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9月26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建院60周年纪念大会在新清华学堂举行。据了解,1960年,清华大学原子能科学实验基地在北京昌平南口燕山脚下开工,工程代号为200号,清华大学以此为开端创建了核研院。据了解,该研究院为清华大学最早建立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也是我国早期建立的重要核能研究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供图
60年前的中国,工业基础尚且薄弱,科学技术研究不成体系,当时的清华校长蒋南翔提出要在清华建立核反应堆,数十位青年教师和百位学生勇挑重担,白手起家,凭着满腔热血扎根200号,为屏蔽试验反应堆的建设埋头苦干、不舍昼夜。
17个供应系统,数千个机器零部件,几百台仪器设备,二十万米管线,屏蔽试验反应堆的设计和建造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曾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也没有人见过真正的反应堆是什么样子,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队伍从做“马粪纸”工程模型开始,用几十台手摇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自力更生、咬牙拼搏。
1964年,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901堆)建成投入运行,零功率反应堆建成临界。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核反应堆。1986年,清华高温气冷堆研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863”计划。2000年,世界首座固有安全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在清华建成。
清华大学供图
清华核研院院长张作义表示,进入21世纪后,核研院的发展面临三个大挑战——如何在新世纪价值多元的环境下避免大规模研究团队“裂变”为教授个人自由探索的小团队、如何在世界核能发展遇到瓶颈的形势下坚持“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如何在引进技术获得关注的环境下坚持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会上表示,核能是大国重器,希望清华核研院继续秉持“建堆报国、建堆育人”的初心使命和“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精神,聚焦前沿,永攀高峰、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瞄准国家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的技术谋篇布局,实现核研院师生员工“争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干几件大事”的奋斗目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清华大学核研院(清华大学核研院官网)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