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大学国际贸易考研初复试第一,总分414分,这样的成绩让人羡慕和佩服。学霸是如何做到的呢?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法吗?接下来这篇文章将重点给你讲解919经济学原理复习经验,一起学习吧!
►前言
本人高磊,目前已在2019年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拟录取,在国际贸易系初复试均考取第一名,其中初试总分414分,919经济学原理139分。
我在考试准备过程中,常常希望得到前人的指点,我在这里讲述我自己对于919经济学原理学习的个人体会,希望能够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此外,我在和自己本科同学的相互交流中认识到:各人的学习习惯天差地别,学习时依赖的学习工具也有所不同(我学专业课看书本,室友看视频),因此所谓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学弟学妹们寻求帮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按图索骥,根据自己最习惯的方式学习到尽可能全面细致的知识就好。
►我对考研的体会:劳逸结合
我自己觉得,考研的过程既艰难又漫长,因为艰难、我们必须保证一定的强度和专注力,因为漫长、我们也需要在过程中给自己充分的调整和休息时间,用一句大俗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因此,本节我想谈谈:1、如何“劳”2、如何“逸”3、如何在“劳”与“逸”之间保持良好的节奏4、“劳逸结合”了还是不能解决当前难题该怎么应对。
(一)如何“劳”:
我们辛苦的学习,最终目的一定是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组块以应对考试。举个知识组块的例子:谈到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个知识组块,我们要做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消费者理论研究如何通过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解释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并且,基数效用论的理论工具是边际效用而序数效用论的理论工具是无差异曲线。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知识组块:
我们的全部工作就是,如何把类似于这样的知识组块做成压缩文件,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然后在考试时调出来。
我首先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知识点的思路:面对一个新知识点,先阅读理解(全力理解、不要纠缠于记忆),再不看书动脑回忆一下(我的做法是拿张纸默写一下要点),再回头浏览一下看看理解有没偏差,再默写(动脑或者动笔)。
如果我们短暂的能够回忆并且理解清楚这一知识点了,就到下一个知识点,如此以自己的接受程度为准,学习了几个知识点以后,停下来,再动脑子大体上(不必精确,否则心理上时间上都接受不了)回忆一下刚刚所学,如果差不多了,就不必纠缠,开始新知识组块的学习。
这样学习知识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的将学习的输入过程和加工输出过程分开,先理解后默写(动脑回顾)、将输入过程和加工产出过程分开。这里强调,阅读过程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记忆,回顾输出的目的既在于加工知识点、也在于检验自己所学是否做到逻辑自洽,目标一定要明确。
几个知识点学下来,我们就能构建出来一个小的知识组块,哪怕对其中的部分知识点还是一知半解,也不用再继续纠缠,明确开始下一个知识组块的学习。这里打个比方说明一下为什么不要再继续纠缠旧的知识:我们学习的过程其实就像砌墙,一面墙就是一个知识组块,每一块砖就是一个知识点,我们不能在水泥没干的时候往上使劲加砖,否则墙会倒;我们要给水泥变干留出时间,这个时候去砌一面新墙才是更好的选择。
几个知识组块学下来,如果我们的学习是有效率的话,就能大概勾勒出一个大的知识组块,这里不要求写出一个详实的总结笔记,也不要对细节再做纠缠,而是高屋建瓴的回顾知识。如果做不到压缩出一个逻辑完整的知识组块也不要再去反复、因为这是由于我们对于该知识组块的理解程度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去浓缩压缩,留给下一轮就好。
按照先阅读再回顾的方式学习知识点,再把相关知识点组成完整的学习组块,如此推进,把书本过完一轮以后,不要急于换新书,不要急于找学长笔记背诵,我们应该做的是,把这本书再按照第一轮的方式扎扎实实的再来一轮(除非特别厉害,完全能直接回溯出整本书),否则组块尚未构建,就又要以新的逻辑重构了。两轮下来,可以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总体成果(找几张最后的试卷做做就知道了),不行的话还要就不擅长的知识点或者知识块具体反复。
总而言之,我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又一个逻辑完整并且细节清晰的知识组块,知识组块不是知识概要,而要做到每一个知识组块要像一个超链接,看起来就那么三言两语,考试的时候一点开,什么都要有。知识组块不是学习的起点,我们不能在开始阶段就急于总结急于背诵记忆,知识组块的构建而是学习效果的呈现,而最终学习效果能否呈现在于我们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
总结下来,每一个知识组块就是一个超链接,我们的学习,就是通过反复打磨出一个个超链接,打磨超链接的方式,我倾向于以先理解再默写(动脑回顾)的方式学习知识点,然后对知识点进行逻辑拼接;我们的考试,就是从题目出发点开超链接,调取知识组块中的知识点,反应在考试上面。
►如何“逸”
我之所以想专门讲一下休息,原因在于:有效地休息是可以提升学习效果为什么说有效休息可以提升学习效果:第一在于考研毕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如果试图用短跑的速度去冲刺,是不大可能冲刺到终点的,我在考研的过程中有一个我个人的感悟:疲劳感和厌烦感是生理性的正常反应,就像我们会饿、会想睡觉一样,我们也会不想学习;第二,我最近读了一本书,说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大脑其实还在后台帮助我们工作,名曰发散学习,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那么什么样的休息才是有效的呢?
