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考研,广州美术学院考研招生简章
5月25日下午,广州美术学院2022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首场在广美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开幕(目前仅对校内开放),将持续至6月7日。本场,“我们”——来自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和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近800名本科毕业生,关注社会发展前沿,关注文化发展脉络,关注城市空间改造与提升,跨越专业界限,链接艺术与科技、传统和当代,大胆创设未来,呈现了一场敏锐又炫酷的视觉盛宴。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党委副书记穆林、宋光智,副院长范勃、蔡拥华、李金水,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谢龙汉教授及其团队,以及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毕业班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教务处处长涂渊主持。
谢昌晶书记正在参加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通过视频向毕业生们致以祝福
蔡拥华在致辞中指出,毕业展是一次教学相长、点燃热情的机会,它充分展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状态与面貌,带动了其他年级的教学。本次展览回应了上学期教学工作会议“融界创生”的主题,各个二级学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破学科专业间的传统界限,推进艺科融合与协同创新,彰显了教学主张与使命担当。他希望师生们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领悟,以更加丰厚的文史哲思想滋养教学,以更加人性化和本土化的设计,彰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美学价值。并期待同学们铭记母校“先学做人,再事丹青”校训,用艺术济天下,奔向广阔可为的美好未来。
教师代表工业设计学院安娃表示,同学们在美丽的广美校园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大学时光,大家一起追求梦想、努力进取,用实际行动克服困难,学会成长和担当,她对此深深地感到自豪。她衷心希望同学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有智慧的人,用自己所学回馈社会,期待大家在毕业后多回母校看看,分享为改变这个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学生代表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刘熠鹤表示,随着毕业展的开幕,大学时光将要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广美带给同学们的不仅是艺术与学术上的思考,更是如何做一个直面生活、守正创新,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富有文化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和同学们会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弘扬广美优良传统,不断用艺术的语言与符号,直面当下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挑战,使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温度。
李劲堃表示,每年的毕业展都是对同学们广美学习生涯的总结,也是对广美教学成果的总结,教学成果产出代表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以及区域文化和艺术设计的水平。今年在毕业展现场惊喜地看到同学们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发展、科研创作与社会服务一体化创新型路径,努力寻找中国美术与设计的新方案、新方法,并在美术馆这一教学空间、教学现场进行了良好的呈现。毕业创作是同学们走向世界、走向社会的一把重要钥匙,他希望同学们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化发展的大好格局,勇立时代潮头,传承广美优良传统,树立远大理想,进入社会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创作出更多展现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作品。
现场直击
毕业作品速递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今年选取“连接”作为毕业展的关键词。“连接”讨论的是日常与空间之间的关联,呈现的是技艺再造自然与社会的方式,并代表了学科内外知识的互动,融合了每位毕业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拓展研究小组是今年首次尝试的毕业设计教学形式——在工作室的研究兴趣基础上,老师根据更为聚焦的议题组成小组并制定三年的研究与教学计划。六个工作室的185名同学针对知识生产、研发型办公、学区公共空间、城中村空间治理、城市边缘区域生态、历史建筑改造、空间叙事、虚拟空间、艺术介入等多元议题的探究,折射出物质空间本身所具有的多义现实性。
作品名称:《细蚊仔,担凳仔——玉带濠街区欢乐建设实验》
作者姓名:梁海燕
指导老师:卢海峰、朱应新
