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历史学考研进入冲刺阶段,下面为您整理了二战后东欧国家发展--2020考研历史学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
(1)冲突的发展
①二战期间苏联承认南斯拉夫流亡政府抑制南共发展,苏南两党之间的矛盾已露端倪。
②二战后,在的里亚斯特的归属问题上,南斯拉夫对该方案及苏联的这一做法极不满意。
③南共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严重侵犯南斯拉夫“经济上的独立和主权”, 对此,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便认为铁托和南共对苏联不友好。
④1947 年秋至1948 年初,在关于筹建巴尔干联邦问题上,两国分歧开始公开化。
⑤1948 年2 月,南斯拉夫被迫与苏联签订了一项就南斯拉夫外交政策同苏联进行协商的决定。随后,苏联单方面宣布中断两国即将举行的贸易谈判,又从南斯拉夫撤出全部文职专家和军事顾问;接着,苏南之间就双方分歧交换了7 封信件。苏联指责铁托有“民族主义情绪”和反苏思想,苏联建议把南斯立拉夫问题提交情报局讨论,并且把亲苏分子开除出南共中央。
⑥1948 年6 月,八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布加勒斯特举行情报局会议,专门讨论南斯拉夫问题。南斯拉夫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拒绝与会。从此苏联和东欧各国于陆续中断与南斯拉夫的经济关系。
1949 年11 月,共产党情报局通过《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是刽子手和特务当权》的决议,进一步指责南共领导“已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入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是一个“间谍集团”,从而将苏南冲突推向高潮。
(2)对冲突的认识及“铁托主义”
①苏南冲突是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的第一次激烈交锋,也是如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问题上的冲突,在冲突中明显地表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作风。这一冲突造成了国际共运的第一次分裂,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混乱。
②铁托主义实际上被视为抵制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独立探索自身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代名词。结果,当与苏联的关系破裂后,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抵制苏联模式,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③南斯拉夫的自治化改革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有不同的道路可行,不能盲目照搬苏联模式。自治道路为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勃勃生机,但由于过于分权,导致地方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不断加剧,从而成为后来南斯拉夫解体的体制根源。
(3)南斯拉夫发展状况
①南斯拉夫是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自治道路,南斯拉夫的改革主要就是实行这种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②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工人自治时期(1950—1963 年)、社会自治时期(1963—1970 年)和联合劳动自治(从1971 年开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1982 年铁托去世前,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良好效果,但也潜藏了分散主义的严重危机。
③南共联盟在民族政策上又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强调民族平等有余,强调民族团结不足;反对大塞尔维亚主义有余,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不足;强调各共和国权力有余,而强调联邦的集中统一不足。
④1974 年颁布的新宪法中不适当地扩大了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力,从而更增加了民族危机的隐患。这部宪法实际上标志着南斯拉夫从联邦制向邦联制的过渡,地方权力无限扩大,而联盟中央的权力萎缩,在客观上为地方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创造了条件。
2.其他东欧国家:
波兰波兹南事件:波兰自成立后便一直在苏联的严密控制下,处于政治高压下的波兰社会生活缺乏活力,这种状况在波兰社会蕴藏着强烈的不满情绪。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得这一不满以要求实行改革的形式暴露出来,结果酿成了大规模的政治动乱,史称波兹南事件。这场动乱对波兰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巨大。波兹南事件后,波兰一度实行了以建设“波兰的社会主义道路”为目标的改革,但好景不长,此后,波兰局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匈牙利事件:斯大林逝世后,匈牙利的局势逐渐变化。苏共二十大以后,匈牙利广大党员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一些知识分子成立了“裴多菲俱乐部”,公开批评党的领导和现行政策,要求按平等资助原则调整匈苏关系和匈南关系。人们开始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匈牙利局势陷入动荡。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加强了对匈牙利政局的干预,致使匈牙利局势更加动荡,出现了政府军竟与群众的武装冲突。最终,苏联出兵平息了匈牙利的这场严重国内武装冲突,使其局势稳定了下来。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这一悲剧性事件给匈牙利人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事件结束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认真吸取了历史教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经济改革。在政治上注意改善党的领导,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在经济上,重在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和商品关系、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宗旨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于1968—1973 年间比较顺利,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入80 年代后改革逐渐陷入困境。
