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由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牵头申报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功入选。作为1985年获批设置专业的国内首所高校,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承建的学校重点专业,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积累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丰富经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是专业建设的标杆和示范高校。
近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正式启动建设,启动会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的形式,聚焦人才培养,专家领航论证。
出席启动会的专家有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著名前辈专家、原北语文化学院院长、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刘珣教授,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著名资深专家、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泉教授,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晓慧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昆明)副主任、云南省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中丽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山东省语言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王其和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程娟教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带头人施家炜教授,以及教师教育学院张黎教授、杨玉玲教授、郭晓麟教授、郭睿教授、余蓝副教授、童小娥博士、张洪燕博士等教师代表和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程晋晋老师参加了启动活动。会议由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程娟教授主持,并致欢迎辞。
施家炜教授作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首先作了2022版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题报告,报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北语教师教育学院的发展历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取得的成绩与新理念、新挑战、新思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三型三融通”的北语模式与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外融通教育的设计与实践。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报告,对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设性意见。
刘珣教授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是服务于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战略目标,为向世界传播我国语言和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而培养人才的新兴专业。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最早开创这一专业、具有最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最雄厚人力物力资源、一直在该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中心和基地,有责任和条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途径。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在四十年来不断深化对这一新兴学科的认识,不断研究该专业的特点,不断创新并总结办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而制定的,是科学的、合理的。在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以及毕业和授予证书和学位的要求等方面,都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刘珣教授建议在培养目标中加入德育要求,做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更着力凸显北语教师教育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李泉教授指出,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定位明确,目标设定合理,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得当;课程设置体系完备,学分分配合理,能够全面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该培养方案培养环节清晰、可操作性强,既体现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性特色;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显示了依托北语整体特色和资源广泛的独特性优势。该培养方案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之间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关系,既能有效地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也显示出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色,其注重打牢专业基础和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人才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特色鲜明,是一份规范、合理、完整且非常专业和出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李泉教授建议在培养目标中增加对就业情况和科研能力培养的说明、清晰化招生对象类别、科学简化课程体系、开设对外汉语教学史,并进一步打磨北语特色。
张晓慧教授认为培养方案充分地遵循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体现新文科建设新思路,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案培养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生多元发展的愿望。专业特色突出,彰显汉语师资培养特色,核心课程中语言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教育教学类和文学文化类课程为支撑,突出实践教学,几乎每门课程都安排了实践学分,强调学生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内容极为丰富,对于提升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科融通,体现“新文科”建设理念。张晓慧教授建议增加第二专业的选择、双语课程的设置,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明确导师的责任,清晰化实践课程、线上课程及线上线下混合课程。
郭中丽教授认为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产出规格高,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国内高校水平,一流专业、一流师资团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虚拟教研室等优势平台和基础的支撑,充分体现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专业特色体现新文科的学科融通特征,涵盖了语言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政治等学科方向的交叉、融合、渗透和拓展,由隔离走向协同,打破院系、专业壁垒,将专业教育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更加灵活的菜单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凸显个性化发展取向,可有力支撑“厚基础、宽口径、广视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打通多模块、多学科交叉选课路径,课程体系和模块设置有新意,视野开阔,丰富厚实,师资力量储备充足,疫情下的实习实践形式灵活,可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郭中丽教授建议细化实习、实践考核标准,并完善课程思政内容。
王其和教授指出,北京语言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学校的重点专业,专业建设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标杆、示范和引领作用。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理念,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明确,毕业要求清晰,学制、学时、学分设置合理,培养方案制定规范,课程体系科学完备,分为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课、外语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选修课又分为了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并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模块,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等人文社科学科的融通教育,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的特点,极具特色,全面落实了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突出了本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学分达到了总学分的比例要求,完全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中国根基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人文素养与应用技能相结合、知识体系与健全品格相结合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王其和教授建议增加写作课和第二外语课程、凸显实践学时和方式。
本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标志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正式启动建设,启动会聚焦人才培养,专家领航论证,充分体现了国家新时代人才战略发展的高度、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历史传承的情怀和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探索。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为全国性、文科类、专业建设类虚拟教研室。未来,这一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将以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国家智库、学科领航、知行融通、协同共享为六大建设特色,依托北语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特色优势和“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主席单位兼秘书处单位的平台优势,使其成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各层次、各类型教学研究卓越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示范基地,在全国近400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高校起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积极建设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智库,依托丰富的建设成果,开放共享资源,着力推动国家中西部地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协调发展、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科目有哪些)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