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历史学考点:【世界现代史】内战与危机(三)

2022考研历史学考点:【世界现代史】内战与危机(三)


  2022考研历史学考点:【世界现代史】内战与危机(三)  2022年考研已经进入考研备考阶段,…

2022考研历史学考点:【世界现代史】内战与危机(三)

  2022考研历史学考点:【世界现代史】内战与危机(三)

  2022年考研已经进入考研备考阶段,很多考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已经比较熟悉了,不过考研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下面考研小编整理了“2022考研历史学考点:【世界现代史】内战与危机(三)”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的酝酿

  国民党"五大"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国难严重的形势下,国民党对日政策发生若干变化。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这是国民党重新审定其对外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蒋介石在大会上发表的"最后关头"演说,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对日政策演说中态度最为明确、强硬的一次,标志着南京政府对日方针已开始变化。会后,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国民政府不但在对日交涉中表现出较强硬的态度,而且积极开展对苏外交,在国内也为调整与中共的关系主动开始同中共接触。同时,积极整编扩充军队,加紧国防工程建设、军事后勤准备,着手制定国防作战计划,加紧了抗战的实际准备。

  瓦窑堡会议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不仅对国民党的政策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要性。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的报告,标志着中共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的形成。此后,中共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做准备。

  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绥远抗战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广泛性、深入性,由学生运动扩大到工农、文化、商业、妇女各界二是全国各界的救国团体走向联合。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任务是"促成全国各实力派合作抗敌"。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各地救亡刊物大量涌现,总计不下1000余种。

  两广事件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6月,两广地方实力派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动了两广事变,进行反蒋活动。蒋介石调集大军,准备一举进占两广,内战一触即发。由于全国舆论纷纷反对内战,两广事件遂告和平解决。

  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在日军配合下,德穆楚克栋鲁普指挥李守信和王英伪匪军侵入绥远,进犯陶林、红格尔图等地。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率部奋起还击,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和阎锡山晋军的直接援助下,先后发起红格尔图之战、百灵庙战役和锡拉木楞庙之战,三战三捷,给日本关东军指示下的伪蒙军以毁灭性打击。全国人民从城市到乡村,各阶层尽其所能支援绥远抗战,形成援绥热潮,充分表现了抗日救亡形势的高涨。

  四、西安事变和全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

  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联合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大量工作,并把下层统一战线和上层统一战线的工作结合起来,着重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中共首先把争取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的工作作为统战工作的重点。经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团结合作的新局面。这为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要的前提条件。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于1937年2月在南京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会议经过的决议案虽然对中共领导的革命多有诬蔑之词,但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表现了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重大改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五节 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

  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上海为中心,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与此密切联系着的,又进行了中国社会史的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的国情。而这一问题,又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任务、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或出发点。这场论战,虽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学术性,但又具有尖锐的政治斗争的色彩。经过论争,再次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二、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即宣扬封建复古思想,倡导中国的旧文化、旧道德,企图从文化思想上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1934年国民党又发起文化建设运动,成立中央文化建设协会。以陈立夫为理事长。以陶希圣,樊仲云等为成员,出版《文化建设》杂志,鼓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35年1月,上海的王新命等10名教授在《文化建设》上共同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应遵循五项宣言。还提出"检查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三项目标。其实实质上还是清朝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10名教授的宣言发表后,立即引起文化界的轰动。吴景超、张东荪、叶青等人交口称赞,推波助澜。而陈序经、胡适等人却极力反对,主张全盘西化,从而形成了30年代中期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本位文化论和全盘西化论之争,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部争论。尽管这次争论没有结果,但仍具有历史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三、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两个口号的争论

  左翼文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村革命战争的同时,在国统区又领导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革命文化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1930年3月,鲁迅等50多位进步作家发起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左翼文化运动在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推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培养新的文化生力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两个口号的争论为了使文学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呼应,1936年6月,周扬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后来鲁迅和茅盾也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尽管这两个口号在基本要求和斗争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当时左翼文艺界的宗派主义影响还未肃清,所以在文艺界内部引起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争论。后经鲁迅的解释,持续半年多的争论逐渐停止。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多位文艺界人士共同发表了《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这篇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五节 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

  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上海为中心,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与此密切联系着的,又进行了中国社会史的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的国情。而这一问题,又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任务、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或出发点。这场论战,虽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学术性,但又具有尖锐的政治斗争的色彩。经过论争,再次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二、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即宣扬封建复古思想,倡导中国的旧文化、旧道德,企图从文化思想上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1934年国民党又发起文化建设运动,成立中央文化建设协会。以陈立夫为理事长。以陶希圣,樊仲云等为成员,出版《文化建设》杂志,鼓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35年1月,上海的王新命等10名教授在《文化建设》上共同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应遵循五项宣言。还提出"检查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三项目标。其实实质上还是清朝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10名教授的宣言发表后,立即引起文化界的轰动。吴景超、张东荪、叶青等人交口称赞,推波助澜。而陈序经、胡适等人却极力反对,主张全盘西化,从而形成了30年代中期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本位文化论和全盘西化论之争,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部争论。尽管这次争论没有结果,但仍具有历史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三、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两个口号的争论

  左翼文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村革命战争的同时,在国统区又领导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革命文化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1930年3月,鲁迅等50多位进步作家发起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左翼文化运动在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推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培养新的文化生力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两个口号的争论为了使文学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呼应,1936年6月,周扬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后来鲁迅和茅盾也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尽管这两个口号在基本要求和斗争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当时左翼文艺界的宗派主义影响还未肃清,所以在文艺界内部引起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争论。后经鲁迅的解释,持续半年多的争论逐渐停止。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多位文艺界人士共同发表了《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这篇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以上是考研整理的“2022考研历史学考点:【世界现代史】内战与危机(三)”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院校,更多专业课资料尽在专业课资料考研频道。


2022考研历史学考点:【世界现代史】内战与危机(三)

    关于作者: admin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活着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 人参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adm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