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理解,下文用数学科来对比说明。也因为个人认为现在语文教学的某些方面在按数学的方法在教在考,这种没有区别教法和考试方法,导致不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以下试行详析
一、没有想过的问题。
语文和数学是完全不同的学科,所以上语文课和上数学课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人人都知道。但要说出语文与数学在教学上应有的区别,恐怕相当多的人就感到茫然了,甚至会有说,语文和数学的教学本就没有共同之处,又何来把语文当数学来教之说呢?这样的疑问很自然,坦白地说,作者本人过去也没想过,只是上了头条之后,随着对语文教学方方面面的思考不断深入,才突然意识到,语文的教学真的还有应别于数学教学但却没有明显区别的地方。前文说到把语文当数学来教,当然不是指在语文课上教计算,而是指在方向和作法上跟数学类似。
要说得比较清楚些,话题得扯远一点。
二、语文科与数学科在教学上的不同特点。
语文是一个整体,数学可明显分为各个相对独立部分。
说语文是个整体,人们可能会说,语文不是可以分为字词句段篇吗?不错,简单看似乎这样,实际上段和篇本就一个概念。而字词和句,虽说字和词是可以独立认识学习的一部分,但只能说它们是组成语文的原子和分子,假如不把它们组合起来成为句子,它们自己不能表达任何完整的意义。句子虽然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但显然单个的句子不能称为文。语文语文,不成文不称为语文。所以,至少得有几个相关句子组合在一起才能称为沾了语文边的“文段”。于是可说,学习语文,没学到文这一步,光学字词,没有用处。
反观数学,数学总的来说当然也是个整体,但这个整体可以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这是跟所说的语文整体性最大的区别),还得指出的是,各部分的关系是,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像台阶一样上升。比如数字可为独立的一部分,即使只学了数字,也就可以用来记下各种物体的数量了。但数字又是学计算的基础,如果不弄清数位的意义,就学不会计算。顺推下去,加法是一种独立的方法,但同时也是乘法的基础,减法可独立但也在除法里必须用到。说加减可各自独立成为一部分,是指即便不会乘除,也不会影响对加减的熟练运用。总之是相对独立,由低到高,一级为另一级的基础。由于数学是这样的一个特点,所以数学可以一样一样地弄懂学通。比如学了数字之后,可以分别学会加法和减法,减法一点不懂不影响加法的学习,同样加法不懂也不影响减法的学习,只是因为后面学习的需要才把加减的互逆关系教给学生。
再来看语文,字词虽是写句段及作文的基础,但反过来,绝大多数的字词,却是通过学习文章来认识并学习的(仅仅是开始学时,需要先学一部分常用字词)。于是就有了一种奇特现象,一方面,字词是写文章的材料,是基础。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字词,我们都得需要通过文章来学习认识,因为只有文章才能赋予字词特定的意义(相当多字词是这样的),这样一来,文章又是认识字词的平台了,文章又变成学习字词的基础了(大致了解文意之后,文中含有的新字词的意思就会显现)。这种互为基础的关系恰恰证明了语文就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的区别。
即?语文教学是文与字词同时感知同时学。而数学则是一部分一部分知识相对独立地学,且前面学的都是后面知识的基础。
三、不同的学科特点展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先说数学,由于数学各个部分相对独立且每部分先学的都是后面学习的基础,所以数学的学习效果可以很清楚地显现。每一部分知识学好不好,很容易检测出来。属于计算的出几道计算题就知道了,即便应用题,也有不同类别,什么归一,什么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分别检查很清楚知道学得怎样。哪部分完全掌握了,哪部分还不会。比如你可以说,我孩子加减法都学会很熟练了,只有乘除法还不够熟练。
而作为一个整体的语文却不像数学那样,你根本无法说,我孩子字词都学会了,或各类型句子完全掌握,就写作文还须加强等。因为即便会读写再多的字词,并不等于就全部知其意义也不等于都会恰当使用。
作为整体不可分的语文,还表现在,从小学起到中学乃至之后的学习,都在学习由绝大多数常用字词为主体构成的文章(文言文除外)。由于这个特点,所以不像数学那样,假如学生请假缺课,会担心某部分内容没参加听课而不掌握。语文就没这样的担心,因为即便缺课期间的新字词没参与学,但它们会在之后所学的课文或阅读物中出现,同样可学。