列举一下:睡觉、冥想、洗澡、听音乐、运动、刷网页、聊天、看电影以及终极休息:今天不学了。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以上的休息方式从大类上可以分为两种:需要动脑的和不需要动脑的,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可以帮助我们从考研书中挪开注意力。
睡觉(最好用)、冥想、洗澡、运动,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我们不需要调动我们的主动注意力,只需要做了,大脑就会得到充分的休息。
聊天、听音乐、刷网页、看电影,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我们的大脑是需要投入精力去处理信息的,就是说,这些活动,虽然不需要我们关注书本,还是会调动我们的主动注意力。这些行为对于大脑的休息效果虽然没有那么充分,但毕竟是不用学习了,可以更多的作为奖励机制来鼓励我们。
我能理解的是,整天坐在图书馆学习确实无聊、并且有的休息还需要走出教室而只能在傍晚进行(洗澡、运动),因此我们闲下来不想看书的时候最多的休息其实是刷网页或者找同学聊天,但是没关系,不要对自己苛刻,只要保证自己休息了以后一直在前进中就行。
我和我的同学在考研中研究出了一个终极武器:今天不去了。可以使用,特别管用,不宜过多。
►如何在“劳”与“逸”之间保持良好的节奏
由“劳”入“逸”易,由“逸”入“劳”难。如果我们休息过头了,常常会导致学习成果的流失,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提醒我们自己,不要拖延。
我想谈谈我在书上看来的:拖延这个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习惯的形成在于:我们会对某一种信号做出特定的反应,从而获得相应的奖励。拖延这种习惯就在于,面对学习的痛苦这一信号,我们的反应常常是不学了,这样就能使我们的不适感减轻(这就是不学习的奖励:仅仅是不适感减轻)。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我自己理解的是两个方面),改变拖延的习惯:
减少干扰的信号源:手机的震动、宿舍的吵闹、不好好学习的同伴、水喝多了。凡是诱惑我们不学习的,我们要从尽可能杜绝干扰的可能,如果是我,我就会这样做:找到一两个靠谱的研友(不要多),离开宿舍去图书馆或者考研教室,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手机的关机(不建议不带、学累了确实需要)少喝点水,省得给自己过多次上厕所的偷懒机会。
改变对信号的反应:书上说,我们遇到诱惑的东西时,可以利用意志力改变对其态度。比如说,学不下去了的时候坐在那不要动,直到能学下去了。我自己觉得很难,所以不推荐。
增加奖励机制:我们在如何休息中提到,刷网页、聊天等休息方式可以作为奖励机制来帮助我们学习,这里的原理就是,学习是不舒服的,我们要给身体这样一种感受:学完了以后就有舒服的事情等着我。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学完了”呢,换句话说,如何确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呢?不建议的是,以任务量(看多少页)为目标,建议的是,以学某一块知识多长时间为目标,学完了就休息。
这里的原因在于,任务量首先是有压力感的,我们说,减少拖延的关键在于减少不适感;其次、具体的任务常常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比如客观因素有:有的知识点太难,主观因素有:今天学习不在状态。以时间为节点是绝对可以完成的,换句话说,我们绝对可以在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以后休息娱乐,这对于懒惰的我们绝对是利好消息。当然,有时候,面对比较紧凑的知识或者比较紧急的任务,我们可以以任务量为目标学上一把,同样的,还是不建议过多挑战我们没有把握的任务量。
总结一下,减少拖延的关键在于要让我们感受到正向的反馈(奖励机制)或者是不要有负向的反馈(减少信号干扰),在动用奖励机制的时候要尽量以学习时长为目标;动用意志力来克服厌倦感是很不舒服的,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不想学习可能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而动用意志力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其实是不舒服的感觉。
►确实遇到难题了怎么办
遇到真正的难点时,我们无论怎么努力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办?
