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时间管理,考研时间管理app
吴士宏,这一名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可能并不熟悉。然而,她的传奇经历却曾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努力奋斗,并被外界称为“打工女皇”。正如高图创始人俞敏洪所言:“士宏的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熟悉的记忆之一。她的成长历程,代表着一代人的不屈;她的跌宕起伏,也象征着一代人的沉浮。”
初中毕业时,因家庭出身问题,吴士宏被迫辍学,随后进入北京椿城医院当护士。工作5年后,她突患重病,卧床4年,多次收到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但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重生的吴士宏决定换种新活法,她自考英语大专,并在修完课程后顺利进入IBM公司工作。从IBM勤杂工一路成长为 IBM 中国区渠道总经理,微软中国总经理,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她也因此两次入选《财富》杂志“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商业女性”。她在商界叱咤风云的故事,被写进了自己的畅销书《逆风飞飏》,成为激励一代人的经典。
然而,就在荣誉、鲜花与掌声纷至沓来之时,吴士宏却在创业路上遭遇了“滑铁卢”。2013年,她事业跌至谷底、身负巨债,唯一的房子也被拿去抵押还债。她患上了重度抑郁,自我封闭。当人生进入至暗时刻,似乎“死亡是唯一的出路”。机缘巧合之下,吴士宏进入商业教练行业。之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她逐渐治愈了自己的重度抑郁,自己也成为一名持证的专业教练,帮助、启发了200多名企业管理者走出人生和事业的逆境,收获顿悟时刻。
从“打工女皇”到身负巨债,再到“企业家教练”,教练式的思考方式帮助吴士宏从内向外觉醒,进而冲破迷雾,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丘。十余年的教练生涯,让吴士宏治愈了别人也治愈了自己。她将自己与被辅导者的经历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凝聚成一本《越过山丘:打破人生与事业的迷障》。
这是一本“管理者的红宝书”,也是一本“职场人的指南书”,更是“每个人的人生修行书”。书中不仅记录了吴士宏十余年的商业教练生涯故事,还分享了她商业教练行业的实践心得,让众多企业高管受益匪浅的方法论,常见的职场辅导话题等,可以说是一本饱含人生体悟与职场智慧的启示录,不仅适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也适用于每个心有迷障,渴望成长的人。
嘉宾商学摘录了书中关于职场辅导话题的时间管理、职场关系、职业规划等部分内容,希望能对诸位有所启发。以下,Enjoy~
1、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时间永远不够。”几乎所有企业中的客户都如是说。“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多数又都已认命了。我以前在职场时也是这么认为的。
看着三四十岁正当年的他们迅速增加的皱纹和白发,常常眼带红丝、长年装饰着黑眼圈和大眼袋,以及越来越多的过劳肥,看着他们奔向病痛、早衰……真心痛,不甘心。他们早就试过各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之类的时间管理方法了,当各种事情一起压在“紧急而重要”这一个象限,当每天都充斥着“紧急而重要”时,就啥方法也都不管用了。
我在职场的多年一直是这样过来的,完全理解,我就用一个法子:少睡觉,直至把事情做完,连续十几年平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自学考试的阶段睡得更少)。但我仍精神饱满、思路清晰,便自己都信了是天赋异禀、金刚不坏之体,直至心脏闹了罢工。
“苦主们”可以认命,我可不甘心。一般的时间管理方法他们早都做过了,不管用;于是又生生地把我逼出个“双非法”。我会不依不饶地“逼”着他们做以下这几步:
第一步:请先把紧急重要之类的都暂且放在一边,先来想想,你非做不可的。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是:你主动想要做的,都有哪些事?包括你特别想做但没时间做的。
光这个问题就得掰扯好一阵子,得不停提醒:“不只是工作啊!还要包括那些你自己特别想做的。”好不容易,清单上也出现了一些工作以外的重要事情,比如,陪伴家人、健康、学习、爱好……
以上这些,都得是你想做的,必须自己亲自做,没有别人能代替,才属于“你非做不可的”(在这个阶段,还只是“你非想做不可的”,但首先得列出来)。
第二步:接下来。梳理一下,非你做不可的事情,都有哪些类别?
