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人社局
按照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到2025年:
将引进和培育100名以上高技能领军人才;
新增技能劳动者9万名;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稳定在30%以上。
将投入1亿元左右的资金重点打造4类场景
技能人才引进
为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对用人单位自主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最高给予30万元奖励,3年内每月给予2000元生活补贴。
对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年薪在40万元以上人才的,按照猎头费用的50%,最高给予20万元奖励。
对用人单位通过专业劳务外包服务解决用工问题的,按总服务费的1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技能人才培训
产教融合型学徒制培训。计划5年内培养不少于5000名企业新型学徒制职工,给予每人4000元—6000元的培训补贴。
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新技师培训和技能大师“师带徒”培训。按照高级工每人2000元、技师每人3500元、高级技师每人5000元的标准落实补贴。
重点群体和急需工种培训。按照每人200元—2000元标准给予补贴,属于本地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补贴标准可提高一倍。
新职业、新业态培训。根据培训对象不同,分别按照就业培训补贴和企业在岗职工培训补贴标准给予补贴。
培养载体建设
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技工院校,给予公办职业院校同等扶持政策,毕业生享受同等留宜奖励政策。对各类培训机构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职业培训的给予大力支持。
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搭建网络学习培训平台,经评估合格纳入本地定点职业培训平台。
以赛育才,以赛选才,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省级集训基地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同时对各级赛事的承办单位给予相应补贴。
技能人才评价
积极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经其评价认定的技能人才,纳入全市人才数据库,享受人才分类服务。入选示范机构的,给予10万元奖励。
鼓励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自主评价,入选示范企业的,给予10万元奖励。
推行首席技师制度,经考核合格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鼓励金融业态聚集
鼓励金融人才引育
鼓励金融人才培训
宜昌市商务局
力争到2025年,引进培育各类优秀人才1000名以上,其中领军人才10名以上,骨干人才100名以上。
搭建“大舞台”激活创新创造的“强引擎
落实优秀人才支持政策。经认定的人才,按等级和分类纳入《宜昌市人才分类目录指导书》,落实相应等级的人才支持政策。
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对人才技能大赛前3名,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选树行业拔尖人才。每年通报表扬100名年度行业最具影响力人才和20个品牌(店)。
大力支持企业招引高层次人才。支持重点商贸企业、外经贸企业招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并量身定制政策措施。
绘制“好愿景”铸就安心舒心的“大基地”
举办人才培训班。围绕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每年举办专题业务培训。不论是“电商达人”“外贸精英”,还是“直播网红”“专业买手”,都能成为我们的学员、嘉宾或讲师。
建立人才沟通交流机制。选聘人才代表及行业专家组建宜昌商务工作专家咨询团,定期举办人才交流活动,为各类人才打造有温度、有质感、有情怀的沟通交流平台。
构筑人才服务基地。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开放平台和高等院校,建设人才服务基地,促进优秀人才茁壮成长。
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以上引进和培育的、认定的人才,除全部享受宜昌市“1+4”人才政策外,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还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宜昌市科技局
到“十四五”末:
全市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累计12000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400人;
市级双创战略团队达到100家、青年领军人才达100名;
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5家以上,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600家;
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总数达到120家。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对宜昌企业转让引进并转化实施的专利,按其技术合同实际支付费用的20%给予补贴,支持高校院所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专利交易,每年按上一年度交易额的10%给予奖励。
鼓励承担科技项目
扶持创新人才团队
每年遴选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战略团队25个,单项资助金额最高350万元。每两年选拔百名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每人给予5万元资金支持。
发展创新孵化载体
实行科技风险补偿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对于引进科技成果落地失败,按实际投资额的40%、最高300万元给予补偿。
加强科技融资支持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宜昌市农业农村局
实施人才引育“三大工程”
实施企业急需人才引进工程,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引进博士、硕士以及被企业评为优秀员工的本科生,就业满一年的,最高再奖补1.2万元;
对市域外引进的“一人兴一产一企”职业经理人和营销团队,带动企业年新增营销额2000万元以上的,将一次性奖励5万元。
实施人才引育“四项计划”
实施人才引育“五个行动”
产业双招双引行动,市级每年安排产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助力八大(柑橘、茶叶、畜牧、道地药材、水产、蔬菜、优质粮油、现代种业)产业发展。
产业链借智行动,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借力借智。
产业孵化平台引才行动,每年评选10-20个农业双创项目,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资助。
优秀新农人选树行动,开展“最美农技员”评选、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最高可获得10万元项目支持。
