及国际传播整体战略的具体实施尚需更为细致的流程规划和法律法规保障等。
其次,国际传播的部门间和官民间联动性较弱。我国的国际传播仍主要由大型主流媒体担纲主角,其他部门的参与性则较低。而且,因为未向国内普通民众开放使用 Facebook 等国外社交媒体的权限等原因,在当前环境下普通民众参与国际传播,以 “公民新闻”的形式传播中国声音的渠道较少,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际传播跨部门、多主体传播体系的形成。
最后,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动能未被有效激发。纵向来看,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主要由ZY重点媒体领衔,地方媒体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方媒体的传播效能,降低了我国国际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应对策略:布局智能全媒体国际传播战略体系
二、理论框架的全面性问题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学术成果更多地呈现为散点状,学科内外 的对话相对有限,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国际传播实践。一方面,国际传播研究内卷化严重,跨学科理论成果较少。另一方面,在新闻传播的学科之内,对国际传播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孤立性,相关研究成果之间的互动性较弱。
应对策略:加强跨领域国际传播协同创新研究
三、话语体系的平衡性问题
过去,我们多运用宏大、发展的国家视角和自上而下的话语传播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而从思想意识出发、自下而上的 微观多元视角则相对缺乏。一方面,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报道的失衡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国外民众对我国现实环境的感性认识,从 而阻碍中国经验形成中国体验。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中“软/硬语态”的失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外民众对我国国际传播媒体内容的对 抗式解读,影响了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应对策略:健全话语体系打造立体化国家形象
四、人才培育的协同性问题
一方面,非通用语人才培育缺少体系性与贯通性。国际传播归根到底是人的传播,作为传播主体的人才对对象国语言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国际传播效果的 实现。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对我国在智能媒体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造成了新的短板。
应对策略:探索协同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 播播说
这篇论文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段鹏老师的《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段鹏老师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当前国际传播在战略、理论研究、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种高站位和思路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答题框架
国际传播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话语说服力——形象亲和力
适用题目论述如何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
一、号召各主体自觉参与,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然要求传播主体多元化,其中包含以下三个维度:首先,要展开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其次,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最后,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二、挖掘当代性与共同性,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
当下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中国故事已非常丰富,但仍存在叙事能力不足和传播渠道不畅两大问题。对此,在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路径即在于找到国际传播的当代性与共同性,找到已有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中的共同性、共情性与普遍性,继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拓宽海外传播渠道,发挥国际舆论引导力