我自己认为的最好解决方案是询问学长或者同学,但在询问前,最好自己先把问题大卸八块,当我们足够深入的理解了基本概念以后,会更容易受别人的观点。我们先要自己摄入一些观点,这样通过别人的准确讲述,才能给我们的所学赋予新的或者更加广泛的意义。
如果有的同学有听课的习惯,我也建议同学们要自己全力学习了以后再听课,要知道,再精彩的课程也有一定的概括性,我们还是应该先有了基本的观点,再听老师有什么立论,会比较高效。
我自己不推荐的解决方法是和换一本书找相同的内容,比如经济学原理,就有学弟学妹问过我,可不可以翻一翻高鸿业版本来看看不懂的知识点。我的想法是不要翻,就研究书上的讲法,如果看不懂了,完全可以询问同学或者学长。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实在拿不下的问题,可能是我们的学习水准还没到达到火候,不要受打击。先做个标记,放一放,到下一轮的时候再去处理,也不失为折衷之策。
►919西方经济学原理
南京大学919考试题型是固定的:六道名词解释共三十分(三微三宏)、两道计算题共三十分(一微一宏)、六道论述题共九十分(三微三宏)。参考的教材根据用途,我将其分为以下三类并具体解释这些书在考试题型中的体现。
基本参考书三本(在官网可以找到)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程》《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辅导工具书三本
《微观经济学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教程习题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微观计算题参考书籍两本
《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平狄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
►首先谈谈三本基本参考书:
基本参考书又可以分为两类:宏微观教材、《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整个919经济学原理考试中最基本和核心的内容都是围绕宏微观两本基本教材。对于这两本书,首先,我们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学习,凡是自己觉得有考察可能性的知识,我都建议学习一下(尤其是宏观:附录、备注、专栏都考过),不要觉得这个不考,那个不考。在此处我不想举例,因为学习两轮下来后做一下一九年考题就知道了(虽然不难,却总有会我们想不到的地方)。但是,大家在阅读书本时不要患得患失、过于纠缠于细节、根据自己的理解力反复几遍就好。
我在上面有写到构建知识组块的思路,说白了,就是扎实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反复。我不建议大家在最开始就带着买到的笔记和其他几本参考书阅读,原因我在上面其实有提过,这两本书没有看透就给自己加知识量,不如先把这两本书扎实的学习完成,把所有理论的知识组块都构建个大概就以后,把其他书上没有涉及的知识点、题目作为对这两本书的补充,可能会更好。包括笔记也是这样,在这里我想谈谈最后考研结束后,我对笔记使用的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的是,我在初试准备的时间里,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学习和整理笔记上,但是复试笔记的成功却给我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
复试的准备市面上没有资料(甚至真题)可买,我只能以自己的判断去阅读两本指定教材,没有了依靠以后,我就专心的把教材事无巨细地阅读了三遍,最后的复试时候,我每一道题都有准备到。
这启示我:如果凭借自己的力量全力的先理解教材怎么样。我们依赖资料包括依赖于经验帖,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怕走错了路、错过了知识点。但是事实上,书本不会错过任何考点。这不是说笔记没有用,因为我们先集中精力学习了课本以后,再对照笔记看看哪些问题我们没有关注到,哪些知识点我们的梳理不到位,把笔记作为课本的补充和参照,可能会更有效率一些,否则,每看完书籍,还没有完全消化,又要去看以知识点全面著称的笔记,可能会让我们陷入知识焦虑。(当然,如果理解能力很强,学习完一节知识点以后就直接学习包括笔记在内的其他基本资料,不是说不可以,只能说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吧)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我们不需要像基本教材那样完整的阅读理解梳理,我个人仍然建议这本书要在基本教材理顺了以后(至少两遍)再阅读,因为这本书只考察两个方面:一是与基本教材知识点有差异的地方(有的知识点基本教材没有,有的知识点和基本教材讲法有不一样)、二是课后习题。因此,只有充分理解了基本教材,才谈的上甄别差异从而筛选知识。
►其次谈谈三本小册子:
三本小册子是考题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教程习题解析》那本书,许多年的论述题和近十年绝大多数的宏观计算题都出自这本习题集;其他两本小册子之所以被提及,是因为18年考研有两道论述题都选自微观指导那本书,且考察方式比较灵活,事先没见过容易翻船,因此我推荐把上一面的习题都看看,重点是课本上没有明确描述的比较灵活的那些题。这里再次说一下,如果我们对书本不熟悉的话,就没法应付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题,有了知识组块支撑,我们就有能力迅速删除部分“废题”而保留需要单独关注的考题。
我不建议大家把小册子当练习题做,我们可以动脑思考一下答题思路,然后把要点在纸上罗列一下,剩余的时间都用来关注我们不熟悉的题目的答案的说法。最后考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考题的绝大多数说法,我们都是见过的,如果考察这几本小册子,都是考原题,我们的工作量应该花在理解学习那些我们没有见过的说法,不要当作自己的练习题,万一考到了,没有详细的看答案,会吃亏的。