这时,可以把公事和私事分开,先直觉,再严谨。
先说公事——“非你做不可的”,起码有两层意思:
1)职责分内的核心事情
先粗粗分个类,往往就会发现:你管得太多了,做了很多并非“非你做不可的”事情,自己分内的事情反而被挤得只剩零零碎碎的时间。
比如,你是总经理,如果90%的时间都在前线巡视,肯定就没啥时间做战略、策略的思考与缜密布置了呀。那就赶紧该授权的授权,授权了的事情只要清晰把握一些关键要点,就不会失控。如果发现该授的权授不出去,那就赶紧去培养或去找能接得住的人。
“非你做不可的”也会包括一些你很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没有太多意义但必须你亲自出席的会议,以及出席也是陪衬但不出席就是失礼的场景,还有非你亲自喝不可的大酒等……这类事情有不少也得含泪认下。
但经过这一步,往往都能梳理掉至少1/4甚至更多的事:你会发现,很多都纯属习惯动作,其实早不是“非你做不可了”。
2)审视与梳理流程
“事情越来越多,会议越来越多、参会的部门与人员规模越来越大。”往往是因为,很多应急反应的临时会议成了惯例,不知不觉就被作为例行会议的常规内容,只增不减,到后来,大家都忘了为啥这么多会议、每次会议为啥有这么多议程以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参加了。
熵增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事物会变得越来越无序、耗散,直至寂灭。
有一次与一位CEO,本来要聊如何整合企业的,寒暄时问我最近干啥呢,就聊到我学哲学课学出幸福感,他很好奇,我就眉飞色舞地简要描述我如何在王东岳先生的学习坊中找到世界观,他听得兴味十足,突然叹一声:“可惜我们没这个福气听啥哲学呀,矩阵式管理忒不好弄,焦头烂额了都。”
我说:“哲学哪儿都有啊:世界、企业、个人都逃不脱个‘熵增’定律。唯一的办法是开放,主动制造‘负熵’,如果只在内部搞矩阵, 那越复杂,熵增就越厉害。与其把企业的能量大量地耗散在内部,不如想想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说王东岳,知者甚少;说华为,就都点头了。也多亏了任正非先生在华为内部提倡对抗熵增,很多CEO也都因此有了印象,如今所谓熵增、负熵之类的词语,很多企业中人也不陌生了。就此,“如何整合组织实现矩阵式管理”的话题,转到了“如何开放、如何在开放过程中保持健康与有序的经营……”堪称神转折,我觉得,这种转折——从哲学到企业——对商业客户来说可能更容易受用,客户也往往有同感。
必须有强烈的制造负熵的意识,企业和企业里的人才不会被内部越来越多的会议、流程,越来越复杂的组织所缠绕、耗散乃至窒息。所谓制造“负熵”,理论上讲,就是保持开放,与外部保持交流沟通,才能 “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从而保持蓬勃旺盛的生机与生命力。
人、企业、有机体、无机体,天同此道,如果只增不减,或只在内部增加耗散、内卷,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那就是违逆人道与天道了。说回企业和组织,只要能经常有意识地梳理并精简流程、合并或减少些会议,就能收到很大的效果。各种流程、会议本来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率的,但往往是增加了就固定了。只做加法,任凭熵增,这是企业最常见的症候群。
高管们都有很多“非我做不可”的事,包括非参加不可的会议等,但高管们至少可以在自己所辖的领域内有所作为。
再说私事:
先把“你非要做不可的”和“非你做不可的”,认真做一做缓急、优先排序。如此一来就更容易看得清楚了:一直念而不做的陪父母、陪孩子,再不提到日程上,父母就老了,孩子长大了,难道真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亲欲伴而子已远游吗?还有你久已三高或N高的体检指标、日渐丰隆的腰腹,再不开始照顾一下自己的健康、饮食与睡眠,难道真要耗到卧床时劳动父母和妻儿来照顾你吗?
说起来便心痛,才不过十来年之前,曾有位我虽不太熟悉,但是认识并欣赏的高管,各方面风评皆佳,人品与能力都非常出色,情商、智商双高,当得重任,极度拼命努力,还注意健康、坚持健身, 却不到四十岁时查出肝癌,三个月就离世了,抛下娇妻幼子和年迈双亲。
一起共事的兄弟同事在哀思之余,都受到极大震动,集体深刻反思生命的意义和责任,也发起了一阵健身跑步之类的运动……结果呢?绝大多数人几个月后就又回归“996”、“007”、熬大夜、喝大酒的惯式了,连英年早逝的这位兄弟,也不常有人记起了。
接下来,逐日统计你每天的日程。这个好办,高管与企业家客户基本都有秘书助理。对照检查你每日投入的时间,究竟有多少落在“你非做不可”与“非你做不可”之外的(经验之谈:少说有 2/3都落在这两个象限之外)!理清楚了,看清楚了,然后呢?“你看着办吧!”