创作说明:以青年设计师志愿者的的身份进入场地,开展坏境感知实验课程,策划以优化环境,环境育人的理念,以街区作为课堂,以生活环境为教具,将感知课程策略定义为“启蒙”,探讨现实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感知的课程是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是课程的共建者。深入了解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希望通过绘画的方式引发儿童对社区环境的关注,同时通过对环境的微改造,将空间和参与式课堂模式的创新作为一种环境改造的启蒙媒介,介入到街区社会与人关系的再生产之中,共同学习和实践激发街区儿童与居民相关参与者主动关注身边环境变化,参与优化社区,增强社区归属感,激发社区的活力。
作品名称:《疗愈之境》
作者姓名:卢悦童
指导老师:何伟、何夏昀、吴锦江
创作说明: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抑郁症发病率有所增长,心理健康成为当下亟须关注的重点。目前对疗愈性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景观,对于区域范围内的疗愈景观和建筑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白云区石井河岸边的景观和建筑作为研究范围,从场地内提取叙事疗法的空间转译基础,基于艺术疗愈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转译,打破场地内景观和建筑之间的边界,营造自然疗愈的建筑场所,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作品名称:《追寻与诉说》
作者姓名:吕俊君
指导老师:曾克明、谢倩、佘宇钦
创作说明:本设计尝试以更感性的角度去追寻并解读许氏家族的历史与现状,从文学叙事的角度出发指导建筑的叙事性空间设计,用建筑的语言构建情景叙事,以另一种形式诉说许氏家族历史的某段场景记忆。确立设计概念后,建立新的文化活动空间,以叙事性的方式将原有宗祠形式特点加以融合,构建许氏纪念图书馆,重构家庙的新形式与新功能,打造新的场景记忆。
作品名称:《“大数据+预制化”可持续住宅综合体》
作者姓名:万家锋
指导老师:王擎
创作说明:基于对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和归纳,再结合淘宝村的实际情况,把住宅的支撑体和填充体进行分离,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部件家居预制化的方法来设计空间,增加住宅的个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希望可以通过设计,在保持淘宝村社区原有的融合居住、办公、仓储功能基础上,对生产生活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年轻人为社区使用主体,针对年轻人的需求,打造一个强社交、多功能、乐生活的“个性化共享住宅”,为年轻的电商从业者打造“理想家”。
作品名称:《社会创新实验——知识生产基础设施的空间机制》
作者姓名:张悦煦
指导老师:许牧川、陈瀚、廖橙
创作说明:本次设计通过研究实验室空间和孵化基地知识生产模式,通过对知识生产场域与机制的解构,重新构建一套符合孵化生产的机制及体系。将创新孵化知识生产作为基础设施置入到城市的体量中,通过产业集群化、知识共享化、研发创新规模化而产生知识生产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作品名称:《转向身体的社区》
作者姓名:钟佳洛
指导老师:李芃
创作说明:车陂沙美社区是典型的广东城中村。如今的城市生活被一个大的抽象系统覆盖,我们极度依赖与相信这种系统,但这种系统往往是个体所无法触碰和构建的。而个体生活往往指向内向的超生物性,但它同样也是缺乏社会性的。社区附近的生活介于两者之间,在城市生活之内,同时也在个体生活之外,成为真正可以被人为构建的空间,个人“身体”的话语权得到释放。在城中村,当各种不同身份、语言、职业的人互相碰撞浓缩于一起,身体与身体之间的碰撞使得空间从此鲜活与饱满,这时,一幅当代居民生活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工业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共5个教研中心290多位同学参加了毕业展。智能与体验创新教研中心关注智能出行、智能健康、智能教育、智能生活、智能服务,具有强烈的科技探索与应用实验;产品与系统创新教研中心立足于家居创新、融合创新、服务创新,在新生活、新工作、新品牌、新材料等范围进行了多种尝试;文化与社会创新教研中心,以包容性设计、可持续设计在传统文化、生活美学上推陈出新;纤维与空间创新教研中心通过探索图案、媒介、材料的综合运用,展现纤维艺术、家居软装、机织物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时尚与品牌创新教研中心聚焦于品牌创建、服饰创新,将于5月29日举行“毕业设计动态展演”,彰显校园风采+动感时尚的新广美、新时尚、新气象。
作品名称:《寻麟记——基于麒麟扎作与舞蹈招式的创意首饰设计》
作者姓名:甘雨诗
指导老师:庄嘉菁、胡好
创作说明:本设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麒麟舞”为研究对象,对其舞蹈招式中较为经典且极具灵动性的三式“发威”“咬尾”“踏尾” 进行剖析解构,提取麒麟舞蹈招式中彰显麒麟威而不凶、仁而不憨的灵活可爱的动态,创造性地将舞蹈动作轨迹实体化,并与人体佩戴部位结合,利用肢体语言演绎麒麟舞蹈经典招式。作品主体造型传承自黄阁麒麟的传统艺术形象,吸取传统麒麟头的“竹扎”制作工艺特点,保留其特有的朴素而充满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以当代新颖的数字化技术重新演绎麒麟舞,旨在吸引愈来愈多的年轻力量关注、保护、传承优良的地方文化瑰宝。
作品名称:《重塑》
作者姓名:柯歆彤
指导老师:何文才、吴越齐
创作说明:灰塑是岭南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元素,目前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系列创作利用纤维材料对灰塑残件进行重构。本系列创作大致分为:灰塑残片收集,传承人访谈,传统建筑考察、重构可能性推衍,具体制作实践这五个步骤。力求在岭南文化语境中对传统基因赋予纤维艺术的生命力,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种途径的可能性。
