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数学能力并不是通过题海战术,或是钻牛角尖搞出来的,而是通过灵活地应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地结合自身情况总结练习出来的。
▶复习指导思想
奥卡姆剃刀定律,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在数学复习尤为明显,很多同学知道考研数学的重要性,知道得考研数学者,得天下。穷尽论坛所有好书,全部收之靡下。最后的结果,就是你的分数和你买的书呈负增长,你买的书越多,你的分就越低,即使这本书是论坛所有专家,老鸟,大神推介的好书,仙书,武功秘籍。具体原因,请自行百度奥卡姆剃刀原理,我不在此赘述。
人脑记忆原理:实际上人脑记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唯一不变的。
比如我在昨天晚上干了什么事情,也许我今天上午还记得一清二楚,可能过了两个星期就记不清楚了,甚至可能两个星期后你说我在昨天做了一件没做的事情,我甚至可能有做了那件事情的记忆。这里就涉及人脑的记忆原理,人脑的记忆并不是照片似的拍照,然后存在大脑里面,实际上是依赖大脑的推理,即时生成相关记忆,很多时候这种记忆往往是虚假的,但是大脑自己信以为真,而且这种所谓的记忆是极其不稳定的,极容易受到心理,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
而人脑这种极其不稳定的记忆系统对杂乱无章的知识点记忆效果尤其惨不忍睹。由于大脑记忆的这种缺陷,即使你把什么全书,真题,做了20遍,40遍,你最后的成绩还是可能不及格,不是你笨,更不是你没有数学天赋,你证明不出哥德巴赫猜想,我相信你没有数学天赋,你完全无法理解非欧几何,我也相信你没有数学天赋,你考研数学拿不了满分,我更相信你没有数学天赋。但是考研数学上不了120,绝对和数学天赋无关,而是方法和努力程度的问题。
前文已说由于大脑的记忆存在种种缺陷,所以虽然你把所谓的全书真题,做了20遍,你就是真正记住了么?
很多时候,你只是记住书里题目的顺序而已,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把你做烂做熟做恶心的参考书,让你的考研战友乱序排版,不按照章节,不按照参考书的排版,随机出现,出一张和考研数学题量,难度相似的卷子,你绝对考不了满分!
虽然按照在参考书里面,你闭着眼睛都会做,因为在参考书里做的时候,虽然你没看题后的解答,但是那道题在参考书里出现的位置,本身就已经提示了这道题是用参考书里的哪些相关知识,哪些相关方法进行解答,你在做之前,就已经有了提示,当然做得多了。而乱序排版,全部都是依靠自己对数学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只有乱序排版能作出一道题,才是真正会做,按照参考书的顺序分门别类的,按部就班,那不叫会做,只叫懂做而已,懂和会是两码事!有人说,把参考书乱序排版太麻烦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啊?有一个现成的方法,多做模拟题。而且要在做完一遍真题之后再做模拟题,因为这样你会知道哪些模拟题是一辈子都不会考的垃圾题,而有些模拟题则是考研非常可能会考的潜考题。
但是会做模拟题,会做乱序参考书,这并不是全部,我已经说过多次,人脑对于杂乱无章的记忆点记忆效果最差,即使你做过N份模拟卷,到了考场的时候,卡壳,也是大有人在的。这就要求记忆的时候,不是死记。做了一题就记住一题,就题论题。
而是需要两个法宝,“形象记忆法和条理化”,形象记忆法可以是迷宫,抽屉,或者是树形结构,你爱用哪种就用哪种,以树形结构为例,高数,线代,概率是树干的话,解题方法就是树枝,那些杂乱的知识点就是树叶。我给你一道题,你能迅速的推断出这道题用了你大脑里那颗书的哪几个树枝上的哪几篇叶子。而条理化的本质就是分类,讲无序的知识点按照你自己的逻辑进行分类,注意是自己的,不是所谓什么专家教授的,他们的再好,再精辟,终究是别人的东西,数学只有形成自己的记忆系统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这当然是总结,但是不只是总结,而是要自己总结!不要偷懒,看什么参考书的总结,看什么数学高手的总结,没用!即使你背下来,没用!只有自己一步一步,从头到尾的总结,才能为我所用,提笔就来,只有自己脚踏实地,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记忆系统之后,你的数学的记忆才不会遗忘。考研数学和小学数奥不同,前者依赖强大的记忆能力,而后者更依赖的是看到题目的灵机一动。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简而言之,数学有点像竞技体育,你们打过篮球吧?没打过篮球总玩过CS,DOTA吧?什么都没玩过?劲舞团,CF,lol总玩过吧?
