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是学历的“内卷”,还是专业的指引?

“逆向考研”,是学历的“内卷”,还是专业的指引?


  








  










  













  
  如今有这样一少部分学生,本科在985、211大学就读,考研却选择了“…

“逆向考研”,是学历的“内卷”,还是专业的指引?

  

  

  

  

  如今有这样一少部分学生,本科在985、211大学就读,考研却选择了“双非”院校。

  

  从武汉大学考研到武汉科技大学、从浙江大学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北京大学到北京建筑大学……如此大的院校落差,让“逆向考研”走进人们的视野,甚至催生出“反向考研”“考研倒流”等名词。

  

  名校学生“逆向考研”的原因有哪些?无论是否考研,学生毕业后的出口最终指向就业,研究生学历是否比名校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力?“双非研究生”的烙印是否会覆盖本科光环?华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考研学生以及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民进陕西省委直属工委主委王越群,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观点。

  

  

  反常中的正常现象

  “逆向考研”体现紧迫感

  

  日前,武汉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公布了2022级研究生招生数据。据了解,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其中来自985、211高校且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并被录取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有46人。

  

  深圳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源中,出现了一大批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学生,来自“双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创历史新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2022年报考生源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有602人,录取人数为215人,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北京建筑大学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有128名学生来自“双一流”高校,占录取总数的10.5%……种种迹象表明,有部分学生在考研时,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院校层次不如自己本科的学校。

  

  “所谓的‘逆向考研’,其实是反常中的正常现象。”在王越群看来,学生通过考研提高自身学历层次,集中反映了在新时代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形势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下,大学生群体赋能时代发展所作出的思考与选择,而选择“双非”院校考研,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至少可以说是一种紧迫感的体现。“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给考研贴上这样的标签,反映出社会大众根深蒂固的‘唯牌子’‘唯帽子’观念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另一种‘学历歧视’。”

  

  通过考研“擦亮身份”

  是本科毕业生首先考虑的因素

  

  “知道自己被录取后非常开心,感觉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已经在西安工作两年的小文回想起自己那段求学经历,有种柳暗花明的庆幸感,“虽然从本科211院校到‘双非’院校就读是考研调剂的结果,但对于‘二战’的我来说,能上岸就已经很幸运了。”小文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很满意,“原以为985、211、‘双非’等标签和学校的培养质量相关,读研后才知道,导师的强大支持和能给予学生的实习、研究的资源和平台更为重要。我的导师实力很强,在业界和学界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和杰出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同学也获得了许多一线城市的珍贵实习机会和外出交流、参与重大研究项目的机会,并不比一些985、211学校给予学生的支持弱。”工作两年,小文发现学校的标签只会越来越弱化,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否闪闪发光的是个人综合能力,里面包含的要素远远不止是学历这一项。

  

  名校是一种光环,但不一定名校所有的专业都是最厉害的,一所顶尖理工科大学的文科专业可能并没有一所普通综合类大学的该专业实力更强。与小文不同,王芳是主动选择到“双非”院校就读的,她毕业于一所“双一流”高校。“我放弃了留在本校读研的机会,来到西安理工大学读研,看中的是专业发展前景、团队和老师。”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本科阶段的学习都只能是一个发展的‘加油站’,他们对人生、对未来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王越群认为,有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是根据自身的志向、对院校、专业、爱好、导师的影响力等因素,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据考研的难易程度、目标具体情况等因素,做出的“战术性选择”。“学历作为衡量的人才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和身份的重要标志,肯定只会强化不会降低。因此,‘双一流’院校的本科生先取得研究生学历以擦亮身份获得社会认可便成为首先考虑的因素。”

  

  决定考研前

  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考研热持续升温,逐渐演变为“二次高考”。“这种内卷趋势的蔓延,与高中生高考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或危害有异曲同工之效。”王越群表示,学生从进大学开始,就把心思和重点放在了“考研”应试上,没有用在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内涵学习提升上,重复高中阶段的“刷题”模式,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内涵被大大缩水或异化,与高校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创新性现代化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即使考取了“研究生”,但由于长期为“应试”“应考”而学的思维,使其“研究”能力出现了先天不足,很多大学生在研究生毕业后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与“研究生”这三个字相去甚远。

  

  王越群提醒,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后最终都要面临就业的问题,学校牌子只是一个外在的光环,真正立足的一定是本领。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长期利益与短期效应、创业就业与未来发展、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等关系基础上,综合权衡各种要素,冷静思考、理性选择。他建议学生在决定考研前,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个人的专业志向。不管是哪类院校,报考的专业尽可能与自己的兴趣和人生志向一致,这样才会去真考、考取后才会去真学,学成后才会去真投入。

  

  二是学校的专业实力。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另一方面,更要看与报考有关的学科专业的实力和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

  

  三是自身的综合实力。考研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备考应考必然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过程。究竟是选择“双一流”还是“双非”院校考研,都要接受严格的考验和激烈的竞争,因此,选择什么专业、学校、导师、区域等,都要理性客观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去考虑,选择适合的学校和专业,而非只是为了“研究生”文凭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

  

  文| 张競之 编辑|李华 审核|杜娟

“逆向考研”,是学历的“内卷”,还是专业的指引?

    关于作者: admin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活着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 人参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adm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