布拉格之春:在苏共二十大影响下,捷克斯洛伐克在50 年代下半期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政治、经济改革。60 年代以后的经济停滞促使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趋于激化,全国上下要求改革、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此局面,捷共中央内部发生重大分歧,最终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改革派获得胜利。新领导层通过了《行动纲领》,启动了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的实质是探索一条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内容包括在政治上实行党政分开,实行政治多元化,加强民族阵线的作用,广泛发扬民主;在经济上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力等;在外交上要求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反对外来力量干涉本国事务。捷克斯洛伐克这场力度较大的改革立即引起了苏联的警惕和不安,于是苏联不顾国际法基本原则,公然纠集波、匈、保、民等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布拉格之春”。此后,捷克一直处于苏联的严密控制下,直到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改革。
民主德国:民主德国在50—60 年代实现了其党和国家领导人地顺利更替,在苏联、东欧各国改革浪潮影响下,民主德国在此期间也推行了局部放权的“新经济体制”,取得了一定成绩。70 年代的进一步改革使得民主德国的经济在70—80 年代中期稳步增长。这时期,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但是民主德国在建国后长期处在东西方冷战和两个德国的对立中,其处境十分艰难。一方面,它受苏联控制较深,其领导人思想又日趋僵化,难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它与联邦德国相较,经济实力悬殊,难以与之抗衡,致使出现了大量公民流往联邦德国的严重现象。结果便发生了在苏联支持下由民德在东、西柏林之间修建了一道旨在阻止民德公民西逃的钢筋混凝土墙的柏林墙事件。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苏联解体: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权高于民族权”的理论更是点燃了苏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导火线。
②结果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发难,要求退出苏联,1990 年3 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接着又有五个共和国纷纷效仿,苏联濒临解体。
③在1991 年3 月举行的苏联历史上的首次全民公决中,绝大多数赞成保留联盟的存在;但是8 月20 日由中央同各加盟共和国签订的联盟条约却把苏联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删去了“社会主义”,如此则苏联将成为一个“自由的、松散的联邦”;紧接着,在条约签订前的6 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并公开要求美国的支持。
④八一九事件:面对苏联加速演变和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的严峻形势,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代表的苏联党和国家的一些高级官员为了阻止条约的签订和苏联的解体,于8 月19 日发动政变,成立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认为“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和开始的改革政策已走入死胡同”,“整个国家实际上已失去控制”,“呼吁终止目前的混乱时期”,“恢复法制和秩序”,“尽快使国家和社会走出危机”,并宣布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但这一事件很快就被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所平息。8?9 事件给苏联带来了严重后果,对国际共运也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苏共被赶下政治舞台,国内掀起反共浪潮,各共和国独立步伐加快,苏联迅速陷于解体。
⑤1991 年12 月1 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宣布独立。12 月8 日,俄、乌、白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订协议,决定宣布三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12 月21 日,前苏联11 个主权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以创立国的身份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再次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2.东欧剧变①在1989 年的东欧政治风潮推动及西方国家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支持下,南斯拉夫于1990—1991 年间发生剧变,统一的南斯拉夫分裂;②80 年代后期,民德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德国统一社会党(共产党)外部形象和内部凝聚力下降等。③因而到1989 年中期,在苏联“新思维”政策和东欧各国形势相继剧变的影响下,民德政局也开始急剧动荡和变化。大批公民通过第三国逃往联邦德国,国内反政府示威游行迭起。在此形势下,民主德国被迫于1989 年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进而到1990 年两德以民德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不复存在;④ 1989 年席卷东欧的政治风暴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强烈,而罗马尼亚也是东欧八国中唯一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完成政权剧变的国家;80 年代以后,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渐恶化,保加利亚共产党的形象越来越差,民族关系紧张,一度发生武装冲突,1989 年底社会动乱日益加剧,1990 年发生剧变;1989 年开始的东欧剧变风潮迅速波及到阿尔巴尼亚,这年秋冬之交,阿尔巴尼亚开始酝酿实行“新经济机制”改革,并于1990 春迅速转入“民主化”进程,对国家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全面调整。⑤但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交相作用下,
很快出现了全国性的动荡不安和急剧变化,终于于1991 年也发生了剧变。
3.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斯大林模式,和平演变,巴尔戈乔夫改革,苏联控制。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