这些游戏也好,运动也好,无论你当年的战绩再辉煌,只要你一个星期不碰它们,水平肯定不能保持,而如果只要一个月不碰,水平肯定退步。这就涉及的人类身体的记忆能力,实际上当我们保持每天做数学的习惯后,不仅我们的大脑,连我们的身体都把做数学当成一种习惯,就像早上起来洗脸刷牙一样,你需要思考么?不需要。同样,当每天养成做数学题的习惯后,你做数学当然也不用思考,这就是传说中的做数学题就是体力活,大脑不工作,只看到手在刷刷刷。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我们每天讲话走路,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是你知道一个新生儿要学会走路说话,需要摔多少跤,需要发出无数的啊,哦,额么?只是我们每天的习惯,使说话走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事情变为了本能,数学也是一样,一定要保持每天做题的习惯!
我说过考研数学大部分是依赖记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依赖所谓的灵机一动,比如今年线代的第一道大题,很多人会卡壳,因为常规方法没用,这确实依赖灵机一动。但是如果你养成常期做题的习惯后,一个方法没用,你会本能的换另一种方法,不会卡壳,不会钻牛角尖,常规方法没用,用不常规的方法或者是死办法列方程,就解出来了。因为你已经做了太多太多的题,即使用死办法,由于你强大的计算能力,你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的。
重复创造天才,任何行业的天才无疑不是在本行业倾淫数十年的积淀,大家只看到比尔·盖茨年纪轻轻就成为世界首富,但是却不知道比尔·盖茨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对计算机理论开始学习,我相信虽然比尔·盖茨是电脑天才,但是如果他在30岁才接触电脑,他一定不会创造现在的辉煌。一切的天才都建立在每天SB般的重复之中,所以想让自己有所谓的数学天才,有传说中的灵机一动,那么就像个SB般的每天不断刷题吧,无论新题,旧题,每做一次,你都会有的体会的。
▶考研数学的本质
大家不要被它的名字误导,觉得考研就是考的深,考的难,其实考研数学,以我来看它本质上应该是考“熟”数学。
熟有两个方面:
其一,考的题型很熟,大部分都是常考题型,即使某些年命题老师抽风出一些变态题,也只是题目变态,解题方法一定是在同济课本和二李全书上,从87年到13年,确实有几年的考研数学考题考察了考试大纲未要求的冷僻知识点,但是从来没有一年的考研数学考察了同济课本和二李全书未涉及的方法和知识点。所以想考高分的人,主要把课本二李刷熟,理论上是可以高分的。
其二,对考生的解题速度要求很熟,考研数学的题目并不难,假如给大家10个小时的考试时间,相信很多人都可以高分,但是考研数学只有3个小时,而且考场突发情况很多,填卡,草稿纸不够用,老师提前收卷,这种情况非常多,所以平时一定要养成2个半小时做完真题的习惯,而且要按照标准写,不能偷懒,完全按照考场的标准写,因为这才是你真正的速度(当然这步在11月份以后再做就可以了,前期做题,可以偷懒,毕竟时间是有限的,而题目是无限的,多做点题总是多多益善。)做题不要满足会做会对,而是要快。很多考研数学高分的同学,他们做难题照样白卷,但是他们做常规题的速度十分惊人,所以人家是高分,虽然不会做难题,因为解数学常规题速度上去了,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后去检查去做难题,考研数学很多所谓的难题其实只是花时间更多而已,而那些解题速度快的同学当然有更多的时间拿下难题,夺取数学高分的桂冠!
▶复习指导实战
1、怎样看书,先看课本还是看资料,课本看到什么程度才行?
首先前期看课本定理的什么要很仔细,最好每个重要定理公式都用草稿纸演算推导一遍。但是又不要过于仔细,如果有些定理公式,自己怎么看都看不懂,怎么推都无法推理出来,不用深陷泥潭。数学这门科目,不像文科,数学比较偏向做题,很多公式,你根本看不懂,但是它在题目里的用法很死,比如概率这门课尤为明显,概率这门课程如果只看公式不做题,感觉像在看天书,各种公式各种混乱,但是一做题就发现,解题的套路很死,搞来搞去就那么几招。另外同济的课后题,总复习题是精华,需要熟练。由于人的遗忘性很大,所以概率和高数最好连起来复习,因为两者的解题是相通的。看一章课本再做一章资料,而线代要课本从头到尾完全看完,才能做资料。最后,再提一点建议,最好把考研数学,看成是两门科目(高数概率+线代),线代和高数概率相比,知识比较独立自成一体,如果经常做高数概率的题目,线代很容易遗忘,你要知道高数概率,是我们高中就在接触的东西,虽然不能保证会做题,但是基本概念还是有个印象的。可是线代呢?高中没有,大学也是混过去的。所以线代一定要和高数概率交叉复习,否则等到了上考场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线代方法都会,一下笔,就傻眼。
2、你既说参考书看多了会混乱思维,又说数学要多做模拟题,难道做模拟题遇到那么多的题目不会混乱思维?