当然,教练不会停留在“你看着办”,一定会逼问行动计划:“你打算从哪里开始?” 并询问(督促)每一步的进展。这几乎是每一位客户的问题,但说实话,在这方面的努力,远未收到令我满意的效果,客户往往都会信誓旦旦坚决要做,到下次辅导时就会腆着脸道一声:“不好意思,因为啥啥(重要而紧急的)事,作业还没做。”就急吼吼进入一个新的话题了。教练无论多么关切至深,也不能越俎代庖,也只好点到为止。这是极少数会令我干着急而深感无力的话题之一。
也有过几个客户做得比较认真,那就都真的有明显效果,不仅能找到自我学习、陪父母、陪爱人、陪孩子等“我非做不可”之事的时间,有人甚至能为自己从小的业余爱好再找到安放之处(包括如棋道、昆曲、舞蹈之类的与职场绝不相关的爱好,令我惊羡),而并不妨碍在职场的高绩效与进步,整个人都变得好多了。
还有位CEO,是位开会狂人,会议特多,而且凡会议,要求列席参加者众多,有点儿像康熙爷年间的“御门听政大朝会”,各省各部官员,有事无事都得冠带整齐辰时点卯,还真不如雍正时“轮班奏事”的效率。
但这位CEO有一项“发明”颇值得推广:但凡他与团队成员需要一对一谈话时,就下楼边走边谈,要谈话的人不少,都绕着楼走,好多好多圈,每天都能保证快步走万步以上,至少保证了基本的运动。
以上是被客户“逼”出来的“双非法”(“我非做不可,非我做不可”),还远远达不到普适灵验,表面看来,还是因为客户“太忙”, 于是就陷入“连把这几步练习做完的时间都没有……”的悖论怪圈。教练约谈每月才一次,而每次客户都可能有更紧要的话题……我不会放弃继续努力探索的,因为客户们太需要了。
2、如何处理职场关系?
职场中,上、下、平级的利益相关者很多,而且还经常变化,常会因顾此失彼处理不当而产生麻烦。这里介绍个“利益相关者关系历”,就是那个年历、月历、行动历的“历”。关于“利益相关者关系历”,先说几个要点:
1. 锚点:你自己的本职责任(从本职责任出发,比较容易厘清“利益相关”者)。
2. 将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逐一择要列出:必须建立与保持的关系,必须避免的印象,以及必要的“行动历”。
3. 底线:基本的价值观(不必写在“历”上,心里有数)。
举个例子:
■ 上级A:直属上级,稳重深思型。
1. 必须建立与保持的关系:信任。
2. 必须避免的印象:不靠谱。
3. 为此必要的“行动历”:
1)关于组织、体系、策略的重要想法,必须提前沟通。
2)对上级A的要求、提问,须认真思考,及时反馈,并确认得到认同。
■ 上级B:上级A的上级,对数字敏感,记忆好,务实。
1. 必须建立与保持的印象:胜任,思维清楚,敢打、会打。
2. 必须避免的印象:“面”(含糊、不干脆、不利索),做不到时找借口。
3. 为此必要的“行动历”:
1)重要的经营数字随时更新并记忆,以备突然查问。
2)季度或半年汇报,要清晰、坚定,与上期规划目标的差异要说清楚,一定要有相应的举措(务必提前演练,最好能有人扮演挑战者陪练)。
■ 平级C:重要协同部门负责人……
■ 下级D:骨干员工……
大致的用法是:
做个简单的表格(见下表),大致填上,心里对于周围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及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何行动等,都有个清晰的“历法”:
其实,无论是上级、平级、下级,都有重要相关者,最重要的“锚点”,是你个人的本职职责,由这个锚出发,各种关系以及具体的相关点,就比较容易理清楚了。
而最重要的心法,是“同理心”,充分同理了相关者的关切点以及性格特征,才能清晰如何行动最有效、最能达到你希望达到的影响力。并不总是需要喝酒应酬拉关系,领导们都更忙;也不需要过度逢迎拍马(有些场合,还是需要的,适度即可)。这无关厚黑,人,无往而不在关系之中,经营好重要的关系,是生存所需的基本技能。
企业中的高管们,尤其是新晋升不久的,陡然暴露在老板的视线与直接“射程”之内、进入更复杂而生疏的关系格局,常会把握不好,举措失当而失分,挺吃亏的。“该如何面对老板?”这是新晋高管们经常惶惶然地提出的问题。被问多了,我就提炼出这么个“关系历法”。尤其是,锚点、同理这两点特别重要,帮着节省了很多无用功。
当然,还有一条基本的“底线”:价值观。当遇到价值观相悖、人品实在不好的重要相关者时,你就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啦,引用一段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人民日报》摘抄(2020年1月):“如果你觉得你的公司不好,你就去优化它;如果你觉得领导不好,你就去努力提升,自己当领导……”挺励志的,虽然做起来不容易,但说得在理儿上。