我们的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准备几乎全部依赖以上六本书,如果有新的说法,在我看来,不属于我们的准备过程中应该考虑的(19年就考了一道不知出处的论述题),我就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了。南京大学不知出处的、也就是灵活性较强、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现实的题目考的很少,准备起来困难,我自己认为只有把以上的教材习题都弄懂了,才有必要去补充其他考题。
►再谈一谈两道计算题的准备
由于宏观计算题考察起来比较简单,先谈宏观计算题的准备。刚刚说过,近十年的宏观计算题几乎都出自教程习题解析这本书,所以先把这本书的计算题全部做了(不要觉得有的题目不像能考察的,可以看看19年这道宏观题目,虽然是原题,但如果没有背景知识、也没做过这道题的话,容易弄错了,那样其实很可惜。)其次,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上的计算题有点单薄:细致准备过宏观经济学的同学会知道,宏观计算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IS-LM模型、AD-AS模型、索洛模型,我们可以在其他书上找点相关的计算题来做,尤其是索洛模你型计算题,是有变化的余地的。
微观的计算题,考察起来会比较麻烦(最大的麻烦是哪些题目要做)。我们知道,微观计算题早年前几乎全是尼克尔森那本书上的,但近三年有两年考察了平狄克那本书上的考题。尤其是19年,考场上由于从来没有见过,吓了我一身冷汗。我们要学乖,把尼克尔森和平狄克两位老人家同时供起来。
两本书上的题目很多,有两种筛选的办法:一是找学长学姐画题(认真的)、二是先做一做09年以后的考题,就知道南大的微观题主要分布在消费者理论、寡头垄断市场和一般均衡理论,然后再真针对这些题去习题册中画风类似的题目。有些只是章节的题目虽然没考过,但是删除起来不宜草率,有16年微观计算题为证。补充说明一点,尼克尔森那本教材买不买取决于计算题答案看不看的懂,且这本书即使买了也只要看计算题部分。虽然18年出现了这本书上的一道名词解释,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的其他部分看起来不划算。
►我想再谈谈真题的使用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到二十年真题(市面上很好找)。其次我认为真题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标识考察范围以及考察重点。在这里,我认为对于范围的标识作用大于对于重点的标识作用。我们要知道,每一题,对于考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南大经济学有一个特点,考得大部分都是书上的(难度在于书有点多考得又常常很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考了事后得知考了我们没看的原题,是会很遗憾的。
►我对购买笔记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笔记的作用在于:在我们对于两本教材有了自己的逻辑体系了以后,用笔记帮助我们标识知识的范围以及具体知识点需要掌握哪些方面(当然,如果书读得比较透彻,自己也可以做到的)。甚至有这样一种可能,如果我们购买到的笔记覆盖的知识点足够全面,把两本教材读透彻以后就可以直接拿来学习,这时候就不用再去管其他几本书而直接对着笔记阅读理解再加以记忆就行(有了基本教材做骨架,其他的都是血肉,起拓展知识面或者深化知识点作用)。有这样一种鉴别所买笔记是否全面的方法:找几章,自己先理一遍需要关注的所有知识点,拿去和资料对照一下,就知道笔记是否足够详实了。
►最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这些书使用顺序:
先独立把宏微观两本教材看至少两遍;再看其他几本辅导书,这时候如果购买了质量较高的笔记,就可以边复习书本边阅读笔记,看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无遗漏。;微观计算题可以最后处理,也可以根据能力在学习辅导书时候一并处理了,宏观计算题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处理;真题在参考书处理的差不多了以后起标识考试范围作用,真题上生僻知识点的出处要尤其关注,尤其要考虑在画风相似的题目中再出考题的可能性。
所有的知识组块构建完成,并且有了这么些书作为习题补充以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反复循环直到考试了。
以上是我自己的经验之谈,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同学,因为我的同学们有很多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但照样考上了的,您甄别着看。此外经验各人会有不同,书本却是所有人都相同,我们要多阅读书本,多思考辅导书里面我们不熟悉的题目,迷茫的时候就好好看参考书。
祝大家心想事成,加油
声明:本文来源考研论坛,作者:高磊GLI,点击查看文章来源,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有版权问题请发邮件到suggest@kaoyan.com,联系帮帮小编处理。
南大国际贸易初复试第一,919经济学原理经验分享
南大国际贸易初复试第一,919经济学原理经验分享
摘要:南京大学国际贸易考研初复试第一,总分414分,这样的成绩让人羡慕和佩服。学霸是如何做到…
南大国际贸易初复试第一,919经济学原理经验分享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