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要把握规律,丰富载体,拓展海外传播渠道。注重通过海外社交平台运营、海外媒体合作等形式,不断提高海外传播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积极与国际智库、业内专家、意见领袖开展合作,影响海外高层受众。例如可以以媒体融合提升传播效能,全面提升主动发声能力;或以网红出海创新话语方式,充分利用个人叙事的灵活性、亲和性与直接性打造海外“网红”等。
四、聚焦“Z世代”青年群体,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
在当下对外传播过程中,青年群体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城市和高校来说,“得青年者得天下”。各传播主体需要关注此受众群体呈现出的新传播特点,其对中国信息的偏好、对渠道关注的偏好等都需要尽力予以满足。同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海外用户的认同。如企业的高铁技术、载人航天技术、媒体平台抖音等,它们都将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中国国际传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传递命运共同体理念,强化中国形象亲和力
国际传播真正的核心使命、终极目标应该是和平与发展。公共外交只有软实力理论不够,不同族群、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吸引力,更需要对话、共情、建构和管理关系等。要注重讲对话、跨文化共情、关系建构,不断创新对外交流的内容、方法、途径,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的中国形象。
️ 播播说
这一框架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课题组的论文《认知转向视域下国际传播“五力”建设与发展》,从文章中可以发现,直接从国际传播“五力”这一宏观角度出发反推国际传播策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大家可以尝试学习借鉴哦~
二
智能传播
答题框架
信息采集——新闻生产——信息分发——内容核查——用户互动
适用题目: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实践的影响
一、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
在发现和评估新闻线索、新闻源,在采集和监测新闻信息和帮助策划讨论等方面,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会非常敏捷而有效,同时还能帮助记者了解用户的兴趣与需求并评估优化自己的作品。数据挖掘的运用,正在不断深化新闻报道,较之过去陈述性的“是什么”的报道,如今出现了大量探讨“为什么”“怎么会”的产品。
二、自动化生产运用于新闻业
算法的自动化写作和发布工作,大大减轻了记者的工作强度并且可以利用新的数据资源开掘更多的报道,新闻的出产量大大增加,时效性也得到很大提升,写作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媒体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来构建和更新数据可视化,可以飞速访问、更新、处理数据,实时更新可视化的新闻报道。
三、智能算法广泛运用于信息分发
信息分发追求精准的个人化推送,其基本原理是算法对用户特征进行多数据点的画像,包括确定用户的年龄、性别、兴趣等个人特征,分析用户的种族、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社会特征以及信息使用、阅读习惯等数据,同时对信息和用户的地理环境、技术环境等进行描摹,然后与标签化的信息产品适配,通过多种算法手段进行信息分发。
四、事实核查技术运用于新闻分析
新闻核查技术(fakenewsdetection)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真假新闻的统计分析,根据准确性、确定性等指标对一则未知真假的新闻文本的真实性进行概率计算,评估其为假新闻的风险。
五、社交机器人应用于新闻信息的收集、监测、传播和互动
大量社交机器人存在于多层级的新闻扩散中,其参与度、活跃度都很高,它们与人类用户之间开展互动,其行为模式带来了信息的快捷、广泛传播,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传播中关系的复杂性。
️ 播播说
这一框架来源于陈昌凤老师的论文《价值嵌入与算法思维:智能时代如何做新闻》,从论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信息采集——新闻生产——信息分发——内容核查——用户互动”这一新闻生产框架的逻辑在回答新媒介技术对于新闻生产的影响/作用/应用等相关问题时非常好用,用以分析技术在新闻生产的不同流程中发挥的作用(或是风险)。
答题框架
实践者——协同者——保障者
适用题目:试论述元宇宙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者:扩大人的实践半径,提高人类生活的自由度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实际上是“以人为本”媒介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人们需要媒介提供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场景、更多的资源来满足自身需要、展现自身价值,这一定程度上需要传播技术的实现。元宇宙是未来人类文明的世界,高自由度不意味着行为的不受规制,高开放度也并非边界的无限扩大,如何拓展出一个虚实结合的良性健康互动空间,元宇宙任重道远。