作品名称:《Void豪华概念载具》
作者姓名:李昕宇
指导老师:李勇、郝瑞敏、刘夫永
创作说明:Void是为了极致的出行体验而设计的全新载具。Void取意虚无,借以创造一个日常难以寻找的空间,将外界纷扰隔离开,让人享受当下美好。其两个特点是可更换的动力模组和巨大的玻璃座舱,通过配合专属平台更换模组,可以实现在海陆空等不同地区穿行。巨大的玻璃座舱给乘客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带来极致沉浸的出行乐趣。
作品名称:《RENE-移动烹饪机》
作者姓名:孙锋、马宇烽
指导老师:安娃
创作说明:随着“Z世代”人群逐渐进入职场,同为Z世代的我们围绕Z世代人群的生活方式展开调研,以烹饪行为为切入点,发现Z世代人群存在烹饪场景多变,居住空间小,无法存放大量厨电等问题。基于以上痛点,我们提出了未来移动集成灶方案。“RENE饪意”在功能上结合了电磁炉与蒸烤一体机,交互上顺应“Z世代”追求仪式感的趋势,通过拟物化、仪式化操作体验,将烹饪行为化作播放生活的唱片。
作品名称:《一士·灯》
作者姓名:梁宗益
指导老师:刘颍希、裴悦舟
创作说明:通过对照明产品的多维度研究与设计,将趣味与仪式感融入照明产品中,满足了新生活方式下人们对照明产品的情感需求,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仪式感的美好向往。
作品名称:《记忆碎片》
作者姓名:黄妹
指导老师:王桦
创作说明:物看似无言,却能诉说一个时代的故事。作品选择上世纪90年代的旧物作为创作素材,探讨物与人的关系,以服饰呈现人类记忆、情绪和情感,呈现一个时代的审美脉络。它们是童年、少年或是青春,是个体记忆也是时代记忆,通过这些记忆就会回想起转瞬即逝的上世纪90年代,看到过去的生活痕迹,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展继续以策展人方式,力求以某种意图来对创作施以策略性的引导,通过“觉”来启发“视”。学院的四个专业基于自身专业内容与立场,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视觉主张:视觉传达设计:为社会而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深度视觉;动画:生命幻象的延伸;艺术与科技:面向未来。这些主题,既有对当下的关注,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既有对现实的考察,也有对幻想的捕捉;既有对确定性的疑问,也有对不确定性的好奇……305位年轻学子的作品精彩纷呈,展示出每一个新时代青年所特有的敏锐视角与新鲜感觉,也为每一个观者打开“视”与“觉”或交互或交错的体验通路。
作品名称:《火丁》
作者姓名:蔡其华、曾康玲、吴雨桐、严珏、周子淇
指导教师:黄军花、廖向荣
创作说明:《火丁》是一个以灯彩为主题的传统文创IP,旨在发扬灯彩非遗工艺、创新赏灯习俗。作品以广东灯彩为原型设计了五位来自不同地区、性格各异的花灯,它们为了在灯会中获得大家喜爱而努力,却也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作品名称:《儿童赋能》
作者姓名:黄鸿哲、匡家乐、聂演铭
指导老师:史春生、宋倩、黄启帆、吴南妮
创作说明:我们看到各种平平无奇的物品、玩具在孩子们手里,在他们的视角下焕发出奇特的功能。为物品附上千奇百怪的能量,这是成人几乎已然失去的能力。于是我们将直接感受到的这个赋能过程,以原物品+功能所代表的工具融合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以工具箱作为最终载体,进行整合。
作品名称:《康伴-上肢双臂康复机器人》
作者姓名:刘道奇、丛慧媛、贺心悦、陈薪全
指导老师:余胜钊、黄军、林畅、赵俊炜
创作说明:本项目以体验设计为切入点,根据神经重塑性原理,结合康复工程,生成高效的康复训练轨迹外骨骼结合随动结构,可实现全方位移动,协助脑中风患者进行高效的康复训练。项目将运动康复科学作为设计展开的科学基础,在改善患者用户体验的同时增加设计的可行性和可信性。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将系统的设计方案,美学角度的思考融合到机械设备制作中,打破学科之间的的壁垒,顺应时代发展,创造更人性化更舒适的新体验。
作品名称:《陆港:物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服务区》
作者姓名:罗杰中、陈铿升、富贝勒
指导老师:陈颀、李晓媛
创作说明:本设计将探索物联网时代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从智能决策、优化管理、提升服务的角度出发。强化万物互联,整合海量数据,支撑智能系统做出合理决策;研究管理需求,设计物联网数字孪生系统,推进服务区智能化管理;研究游客需求,优化游客出行流程,创造适合的消费环境。
作品名称:《数据自然》
作者姓名:黄宇琪、李紫、梁伟漾
指导老师:曾雨林、孙大棠
创作说明:自然世、人类世和正在转向未来的科学世,人类似乎一直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创造出各种庞大的机器和先进的技术,但只重科技那也必然变得野蛮。作品在起点处将三者分开,在终点处将三者重新融合,基于数据的记录和处理,通过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互相转化之中进行艺术化创作,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状态,这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 “机器” “自然”三者的关系。
作品名称:《虚拟民乐队流觞四友》
作者姓名:曾舒睿、孙蕴慧、邹舒曼
指导老师:周春源、程学章
创作说明:本作品以喜宴文化为载体,民乐MV为表现形式,创建一支“四人新式中国民乐队”。选取“百鸟赴宴”的代表鸟类鹤、孔雀、燕子、鹰为各个角色服饰的主要元素。乐队可以作为喜事氛围组在婚庆宴会中活跃气氛,也可以作为嘉宾在节日庆典晚会中表演节目,还可以与商业对接进行推广曲合作,以创新的形式与年轻一代接轨,扩大民乐受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编:田园、高燕婷(实习生)
广州美术学院考研(广州美术学院考研招生简章)
广州美术学院考研(广州美术学院考研招生简章)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