由于语文的这种整体性特征,使得学习者无法一部分一部分地完成学习,从字词到篇章。比如字词,除少量具体名词(如“人、石……”)外,几乎意义都不确定。随便举个例子如“水”,是名词,一年级学生就学会读写了,如果有谁说孩子学会了“水”,那么问一声,“水货”及网络上的“水军”的水是什么,孩子知道吗?这就是语文的难处,光是字词,即便记住了也不等于就全会了。还说那个“水”字,初学肯定只了解其本义,之后的洐生义得随着阅读量和生活经历的丰富才能了解。而有些字由于随文一起学,可能先接触了解其洐生义,于是老师就得告诉学生,这字的本义是……
字词这样,千变万化的篇章就更不用说了。语文的这种整体性特点,决定了初学语文的学生们,无论阅读课文还是别的故事书,其理解大体都是模糊的,但随着年龄增加年级增高,阅历渐多阅读渐广,则无论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对阅读物的理解才逐渐清晰深刻起来。
这种情况决定了,不管人们怎样主观上想全面考察学生语文情况,都只能了解个大概。甚至仅看成绩都得不到真实的情况。比如甲乙两人语文考试分数一样,但甲在字词句方面得分高而作文得分少,乙则反过来,前面得分少而作文得分高。具体能力高下,老师们会倾向于乙,可表面分数上则着不出。
对比语数两科可知,数学学习效果容易清楚检测出来。而语文则难。
四、语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是最容易自学,或说无师自通的科目。
虽说,任何一科目都有自学成才的例子(也即可以自学),但相信没有哪一科比语文更容易自学且有最多的自学成功的人数。当然这里说的成功,是指没进过多少天学校的系统学习,后来都有能力阅读报纸书籍的人们,其更成功者是成为作家的人。这在老一辈人那表现最明显,许多人仅仅进过夜校或扫盲班,后来都能阅读报刊了。原因在于,除本来就是母语,即便不识字但平时生活中都使用外,最主要就是,语文最具备自学特点(因为不是母语的少数民族也一样),只要认识了一定数量(有的可能就几百个)字,就能通过之后的阅读不断提高。为什么?下面举例说一说这个特点。
比如课文《珍贵的教科书》有这样描述“那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黑板,就用锅灰在墙上刷,沒有课桌,就……沒有……就……”。有了这样的描写,“艰苦”的意思就不用任何人讲解了。再在别的文章中读到别样描写“艰苦”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怎样的状况还可称“艰苦”。这只是个简单例子,实际上,这是语文的普遍现象。我们教学上也会经常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新词的意思。
我刚上初中初读繁体字的巜三国演义》,许多字不认识,也没查字典(太多查不过来),就像温儒敏说的,连蒙带猜地看下去,可越看到后面,就越能猜出一些本不认识的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哪一个。
简述以上,证明语文是最具自学特点的学科。这个自学方式就是阅读,只须阅读,也能自然而然地熟悉语文,当然有老师教学指导,肯定会更全面更有效果,尤其是写作。
五、脱离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的方面。
前文所言,语文学科最大特点是整体性,虽然可分为字词句段篇,但各部分之间不可能像数学那样具有的独立性,不可能一样一样的来完全掌握。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特点
比如,字词的学习,除了写之外,我们用大量的组词、反、近义词等的练习,来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我试统计了某出版社出的巜学练优》三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盘点字词类,情况如下:
多音字37个(组词近百个,三种读音就组3个词)。
易读错字102个(是要用各种方式拼音检测的)。
形近字组词158个(加上面多音字组词约250个)。
近义词60对,反义词59对。
词语搭配50对。
词语积累及好词303个。
所有这些大都会在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以各种形式的题目出现。而段考尤其是期考前的加强复习,这些字词还会重复练多遍,力求让学生记住。正是这种方式,使个人觉得,这是用教数学的方式来教语文。想一部分一部分地把数不清的词给牢记住,但显然事与愿违。如前文分析,语文有语文的特点,这么多的零散字词,别说大多数学生无法如我们的愿望记住,就是为应付考试刷题勉强记住大部分,也不可能都理解其意义,更不说大部分会使用了。
再看句子的教学也一样,我们试图一种一种地让学生认识各式句子,然后让学生仿造写各种句子。不厌其烦地教学生把不同表达形式的句子互换(把、被字句互换,陈述、反问互换等),以及用关联词把两句联起来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什么并列、转折、递进等等,再是认识哪些病l句是什么“病”,等等等等。我觉得这也是按教数学的思维方式,想让学生一样一样地学会,如学会写拟人句,学会写比喻句的方法等等。
