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考研(南昌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南昌大学考研,南昌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来源:南昌大学编辑:双一流高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南昌大学考研,南昌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来源:南昌大学

编辑:双一流高校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同志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56年4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2002年受聘担任南昌大学校长,2002年至今受聘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继续为南昌大学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潘际銮同志长期从事焊接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性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创造了多项“第一”,推动了先进焊接技术装备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国际焊接工程科学发展。

潘际銮同志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最高荣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曾被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两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潘际銮老校长!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潘际銮院士在南昌大学办学百年系列活动期间接受采访

漫步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校园中,我们一定会见到“潘际銮”这个名字,也许是1栋学生公寓南侧的“际銮书院”,也许是正气广场西侧的“际銮路”……它们都缘于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

1993年3月,经江西省委、省政府研究,国家教委批复同意将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3年4月,出于对故土的热爱,潘际銮院士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带着清华大学的厚望和江西人民的期望,告别了工作、生活40多年的清华园,来到南昌,效力桑梓。


历史将铭记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公元1993年4月14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原江西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南昌大学校长授聘仪式。身材挺拔、仪表儒雅的潘际銮院士接过大红聘书,这意味着:江西从此结束了院士为零的历史;江西从此拉开了创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大幕;江西从此开启了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

上任伊始,潘老首先抓学校办学定位,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围绕国家特别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办学指导思想:面向21世纪,以改革总揽全局,定位于江西,服务于江西,紧密围绕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文理工渗透、学研产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南昌大学。同时,他又提出了办好南昌大学的十大措施:一是实施对院系、学科、专业改造;二是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四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五是推进教学、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六是编制学校发展规划。七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八是发展校办产业;九是抓好校园建设;十是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潘老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措施有力,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和拥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潘校长的带领下,南昌大学通过真合、真投、真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产生了“1+1>2”的办学效益。并校当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在全国地方院校首个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被正式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结束了江西省无重点建设大学、无博士点、无院士的“三无”历史。

潘老长期从事高教工作,他认为本科以上的复合型人才最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求打破原有的文理工相互脱节的状况。为此,他在国内省属高校中率先对院系、学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原来两校的29个系(院)、76个专业优化组合为24个系、3个学院。所有院系都按照文理工渗透的思路,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做了重新修订和改革。1994年4月,潘老对照国家“211工程”遴选条件,清楚地认识南昌大学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水平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与“211工程”遴选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短差距,达到“211工程”遴选条件,他提出组建学科群的设想,这项工作从1994年7月开始到1995年初基本结束。在这项堪称“大动作”的改革中,仅原两校南北区间调整搬迁工作就涉及到80%的系和近3000名学生。这不仅使学校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也推进了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的实质性融合。

潘老在抓学科调整的同时,着力抓教育教学改革,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行学分制、淘汰制、流动竞争制为核心的学生“三制”改革。他说,“要办好大学没有投入不行,但光有投入也不行。”他认为抓学风比抓投入更为重要,因为那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大事。在省属高校中,南昌大学率先推行学生“三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但“三制”的推行始终没有动摇。由于学生“三制”的全面实施,南昌大学的学风很快有了好转,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潘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江西省实际情况,制定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他说:“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二是培养,重点要立足于就地培养。”“江西作为浅内陆省份,经济相对落后,引进人才比较困难,我们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同时要把精力放在培养中青年教师上。”他鼓励教师提高水平,出成果,做贡献。同时投入数百万资金,设立师资培养基金,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进修访问,他希望若干年后南昌大学能出名师、出大师,只有这样,南昌大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不打大仗出不了将军,不搞大课题出不了人才!”为了引导教师在科研上有追求、有奉献,也为了使学校科研工作走出困境,步入大道,年近古稀的潘校长不辞辛劳,经常率各院系所的精兵强将走出校门,奔向社会,寻求科技合作伙伴,争取各种科研经费。十年来,潘老跑遍了全省各地,并逐个拜访了在南昌的省级有关部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令他欣慰的是,科研工作终于结出了硕果。“九五”期间,南昌大学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66项,其中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6项,人文社科奖1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2届中国图书奖2项,有200项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拥有涉入机电、化工、医药、信息等领域20多家校办企业,为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现了他的“江西举全省之力建设南昌大学,南昌大学要举全校之力回报江西人民”的诺言。


“每次回到南昌大学我都有种回老家的感觉,我希望南昌大学能出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学。”潘老对南昌大学寄予殷切期望。


从不起眼的“焊工”做起

一个人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

他突破普通人对焊接的想象

勇于攀登 攻克难关

他的科研成果

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为国家许多重大工程

解决了焊接领域的难题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焊接泰斗”

我国焊接专业的创建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际銮


“国家需要,我必须得去

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六十多载岁月里

潘际銮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需要

紧密相连

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合作制造出我国第一根

6MW燃汽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

在国内外首创

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

担任中国第一座

自行设计建造的实用型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的工程顾问

为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

在北京奥运会前顺利开通作出贡献

淡泊名利,只求贡献

许多“国之重器”的背后

都有他的付出与奉献

潘际銮从小聪明伶俐

抗日战争爆发后

一家人颠沛流离

但潘际銮仍然克服重重困难

几乎自学了

大部分小学和中学的知识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中山中学


1944年

潘际銮进入西南联大机械工程学系

并在联大三校复员北返后

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

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

后被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师从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

从此投身焊接科学与教育事业

一生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几年前

潘际銮带着夫人

在清华校园里骑行的照片火了

白首不离的爱情

令无数人羡慕和感动


潘际銮与夫人李世豫相识于年少

相伴多年依然琴瑟和鸣

那时,李世豫常坐在

潘际銮的自行车后座上漫游校园

潘老还会骑着三轮车

带着老伴儿去菜市场买菜

人生的奔波苦乐

总有人风雨同舟,相守相伴

潘际銮的家国情怀

有国,也有家

南昌大学人将永远铭记这位

赣鄱巨子、学界典范、敬爱的老校长

也将带着他的嘱托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潘老千古!

我们永远怀念您!

南昌大学考研(南昌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关于作者: admin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活着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 人参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adm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