二、协同者:打破社会的圈层壁垒,寻找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媒介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的赋权赋能,社会圈层开始逐渐显现。同时由于圈层内内容输出的一致性和精准匹配的技术加持,圈层壁垒逐渐加厚。要实现社会的“再组织化”,实现社会群体的同频共振,元宇宙要起到社会引领、社会整合、社会协同的重要作用。未来,元宇宙要扮演圈层沟通者、协同者的角色,促进圈层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的健康流动,瓦解圈层之间的壁垒,寻找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实现社会的协同进步、健康发展。
三、保障者:服务于人,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提供保障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人们认识世界、把握现实的复杂程度、困难度不断加深,而新媒介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抽丝剥茧、服务于人的社会认知。此时媒介技术如何服务于人显得尤为重要,元宇宙要为普罗大众提供人性化与专业化并存的传播手段;要开拓新的传播疆域,提供新的传播手段和连接方式,构建服务于人的传播规则;要用人类文明传承的传播逻辑,促进社会发展,使元宇宙成为人类文明社会向前进步的保障者。
️ 播播说
元宇宙近两年大火,因此爱宝们有必要掌握关于元宇宙的相关内容。这一答题框架来源于喻国明老师的论文《元宇宙:构建媒介发展的未来参照系》。在论文中,喻国明老师强调:元宇宙是技术的结合体,是一种媒介手段,更是人表现其社会化存在的一个“中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宇宙将会迎来更高层次的发展,但无论是何种技术与创新,“以人为本”都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思维。元宇宙应努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协同者和保障者。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媒介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维,“实践者、协同者和保障者”的三个角色也是大家在回答有关技术类题目时可以考虑的方向。
三
视听传播
答题框架
理念——内容——技术——业务
适用题目:发展未来短视频产品的策略建议/发展方向
一、理念变革:人机协同理念引导发展
以人机协同的理念引导5G时代短视频发展策略,是未来短视频内容、交互、业务革新的重要前提。在技术层面,5G时代短视频传播,既要考虑用户与产品的契合性,也要考虑人与技术互动的同步性;在内容层面,既要考虑短视频内容的物理特征,也要考虑传播时的互动特征;在关系层面,要充分考虑用户与产品、用户与用户间的双重关系;在主体层面,既要考虑播主与技术互动时的便利度,也要考虑用户与界面互动时的协同性。在新技术条件下,站在人机协同角度,促进创作、质控、分发、互动的全流程进化,使优质内容传递给受众,这是5G时代短视频平台发展理念变革的重要方向。
二、内容创新:保障内容质量,匹配用户需求
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技术背景下,内容产业的核心灵魂必定是内容质量。唯一的不同,是内容质量的标准会根据用户需求的改变而变化。未来短视频内容创新的重点,仍在于如何与上游的内容生产端合作,建立良好的内容生产、分发机制,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内容,对于“强运营”的短视频平台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交互革新:适配终端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5G时代终端功能满足了短视频多场景交互的需求,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超距离的参与感成为可能。对于短视频产品来说,适配终端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是交互的革新需满足两个层面的要求:
一是内容创作要充分贴合终端技术要求。短视频平台应与移动终端的发展同步前进,迅速找到适配终端的内容形式。
二是不可忽视5G革新尚且触达不到的下沉市场用户。可先从现有的高质量、高热度视频元素入手,根据智能终端特性开辟新的交互功能区,例如实时的弹幕、互动问题、AR元素等,在原内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交互性与在场感,满足受众在5G终端体验全新内容形式的需要。
四、业务拓展:深耕垂直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5G技术提升传播效率,用户对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大大提升,即便是不断丰富内容题材、提升内容质量,要保证一个用户持续观看短视频也不容易。选择深耕垂直领域,关注内容长尾,增大某一垂直内容的输出,在社群聚集后,可进行垂直内容流量的进一步开发,扩展业务边界。
️ 播播说
尽管短视频已经考察了好几年,但目前仍是不可忽视的重点。这一答题框架来源于喻国明老师的论文《未来短视频平台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对策》,从理念、内容、技术、业务四个方面分析短视频产品未来的发展策略,还是比较新颖,大家可以借鉴学习,并可引申至直播、中视频等视听传播相关的题目中也是很不错的!
答题框架
要素配置——叙事模式——重点类型——生产机制
