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与重要知识点: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查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们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本章的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2.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问题 D.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
3.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经济基础 B. 生产方式 C. 科学文化 D. 精神文明
5. 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A. 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B. 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
C. 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D.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
6.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 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C.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 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A. 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 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 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 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8.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9.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 生物学、道德、宗教 B. 逻辑学、哲学、道德
C. 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10. 劳动资料包括 ()
A. 生产资料的总和 B. 土地和人
C.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各种生产手段 D. 一切物质财富的总和
11.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12.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 分工协作关系
13. 生产力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14. 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 ()
A. 劳动对象 B. 生产工具 C. 劳动者 D. 生产管理
15.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
A.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C. 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因素
D. 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16. 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决定于 ()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 它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D. 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17.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 ()
A. 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B. 这表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C. 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18.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
A. 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 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 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
D. 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19. “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说明 ()
A. 社会发展受思想影响 B. 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社会发展是道德发展的过程 D. 社会发展是自发的
20. 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 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立是进步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 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 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21. 阶级斗争是 ()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 生产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22. 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在于它遵循了 ()
A.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B.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 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23. 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
A. 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 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 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 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4.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
A. 体力劳动者
B. 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 进步的知识分子
D. 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25.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A. 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 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 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6. 卢梭在《论人累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自由理性的外化
二、多项选择题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 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
A.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
C. 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 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中,正确的是 ()
A. 是不是反映经济基础
B. 是不是具有阶级性
C. 是不是带有阶级性的一整套社会观念体系
D. 是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5. 复杂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 ()
A. 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B. 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C. 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D. 语言文字等公共服务体系
6.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
A. 它在人们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B. 是生产中的“骨架”“肌肉”
C. 它决定劳动资料其他因素的发展状况
D. 它不仅是劳动资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标志
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8. 一位日本首相说过:“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这段话表明 ()
A. 资本主义政治是其经济的集中表现 B. 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C. 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 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9. 下列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 形式逻辑 B. 哲学 C. 美学 D. 语言学
10.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
A. 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中的三个方面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和
D. 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总和
11. 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
A. 监狱 B. 《红楼梦》 C. 化工厂 D. 生产资料所有制
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A. 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 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
C.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D. 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3.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4. 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
A. 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 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D. 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15.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 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 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 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16. 下列属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 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7. 下列观点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 ()
A. “天不变,道亦不变” B. “五德终始”
C. “一切都服从注定的命运”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8.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9.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 ()
A.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B. 革命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C. 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
D. 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 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围,因为 ()
A.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B. 改革并不触及生产关系
C. 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 D. 改革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
21. 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 ()
A. 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B.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D. 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2. 一位科学家说 :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
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 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23.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已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
A. 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 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 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 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24. 在我国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就必须 ()
A. 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
B. 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 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D. 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25. 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 人人创造历史 B.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 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26.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 ()
A.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B.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C.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保证
D. 实行群众路线是尾巴主义的领导
27. “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 ()
A. 英雄的出现都是必然的 B. 英雄没有阶级性
C. 英雄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英雄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28.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是 ()
A. 发动群众的方法 B. 辩证分析的方法
C. 历史分析的方法 D. 阶级分析的方法
29. 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的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等同的
B. 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规律,杰出人物则不能
C.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可以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 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群众
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
A. 个别——一般——个别 B. 实践——认识——实践
C. 群众——领导——群众 D. 团结——批评——团结
三、分析题
1. 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 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 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 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 对材料 1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 比较材料 1 和 2 ,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 根据材料 2 和 3 ,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
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
4. 说明人类历史上存在的“超越”现象与五种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一致性。
5.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
“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B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2. 【答案】 B
【解析】仔细审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3. 【答案】 D
【解析】心理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经济走势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 【答案】 B
【解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 【答案】 B