尽管不否定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学生们是会写出拟人、比喻等各类句子的,但却不能就说掌握了所有拟人和比喻的写法,就如我在前面一篇文中提到的,有学生一写比喻句就一句“太阳像个大火球”等一样,只会一句应付测验的。虽然这种现象不普遍,但说明,想通过强化练习,学生就像掌握数学某方面知识那样掌握语文的某类句子是不可能的。因此,虽然学生学会一两句应付孝试,但作文中依然会出现许多比喻不当,拟人不成的句子。
再就是阅读分析题了,这种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应付的题目,更不是通过训练多就能奏效的。一线语文老师都有体会,这类题,永远只能是些阅读多的学生得分多点,一般及差生永远是朦朦胧胧地答。
然而连同阅读理解这方面,我总觉得还是用教数学的思路来教。因为我们是在想通过讲解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及体验别人文章中的感情深意。但实际上,体验一篇文章是阅读时,读者随着阅读物营造的情境沉浸其中,产生心与心的交融,灵与灵的碰撞产生的感悟,由个人不同生活经历等等有所不同。这是用训练方法达不到的也无须用训练的方法。过去老一辈没做过这样训练题也不影响其理解能力是明证。
当然,分析这些,并不是都要取消所有这些教学和练习。课后稍有选择做些少量的练习让学生加深点认识就行。千万别指望像数学那样,指望一样一样清楚学会掌握。
说到这里,我也知道,语文教学之所以产生让学生大量做这做那的练习题,并不是一线语文老师的问题。我自己在一线教学时也有过困惑,明知语文教学不该这样教,可是不得不屈从于考试。于是就想到了,正是语文考试的全面考察思路,以及每学期都统考,再加上出题人不断标新立异使题库无限膨胀等原因,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方向。
六、怎样依学科特点教语文?
那么,应该怎样才算依学科特点教语文呢?
个人粗略认为,语文因其整体性特点,从小学到高中,学的还是由无数次重复的字词句组成的文章,只不过是逐渐增加的较难的词汇,较长复杂及意义深刻的句子,越来越深奥多样的文章罢了。所以语文的学习,目光应是长远的,虽然可以分段要求,但应只是大体的而不是太过具体的要求。
比较具体的,一是对字词的教学不要扩展到太多的词,以及同义反义等,不必-定强求学生要记住多少个词,因为字词会在之后的学习中反复出现,暂时记不了不等于以后不会。
二是句子,可以学习认识一些句子类型也学写一些类型的句子,但明确不考,因为一考就变成刷题死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到写作中。掌握句子的最好方式是运用,在阅读和老师讲解下了解和熟悉句子,然后通过写日记、一段话和作文,逐步使用,使用过了才能算变成自己的,这是学习语文由量到质变的必经之路(其实巩固字词也如此)。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运用,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而大量地组词、近反义词等方面孤立的练习字词的方法都没有提供给学生把学的字词迁移到运用的机会。而大多缺乏具体事物支撑的孤立的句子训练也达不到真正实地运用的效果,况且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考虑,也应以提供具体事物供他们练写具体运用为好。
上文所言也是我在上一篇文巜改变全面考察,是语文减负的第二步》一文中提出,只考读后感(低年级看读写话)和作文的原因。
至于阅读分析题,在巜把阅读分析题赶出语文试卷是减负第一步》已经说了,这里不重复。
七、结论及纠偏
总之,经过思考分析,个人所得的结论是:现在我们语文的教学,更像是采用教数学方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现教学管理忽视了语文学科特点造成的。比如课程目标太具体,要求每学期学年要掌握多少字词,再加上每学期都统考,用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全面考察。导致一线教师不得不急功近利,为眼前学生考试分数而使语文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
而正确的方向,个人觉得,宏观而言,语文教学应着眼长期目标,不能用短期的全面考察衡量语文教学效果。不过于计较积累多少字词,重在能运用多少,且能灵活恰当的运用。
在思想认识上,重新确立,大量阅读(相对大量做题)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式(不是做阅读题)。语文课除精读精讲课文外,应用三分之一的课内时间安排阅读。
教学管理上,改变全面考察短期学习目标的做法。重新探寻最佳的考试方式。
等等,限于篇幅就此打住。留待读者朋友们评判补充。
学科语文考研(学科语文考研学校排名)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