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开始考研政治复习阶段,哲学部分是考试重点,本文整理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部分,希望同学们可以有条理地复习提高效率。考研帮携手2016大纲解析人第一时间解读大纲,点击免费报名。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发生,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了决定作用。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二、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对认识的本质的理解:(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2)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和摹写;(3)认识对客体有摹写性和创造性,是创造性的摹写。
三、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就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是的最终目的。(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①直接经验是亲自参加实践所获得的认识,间接经验是向书本和他人学习所获得的认识;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间接经验由直接经验转化而来。就知识的总体而言或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实践。③就个人而言既要重视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检验和丰富间接经验,又要重视向书本和他人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促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个人的知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等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关系,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两者的统一:(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再两者是相互渗透的。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2)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
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更重要)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含义:理性因素是指认识的和逻辑的因素,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2、作用:(1)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的作用;(2)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动力作用。第二,诱导作用。第三,激发作用。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
五、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1)含义: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2)理由:一是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指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受到一定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主体的精神肉体状态和能力(如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努力程度的限制。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1)含义: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2)理由: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是无限的,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无限的,因而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对象)的认识也是无限的。
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六、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含义:是指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静止的、抽象的看待二者的统一。
2、理由: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正如毛泽东总结的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3、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意义
(1)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统一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2)坚持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
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
2、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二是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三是,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真理的具体性
1、列宁指出: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真理是具体的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是指任何真理即主观同客观的一致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如果超出了这些具体限定,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2、真理是具体的原理的内容和要求是:
(1)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观点。
(4)真理是具体的,和真理是一元的是一个意思,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四、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优点决定的。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第二,实践不仅同理论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指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的现实,实践能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就可以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实践高于认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五、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1、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
六、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1、价值评价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
2、价值评价的尺度
价值评价以主体及其需要为尺度,它要判明客体对主体的利害、好坏、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一个科学合理的
价值评价既要符合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又要符合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七、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真理和价值的区别
两者的含义或规定不同,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主观同客观的一致;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
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观同主观的一致。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真理侧重于客体性、条件
性、统一性原则,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
2、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
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是统一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人类追求真理的最终目的则是
为了改造世界,实现世界满足人类的需要包括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即创造价值的需要。
(2)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真理引导价值: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
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发展;价值引导真理:是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相关的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习编辑:张嘉琪)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