【解析】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6.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7.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意识相对独立性有三种表现: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列宁这句话表明对奴隶这一社会存在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有的是先进的认识,有的是落后的认识,体现了不同步性。应选 B 。
8. 【答案】 A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 B 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 D 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 A 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9. 【答案】 D
【解析】意识形态结构包括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是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
10. 【答案】 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生产力三要素的涵义和内容,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选 C 。
11. 【答案】 C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2. 【答案】 B
【解析】生产关系是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13. 【答案】 B
【解析】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的确认和把握。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社会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政治法律制度” A 项、“历史文化传统” C 项、“伦理道德规范” D 项、“生产关系” B 项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变为现实;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总之,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考生选择此题,首先明确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都是生产的社会条件及社会关系,但作为单项选择要求选出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这样,将 A 、 C 、 D 项排除,只能选择 B 项。
14. 【答案】 B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性问题,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答案选 B 。
15. 【答案】 A
【解析】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6. 【答案】 A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决定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7.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题目较为简单,运用排除法,很容易选出答案。
18. 【答案】 D
【解析】这段话将国家的根本目的视作追求社会福利,明显抹煞了国家的本质,即阶级性。
19. 【答案】 B
【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它的客观性。
20. 【答案】 B
【解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但其发展又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出现这种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就是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要同进步势力进行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A 、 C 、 D 项也是其中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1. 【答案】 C
【解析】关于阶级斗争的涵义和作用,是考生需要牢固掌握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应选 C 。
22. 【答案】 A
【解析】联系改革的实际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承包责任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23. 【答案】 B
【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全部发展史的钥匙”的掌握。
24.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理解。人民群众的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25.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概念的理解。历史发展是有必然规律性的,所谓的伟大人物只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历史发展,而不能改变历史。
26. 【答案】 C
【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 ABCD
【解析】考查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句话的理解,其中生产方式是基础,决定着其他因素的作用的发挥。
2. 【答案】 ABC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把握。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指生活在特定地域内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们的总和。选项 A 、 B 、 C 都正确说明了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正确答案。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夸大这种作用,把人口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D 项正是说明人口因素不起决定作用的,也应该选。
3. 【答案】 ABC
【解析】考查对意识形态基本概念的理解, D 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所以选择 ABC 。
4. 【答案】 ABD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物质的实体,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C 错误。
5. 【答案】 ABC
【解析】语言文字等公共服务体系属于社会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形态。
6. 【答案】 ABC
【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生产工具的理解,生产工具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如何,是人类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标志,生产工具的水平是人类劳动力水平的“测量器”。
7. 【答案】 CD
【解析】考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依据,本题很简单, AB 并未体现。
8. 【答案】 ABD
【解析】考查政治上层建筑, C 项过于绝对,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因此是错误的。
9. 【答案】 BC
【解析】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
10. 【答案】 BD
【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经济基础的理解和掌握。
11. 【答案】 AB
【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这一范畴, C 属于生产力范畴, D 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因此都不正确。
12. 【答案】 ABCD
【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的掌握。
13. 【答案】 ACD
【解析】 ACD 三项都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理解; B 项错误,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并不是自觉的。
14. 【答案】 CD
【解析】 A 项明显不正确,因为主体选择性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为前提。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是在客观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的选择,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任意选择和变革生产关系;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故排除 B 项。
15. 【答案】 CD
【解析】人的历史活动起始于主体选择,社会发展表明,在同一历史时空内,往往并存多种可能,包括社会发展道路供人选择。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一定是 C 项“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和 D 项“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故选 CD 。而 A 项“多数人选择的道路”没有指明选择的是什么道路。 B 项“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也是错误的,因为反动势力在一定时期是强大的,但他们选择的道路却是反历史潮流的。
16. 【答案】 ACD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易得出正确答案 ACD , B 是阶级社会的特有规律,不能选。
17. 【答案】 ABC
【解析】社会发展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D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不选。
18. 【答案】 CD
【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点的掌握。
19. 【答案】 ABCD
【解析】以上各项都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表现。正因为其作用重大,所以,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0. 【答案】 AD
【解析】社会革命属于激烈的社会变革,改革不属于这一范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
21. 【答案】 ABCD
【解析】很明显,以上都是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 【答案】 CD
【解析】自在世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实践提供的先进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不断强化着主体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A 错误, B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3. 【答案】 A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科学技术既不是社会发展中的唯一因素,也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中其他因素而孤立地发挥作用。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所以,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既不能绝对化,也不能孤立化,需将其放在社会生活中总体考察。 B 、 D 两项的失误正是对科技作用绝对化和孤立化理解的结果。
24. 【答案】 BCD
【解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能改变。 A 项错误。 BCD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正确的。
25. 【答案】 BCD
【解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历史创造者全部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因此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项。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是指“人人创造历史” A 项,也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说“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D 项。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B 项,而不是哪个人或哪些人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26. 【答案】 AB
【解析】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根本观点和路线,是正确开展工作的基础。
27. 【答案】 CD
【解析】在某一社会历史时期,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谁会成为英雄有其偶然性,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英雄的出现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有其历史局限性。
28. 【答案】 CD
【解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29. 【答案】 CD
【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贡献是通过历史合力表现出来的,伟大人物由于更为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明显,但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支持。
30. 【答案】 ABC
【解析】 A 、 B 、 C 选项分别是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公式。这三个公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D 选项是我们党运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公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应用,既符合辩证法,也符合认识论以及唯物史观群众观点的要求,但是就公式而言与其余三个公式并不匹配,他们不是同一层次的公式。
三、分析题
1. 【答案要点】
(1)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是观念形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2)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80 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3) 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删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4)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答案要点】
(1) 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 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 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3. 【答案要点】
(1) ①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与经营管理方法和有益的文化知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对外开放也会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以可乘之机,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自我封闭,排斥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不能因为对外开放,就对西方思想文化全盘照搬。
(2) 上述材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一方面,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地看问题。另一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健康发展。
4. 【答案要点】
(1) 所谓人类历史上的“超越”现象,是指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例如,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从农村公社经过征服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直接建立起封建制;我国在刚刚解放时,藏、彝等少数民族还处在奴隶社会,东北的鄂伦春族还处在原始公社的部落所有制阶段,经过民主改革,他们超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 上述几种“超越”现象,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是就全世界的范围而言的,并非任何国家和民族,不论其具体情况如何,都必须毫无例外地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上述几种“超越”情况,不仅不违背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反而是以这个规律为前提的。例如,美国之所以能超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西欧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前提的;古代日耳曼人之所以能超越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是以罗马奴隶制所创造的生产力以及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封建制因素为基础的;中国藏、彝、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之所以能超越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口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前提的。因此,不能用历史上的“超越”现象,否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
5. 【答案要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用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
2010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1600题(节选三)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