首先要记住做模拟题的目的,并不是让你学很多奇思妙想的。诚然。模拟题的奇思妙想确实很多,其中也确实有很多解法可以带给我们启发和借鉴,但是这都是做模拟题的次要目的。模拟题的本质是练习常规解法的熟练度,有人会问,练常规解法的熟练度看真题不就行了么?如果你的数学基础或者数学理解能力非常好的话,把真题熟悉,考场高分绝对没问题。但是对于数学没感觉的同学(比如我),或者数学基础很差的人(比如我。。。)你做真题就是做20遍,你也掌握不了常规解法的熟练度,因为你做了20遍真题,你只是把真题给背下来了,你并不是把“真法”记下来,真法就是解出真题的常规解法。狂做真题,并不能保证我们能确实掌握常规解法(我们所谓的做出真题,只是会把答案默下来而已),但是通过大量的模拟题训练(注意,只做那些使用常规解法的模拟题,解法过于稀奇的模拟题直接PASS,不要贪小便宜,觉得这么稀奇的解法,自己会了,考场的时候比别人多了一份把握。首先,考研这种全国统一考试不可能会考古怪解法的题目,即使是最难的03年也好。其次,就算考场真出了一道使用奇怪解法的题目,你也做不出来的,除非是有数学天赋的人,正常人是不可能在短短3个小时能想到做出古怪题目的对策,何况你又不是只作那一道题)
总结:迷信真法,但别迷信真题。(考研题型年年变,但解题方法永远逃不出复习全书和历年真题)
3、对于第一轮复习要加倍重视,重视程度要超过第二轮第三轮之和。千万,千万不能赶进度!
很多同学觉得复习时间紧了,第一轮复习就草草过,课本大致浏览一下。复习全书,看看答案就算了。恨不得,一个月就把课本全书搞定,然后剩下的全部时间用来做模拟题和真题,练速度。
练速度?第一轮复习如果没做好,我就是给你三天的时间,做一份考研试卷,你也不可能超过80分。这样的基础,还练速度?没有地基的房子,盖的再高,只是倒的更快。
什么人可以第二轮第三轮复习呢?比如真题会做,但是同样的解法的题目换个样子就不会做了,真题会做,换了样子的真题也会做,但就是做得太慢,又或者计算老是算错,不是多了一个数,就是少了一个符号。这种人才有资格开始第二轮第三轮复习,而且这种人经过二三轮的复习,也能得到巨大的提高。而如果你第一轮都是糊弄过的,抱歉,你就是第二三轮复习就是花了1年时间,你的成绩也不会超过100分。对于考研数学来说,你是否过线取决于第一轮是否到位,而你能否上130,那才是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的目的。
4、你说平时要2个半小时做完,考场上如果提前半个小时做完,越检查越错怎么办?
平时2个半小时做完,又不是让你考场2个半小时做完,考场就按照2个小时50分左右的样子就可以了,很多地方老师喜欢提前收卷的。我考英语就是,好像提前5分钟,就收卷了。作文我都没写,不过我英语阅读实在太强,所以英语就是作文0分,过线无压力。
像这种检查出错的情况,就是数学基础不扎实的表现,不自信!平时练习时,要养成不检查的习惯,一笔过。做错了,就重新做一遍,不能养成检查的坏习惯,这样会让自己患得患失,数学一旦心态出了毛病,基础再好,上考场都是废的。
▶复习指导心态
1、不要为做题而做题
很多人认为考研数学没什么难的,只要天天做题就ok了,题海无敌。
这句话半对半错,对的是,学好数学确实要天天做题,做题量达不到一定的量,数学成绩没保障。
但是做题并不是复习考研数学的目的,它只是手段。它表现在:
只有做题,你才能发现哪些考点是常考点(就是常规解法);
只有做题,你才能知道自己哪些考点手生;
只有做题,自己才有总结的基础(那种一道题都没做过,企图看看某些高手的总结,就代替了自己总结的所谓聪明人,做题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总结,你根本不敢用,为什么?因为是别人总结的,心里没底。自己做过100道题,总结的10个结论。胜过看大学教授总结的100个结论,但是自己只做过10题)数学一定要自己一道道亲手做过的题目,总结才有效果);
只有做题,你才能知道自己总结的那些结论用于实战是否有效。
所以说做题是复习考研数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但是它始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做题一定要目的的做。事前分析做题的目的(是为了见识新题型,还是为了锻炼自己手生的知识点,还是练速度?)事后分析做题的收获(你通过这道题学到了什么,能否总结,能否获得一般性的结论?)
