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意为给建筑奠基的石料,引申为基础或中坚力量之意。本书书名《国家基石》突出了基层社会、基层治理对于国家治理的基础性、根本性意义。正是由于基层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工作,强调“夯实基层基础”。
基层扮演着国家代理人的角色
可以说,没有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就很难谈得上国家治理现代化。没有对基层治理的深刻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规律。《国家基石》一书,恰恰为我们展现了当前中国基层社会和基层治理的丰富图景。
国家对基层的态度是矛盾的。这一矛盾由基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而生。基层扮演着国家代理人的角色。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需要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支持、配合方能落地。国家必须赋予基层一定的自主权力和行动空间。如此,基层才能更好地解决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如果国家对基层控制过严,基层丧失自主性,将会影响国家政策的落地。
但同时,基层作为一个行动者,并不是机械执行国家政策的机器,它也有其自身的利益。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治理层级较多,使得上级和中央更难获取基层的真实信息。基层政府可以利用多层级治理体系这一“天然屏障”,掌握信息优势,通过各种方式阻隔基层的真实信息往上传递。国家则需要面对和解决这一信息困境,掌握基层治理的真实状况。在长期的治理历史中,受限于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国家应对信息困境的效果较为有限。
此外,基层干部嵌入基层社会,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基层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果不顾基层社会关系网络,没有基层社会的支持,基层干部将难以开展工作。但若基层干部嵌入过深,甚至被基层社会关系网络裹挟,也将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有效执行。因此,国家如何打破地方社会的阻隔、克服地方性的不利影响,便成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任务。
《国家基石:基层社会治理图景与乡村振兴》,吕德文著,东方出版社出版
为基层治理赋予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就是为其找回灵魂
近年来,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步伐不断迈进。首先,各类制度规范建设持续推进。比如村务公开制度、基层权力清单制度、行政事项审批制度等,都不断得到改革与完善。基层权力行使日益规范化,职权边界越来越明晰。其次,上级对基层的巡视、巡查、督查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小微腐败”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再次,各种先进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强化了上级对基层的技术监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国家正凭借其日益强大的能力将基层整合进入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但如果上级频繁督查、检查也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各种督查、检查、暗访,缺乏自主行政空间,就会成为被动执行上级命令的机器。没有了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基层治理就没有了灵魂。同时,基层形式主义屡禁难止。一些地方一味追求规范化、标准化,而罔顾基层社会实际,滋生了大量形式主义。基层徒具现代化的外表、形式,而缺现代化的治理效能。在有的地方,基层治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现代、成本越来越大,但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在中国大地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还是需要贴近基层社会现实,回应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贴近基层社会现实,就要求充分顾及基层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当前,农村基层社会身处巨变之中,整体迈向现代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不少地方的基层社会仍然保留着较强的非规则性。而且,不同区域社会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宜建设统一的、标准化的治理体系。
为使基层治理具有创造性,还应赋予基层治理一定的自主性,使其拥有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转化的空间和能力。近年来,国家已关注到基层权责失衡的问题,日益强调强化乡镇属地管理权限,将一些行政权力下放到乡镇。基层治理已开启新一轮“放”的帷幕,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更为扎实的根基。在此过程中,应谨防“责任下沉而权力不下放”的现象。在促进基层权责平衡的同时,保持对基层张弛有度的监督,建立一个既规范行政又富有弹性的基层治理体系。
总之,富有创造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基层治理,才是有灵魂的基层治理。为基层治理赋予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就是为其找回灵魂。本书呈现了著者近年来对基层社会的深刻观察与理解,聚焦于探讨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命题。书中内容涵盖了基层社会、基层体制、基层治理和基层干部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基层中国。
(作者:田先红,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官网)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