实在绕过不去、忍不了,也不可能取而代之,那就潇洒离开吧,不必纠结,更不必做怨妇。毕竟,“因公司而加入,因上级而离开”,本来就是职场常见的景象。不过,能胜出的人,往往是能受得了委屈、忍得了寂寞、能坚持得更久一些的人。如今的职场流动速率越来越快,也许,稍稍忍一阵,就峰回路转,物是人非啦。
而且,如果能有较强的情绪能力,很多事情也就不会觉得那么委屈,也不会觉得那么难“忍”了。
3、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人们选择职业,最理想的是能凑齐:热爱(喜欢)、天赋(擅长)、机会。记不清在哪里读到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例子,他在就读耶鲁大学法学院时,就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热爱爵士乐,也喜欢对人群的影响力,在这两方面都喜欢、都擅长,反复权衡思考之后,他决定:走从政的路,从此,坚定地走下去,三十岁就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部长,三十二岁起连续六次担任州长(两年一届),直至在四十六岁时达到从政的最高峰——美国总统。
二十几年,从白丁行至巅峰,相对所达到的高度而言,时间并不算长,那可能是因为,他很早就认清了方向,确立了目标,认清了途径,少走了弯路。世间少了一位不知几流的爵士乐手,但那爱好也并未全然荒废,保留下来几首萨克斯风名曲,时不时能给这位政治家平添魅力。记得2001年的财富论坛在香港举行,克林顿出席演讲,晚上在湾仔君悦酒店的酒吧,乘兴吹奏了一曲,卸下总统重任的业余乐手,满头银发,轻松潇洒,魅力仍不可抵挡。
我在陪伴客户讨论职业规划的话题时,一定会提醒这三个要素:热爱、擅长与机会。眼前不只是职场的二元选择,还有他们用全副青春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接下来,就要具体盘点自己已经具有的资源,以及如果选择不同的职业路径,还需要具备的能力、学识等,我们谈的是五年、十年,可以从容规划,还可以容纳很多内容和可能性。当陷于眼前的困境时,把镜头拉开、拉远,才有利于看清楚全局。
“诗和远方”,也不是非得与生活现实两相绝决方可抵达,只是需要你自己先抬头看到,需要你亲自用心规划。在类似的很私人而重要的人生转折关头,若有教练陪伴,是福气。教练不是医生,我从不试图“治愈”,因为我的客户不是病人,而都是潜力俱足的、健全的、很优秀的人。但我的确常常听到客户说:“感到被治愈了。”
无论是被激发,还是“被治愈”,那都是他们自身的能力所致,教练,只不过是陪伴、聆听、努力问几个好问题而已。当客户征求我对某些具体的选择方案的意见时,比如:“您帮我看看,××公司给我的offer是……”我会直接打断他,跟他说:“不用和我讲具体的offer内容,你自己肯定能算得很清楚。送给你两个提醒:
一是无论谁给你高薪酬、高职位,肯定是期望你能去完成更高难度的工作,这是职场常理。你要检点一下,有没有、能不能尽快装备上必要的金刚钻。如果没有金刚钻,大概就会弄得一地碎瓷片,高薪、高位也恐怕未必能抓在手里太久。
二是空降高管踏入陌生的企业,处处是惊异,甚至惊吓,这是职场定式,对于在某个企业沉浸多年的高管,更是如此;先要在熟人中尽量多为自己做一些‘尽职调查’,在心里尽量想象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预演一下,看能否承受。”
“职业迷茫与困惑”类的辅导有很多,绝大部分都是高管。经验多了,就大致总结出以上的原因与辅导的“套路”:
■ 先辨识、清理情绪。
■ 再拉远看清“愿景”,包括个人的热爱。
■ 再规划路径:盘点资源(经验、能力),考虑擅长、热爱、机会。
■ 最后:牢记关于职场常理与定式的提醒。
此类辅导的结果是:
大部分都坚定地留在了现在的企业,因为他们更清晰地看到:这条路径,更有利于通往自己的长期目标,毕竟,多年的积累与资源都沉淀在这个企业里。排除无用情绪的干扰,有利于看清楚局势。也会有少数几位选择离开企业。
他们的具体决定,于我并没有什么差别。我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决定,是否基于清晰思考、自主规划,是不是他们自己真心想要的,这最重要。无论是留还是去,他们都能以更好的状态,调动出更高的潜能和潜力,能更开心地做事、生活,我便欣慰、心安。
来源 |《越过山丘:打破人生和事业的迷障》
出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 | 吴士宏
整编 | 韩哲
考研时间管理(考研时间管理app)
考研时间管理(考研时间管理app)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