新农人技术职称评聘行动。创新农民技术职称评骋,畅通新农人成长空间。
宜昌市民政局
“十四五”期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的目标是:
引进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
将硕士研究生学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范围,按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公开招聘方式纳入事业单位编制;
打造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方面的政策措施
从2022年起,全市乡镇(街道)事业单位招录时,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占比将不低于30%;
社区工作者招聘时,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占比将不低于50%。
培育社会工作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
建设社会工作人才平台方面的政策措施
整合宜昌市社区学院、高校、“宜格服务”在线平台、各级社区培训基地等资源,建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提供“线上+线下”“理论+实务”全天候培训。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到2022年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发挥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引导社区志愿者参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制度方面的政策措施
大力开发设置民政社会工作岗位,全市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的民政事业单位到2025年将达到100%。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以及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部门,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招引力度。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鼓励各部门依托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到2025年:
重点引育文化旅游体育领军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10个;
选树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拔尖人才100名;
培育文化旅游体育精英人才1000人,其中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行政管理青年人才、活动策划营销团队、文化创意新秀、品牌导游、文化文艺拔尖人才、有影响力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乡村旅游示范带头人、优秀运动员、骨干体育教练员各100名。
建立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信息库
开设绿色通道支持急需紧缺人才引进
做实做优分级分类培训
每年选派2-3名干部和企业双向挂职交流实训。每年组织1-2期不少于100人的精英人才培训。支持有突出产业引领成效的重大创新实践项目,以三年为一个管理周期,给予项目资助10万元。
分类选树行业拔尖人才
建产业发展智库和人才培训基地
宜昌市教育局
以“一士其重九鼎轻”的诚意开展招才引才
以“拾阶而上兴正浓”的引导实施“三个计划
实施未来教育家培养“英才计划”,人数60名左右,全面提升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力争成为社会公认的“本土教育家”。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百人计划”,人数400名左右,注重学科和专业覆盖面,增强其职业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努力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职业道德高尚、具有独特教育风格和深厚专业底蕴的卓越教师。
实施青年名师培养“千人计划”,人数1500名左右,全面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各学科领域,着力培养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潜心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较高、有自主持续发展潜力的青年名师。
2022年,宜昌市级教师集中培训项目中,“三个计划”将安排项目13个,拟投入经费500万元;全市教师培训和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达2500余万元。
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愿景建设名师工作室
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襟怀营造良好生态
完善专业分系统、晋升讲梯次、管理有届期的教师专业荣誉体系,开展宜昌名师、宜昌杰出校长、学科带头人、明星班主任、明星教育管理者、e教能手评审,严格实行梯次晋升和届期管理,通过建立专业发展目标体系,激励教育人才自主发展。
不断完善教育人才选拔、培养、管理、使用、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用全流程管理、全要素服务,努力营造教育人才竞相成长的良好生态。
宜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未来5年,将以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目标,每年将投入1亿元,用于人才引育和培养。
实施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
实施医学(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工程
实施市中青年医学(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名医工作室创建工程
5年内创建50家宜昌市名医工作室,以学科创新为纽带,以团队建设为支撑,吸引、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有较大区域影响力、号召力的创新人才团队。
宜昌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依托城市大脑招引新动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以城市大脑应用场景项目资源和我市数据资源归集比较优势,招引大数据企业和人才,同时将依托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企业来全力招引新动能工程师,推进我市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培育新动能人才,并联合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新动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专题培训。
依托“三园两中心”布局加快筑巢引凤
依托创新人才学院和城市大脑研究院实施引才行动
完善新动能人才奖励机制
优化新动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