复习切忌只做不想,做完题,对对答案就了事,一定要多想。其实数学满分的高手,和数学100分的中等学生,他们做的题都是一样多的,无疑就是反复刷复习全书和真题而已,但是为什么前者满分,满分的人就在于他和你做同样的题目,他的大脑脑补的就比你多的多,就像一个色狼看到一只丝袜能联想到很多,而我们正常人看到一只丝袜,只会想另一只丝袜呢?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复习时间排满,每天留半个小时冥想一下,不要觉得浪费时间。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任何科目的学习,7个小时做题的效果,远远比不上5个小时做题加上半个小时的冥想。北大有个数学国际奥林匹克冠军都出家了(看来他真的是很喜欢冥想啊~~)
所以不要羡慕某些人复习时间比你少,做的题比你少,大学数学成绩还不如你,但是考研分数比你高很多。不是人家狗运好,只是人家在“想”下的功夫,你看不到。
2、学数学一定要懂得放弃,“舍得,有舍才有得”。
千万不要有满分的目标!
很多人复习数学,雄性很大,目标满分。没错,年轻人有雄心壮志是好的,但是要考虑你自己的基础,我同学是南开数学系本科的,他都没考满分(当然他考得也不差,145+的样子,毕竟学了4年数学)我们普通人再怎样复习,就算把世界上所有的资料看完,做完,做烂,也不能保证我们满分,但是我们为了满分,我们会失去很多时间与精力,会影响你其它科目的复习,甚至还会影响你的数学成绩。
▶两方面的具体体现
备考:你碰到一道怪题,解题非常繁琐,里面的知识点,考试大纲没有,有的参考书有,有的参考书又没有。如果你想考满分,你会想不能放弃,只要是参考书有的知识点都要拿下。而如果你只想考130,你会觉得这种知识点,大纲没有,而参考书也不是全部都有,说明是冷门知识点(今年的形心不算冷门知识点,因为大纲有。有一年真题考了有理函数的积分,这个大纲没有,但是也不算冷门知识点,因为所有的参考书都有这部分内容),冷门知识点,考察的概率几乎为0直接pass。
应考:遇到难题,如果你是目标满分,你有以下心理转变。要么崩溃,怎么办?我的满分呢,我1年的复习白看了,心态崩溃,自然容易题做错,难题没思路了,考研数学只能跪了。要么蛮干,要么不信邪,我就要征服这道题,我可是要成为数学考满分的男人啊,结果难题你是做出了(其实通常是做不出。)后面容易题,没时间做,最后反而考了低分。而目标140的人,看看了难题,没思路,直接放弃,把其它的简单题都搞定了,算了算简单题的得分都接近140了,带着极端轻松的心态对付那道难题,结果不小心做出来了,考了满分。
好了,我们来看。两个人基础一样,复习时间一样。一个人想考满分,一个想考130.最后的结果就是前者考了80,后者考了140。为什么,前者的时间至少有1/3给了冷门知识点(如果你买的参考书很多的话,你会发现几乎每本书都有冷门知识点,每本书的冷门知识点不多,但是每本加起来,这个量就很惊人了,而且冷门知识点很花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而后者100/100的时间都给了常考题型,放弃冷门知识点,专门练习常考题型的熟练度,而且由于不看那么多冷门知识点,头脑的知识结构比较单纯,做常规题自然秒杀,每年的那一道难题(有几年还没难题),做出第一问后,放弃就是了。
所以为了让大家的数学复习更有效率(高手除外),更有的放矢。把数学的目标定在140,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毕竟数学能考140,至少总分,你不会托后腿了。
▶题外话
今天就走了,我这个人兴趣广泛,会计,经济学,计算机程序,心理学,还有电脑游戏。实在太多东西要去搞了,考研数学对我的任务,已经结束。我学的专业虽然考研要考数学,但是实际上它本身是不需要数学的,小学数学就可以了。所有对我而言,数学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可以丢弃。相信再过1-2个月后,我可能同济课后题都不会做了。需要辅导的同学,还是找那些真心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高手去求教吧,我真心讨厌数学,厌烦数学。发这个贴,只是把我多年与数学战斗的经验总结出来,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少走弯路,仅此而已,我不是数学高手,我数学很烂,谢谢。
对于如何看待经验贴,最后送给大家一位哲学家说过的话“千万不要迷信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