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收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收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文艺工作的又一篇重要文献。这三篇重要讲话,系统、精辟、深刻地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新的理论视野、理论境界、理论创造,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文艺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艺术生产主体和艺术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的时代。列宁明确指出:苏维埃政权应该“使艺术可以接近人民,人民可以接近艺术”,坚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土壤”,并预言“在那上面,将成长起一种按照内容而规定其形式的、真正新兴的、伟大的艺术,一种共产主义的艺术”!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目标,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鲜明地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围绕这条发展道路的阐述,一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二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三是深刻揭示了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旨归是“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并用“激励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斗、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四个激励”,生动概括了中国文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四是深刻揭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艺发挥的“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独特作用。

“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的深刻揭示。站在两个大局交汇激荡、两个百年接续奋斗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这一论断,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文艺的根本立场与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这一根本立场丰富内涵:首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从历史和时代两个维度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其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透彻地阐明了人民与生活“直接的同一性”关系,强调“人民是文艺之母”,“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第三,“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第四,“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强调“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第五,“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需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第六,在提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和“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的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经典文艺形象”的创新阐释。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最终也要看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一方面,强调“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深刻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塑造对“文艺作品的高度”和“时代的文艺高度”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从而坚持并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强调“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在“典型人物”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经典文艺形象”的新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典型人物”的概念内涵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第一,“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进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搏、领悟人民心声,不断挖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第二,进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第三,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情、心愿、心声,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第四,“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强调经典必须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必须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从“典型人物”到“经典文艺形象”以及就此展开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论述,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有升华,凸显了“接着说”的创新品质、浓郁的时代气息、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丰赡的理论意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的胸襟情怀。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文化将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如何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处理好人类性与民族性、世界性与地域性、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成为当代中国文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对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刻变动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要求“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以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这“两个投向”,与“两个注目”一起,生动而准确地定位了中国文艺与世界文艺的辩证关系,反映了走向民族复兴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文艺的世界眼光、人类情怀、博大胸襟和道义担当。这里的意蕴包括:第一,“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第二,“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是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第三,“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地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第四,“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有情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自觉地将中华民族复兴梦想与人类社会大同理想联系在一起,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互动,而“两个投向”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双重使命”在文艺理论上的生动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的文学”的重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写照。

“坚守艺术理想”的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展望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社会的艺术理想寄予了深情的展望。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艺术属于人民”的时代将真正到来。艺术应当“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表现作为“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的“千千万万劳动人民”,鼓舞和激励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新的方式建设生活”,推动人类解放、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实现这一美好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在“道”与“技”的关系上,强调“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在“德”与“艺”的关系上,强调“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影响,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在“人”与“己”的关系上,强调“文艺要塑造人心,艺术家首先要塑造自己”。“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强调“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在“格”与“品”的关系上,强调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在“新”与“正”的关系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在“恒”与“速”的关系上,强调“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总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创作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国文艺新辉煌,为人民创作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这些论述,以其鲜明的问题导向、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不仅为确立中国文艺的崇高理想指明了航向,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主体论续写了新的浓墨重彩的时代篇章。

(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薛 莲

制作:王寅

审核:包俊洪

监制:顾保国

《红旗文稿》投稿邮箱:

hqwgtougao@126.com

欢迎来稿!

欢迎广大读者在线订阅《红旗文稿》!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关于作者: admin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活着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 人参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adm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