适用题目:谈谈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发展方向
一、优化要素配置寻求最大传播力
从移动传播视角看,短视频有五种核心要素:主题、亮点、形式、互动模式、分发模式与界面。资讯类短视频的传播力,来源于这些要素的选择与优化组合。
二、面向“移动”凝练“微叙事”模式
资讯类短视频虽然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电视、电影的叙事模式,但也需要针对移动观看需要,形成新的“微叙事”模式。
三、继续培育“硬核新闻”等“优质种子”
目前的资讯类短视频,更多的是软性新闻、泛新闻类视频,但对媒体来说,要在短视频这片土壤上赢得更强生命力,更需要培育具有重要新闻价值、题材相对较硬的优质短视频“种子”。
四、UGC与PGC协同创新生产机制
即使是专业媒体生产的短视频,也不只是依赖媒体的封闭生产系统,短视频生产更需要开放与协作。从生产主体方面来看,资讯类短视频需要“PGC+UGC”机制,UGC带来内容的丰富度、覆盖面与时效性,PGC则可以保证内容品质的稳定。
️ 播播说
谈短视频离不开彭兰老师!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提出很多,不必拘泥于一种,但在框架上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彭兰老师在论文《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中强调的要素配置、叙事模式、重点类型及生产机制这几个层面,可以给爱宝们提供一个参考。
四
健康传播
答题框架
平台——信息本身——相关者
适用题目:分析虚假健康信息产生的原因
一、社交平台重塑媒体格局,自媒体成为虚假健康信息的温床
媒介格局的变迁已由一人独唱发展到众声喧哗,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几乎零成本参与到最广泛的信息交流互换中,成为产销者,他们作为一个个传播节点成为信息传播的放大器和信息生产者,这其中,虚假的健康信息在社交媒体中被不断生产上传、发酵演化。
二、刚需信息的复杂认知
相对于财经信息、教育信息、科技信息、体育信息等而言,健康信息是大众的刚性需求。但健康信息处于常识与医学的专业性交叉之中,“常识”会阻碍健康信息的接受度,导致人们对于健康信息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医学专家自弃话语权
与网络中大量生产传播虚假健康信息情况相对应的是,很多掌握专业健康知识的医学专家接收到网络中虚假健康信息后往往选择保持沉默,自弃辟谣话语权。一方面,虚假信息越来越复杂,涉及多学科交叉,辟谣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医生较为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和分析虚假健康信息。
️ 播播说
在分析健康传播/科学传播中的虚假信息成因时,可以借鉴“平台——信息本身——相关者(医疗工作者、科学家)”这一思维框架来分析。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传播渠道,科学/健康信息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医疗工作者/科学家辟谣慢等都是影响健康信息传播的诱因。
答题框架
法律法规——舆情监测——人工智能——平台自律——专业媒体
适用题目: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治理虚假健康/科学信息?
一、加强监管与法律警示
在自媒体平台明示法律规定条款,严惩造谣、传谣、篡改、抹黑等影响传播秩序的行为。对所有用户提倡实名溯源,第一时间追责。尤其对粉丝超过一定规模的医疗自媒体账号、阅读量在10w+的文章进行定期抽查或者人工审核等。
二、建立用户互相监督的舆情预警机制
发动网络互动性特质,用户互相监管,调动网络的“自洁”功能,用户以自己的知识背景做出判断,对虚假健康信息及时反馈,形成顺畅的信息反馈流程,一经核实,对用户给予激励;对于作假人员给予记录,必要情况下予以永久封停其账号的处罚。
三、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屏蔽虚假信息常用关键词,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以监管部门制定合理政策为主导,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自动筛选为主要审核方法,人工审核为辅助的重点审查模式,有利于点面结合、高效率的筛出虚假信息。另外,发挥政府部门的能动性,对辟谣平台加大投入,并且对辟谣平台加以宣传,同时简化页面,让中老年人也可以便捷的进行健康信息检索,识别虚假信息,加大辟谣平台的利用率。
四、平台培养产销者
面对转发、分享、生产健康信息的产销者,治理虚假健康信息,还要加强用户对自媒体使用界限、方法和运行理念的培养,平台在这个方面身负重任。一是要培养导向意识,坚持弘扬正能量。二是提高专业水平,本着真实、客观、科学、专业的原则生产和发布相关信息产品。
五、发挥专业媒体的求证作用
健全媒体的求证与证实机制,成立专门的专业验证团队,这是当今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应该加大细分的专业健康传播记者、医疗编辑队伍的建设,在验证手段、方法上做到专业、精准,从而做到积极的网络引导。
️ 播播说
以上有关健康传播的两大框架均来源于中传曾祥敏老师的论文《健康传播中的虚假信息扩散机制与网络治理研究》,建议大家可以仔细阅读这篇论文,吸收其中关于健康信息传播的相关内容。对于虚假健康信息问题的治理上,从多个层面(主体)出发提出对策的框架,很值得借鉴!
好啦,以上就是播播为大家带来的传播学答题框架,是不是觉得思路开阔很多呢?认真吸收消化,应用在答题中,相信20天后的考场上你会下笔如有神!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