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历史学考研暑期必背知识要点:日俄改革

2022历史学考研暑期必背知识要点:日俄改革


  2022历史学考研暑期必背知识要点:日俄改革  日俄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先进人士尤其是…

2022历史学考研暑期必背知识要点:日俄改革

  2022历史学考研暑期必背知识要点:日俄改革

  日俄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先进人士尤其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在日本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为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幕藩体制而掀起的反对幕府统治和列强侵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绪方洪庵,佐久间象山,吉田松荫等人。他们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大无畏精神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并为这些主张积极活动。

  松下私塾:日本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代表人物吉田松荫开设的传播“尊王攘夷”思想的学堂。他从社会各阶层广收学徒,而不问其贫富贵贱,目的是从各方面网罗人才。在讲学过程中不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传授各种知识,使学生通晓大学,开阔眼界。以培养有学识,有度量的治国人才,从松下私塾的学生中涌现出不少著名的爱国志士,如高杉晋作,其中一些人成为明治维新的开国元勋,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

  明六社:19世纪70-80年代在文明开化运动的影响下,日本的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1873年成立的研究西方民主思想的团体。该团体的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进行启蒙教育。

  天宝改革:天宝年间(1830-1843),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重的情况下,地处日本西南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的大名,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推行的改革。主要内容:1.破除身份限制,大胆启用人才 2.鼓励商品经济,加强专卖制度,统一藩内市场,大力改建近代军制,通过改革,西南强藩增加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从此奠定了其雄厚的政治资本。

  明治维新:19 世纪后半期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得名于时值明治天皇在位。日本明治年间发生的维新变革,是一场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9 世纪上半期,随着资产主义因素的增长、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四伏。1854 年日本被迫开港后,西南强藩下级武士中的改革派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转为倒幕运动,经戊辰战争,最终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地税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地化的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改革背景:

  ①日本农村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封建主和新地主双重剥削农民,阶级矛盾尖锐;武士内部分化日益加剧,下层武士受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思想影响。③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给日本提供前车之鉴,《海国图志》在日本产生重要影响。

  ④美国1853 年和1854 年强迫日本开放港口,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浪潮的推动。

  ⑤“尊王攘夷”运动:日本爱国志士发动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消灭西方势力。“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⑥倒幕运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削弱了封建旧势力,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51 年美国政府决定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海禁。1853 年7 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柏利率军舰四艘强行驶入东京湾的浦贺港,要求缔结日美通商条约。在武力要挟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1854 年2月柏利率军舰10 艘,再度驶入东京湾,在神奈川(今横滨)耀武扬威,并提出最后通牒。3 月,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船只提供粮食、淡水和煤炭等必需品;美国可在此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等。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的“锁国”体制开始崩溃。

  安政条约:1858 年(安政五年)日本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总称。又称五国通商条约。1854 年签订《日美和好条约》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扩大对日本的侵略。1856 年8 月,美国派遣哈里斯抵达日本,逼迫江户幕府同意开设由他担任总领事的美国驻日总领事馆。1858 年7 月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同年8~10 月日本又先后与荷、俄、英、法签订了内容类似的条约和章程。这5 个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故称安政条约。

  戊辰战争: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新政府军与幕府军之间的战争。因发生于1868 年(戊辰年),故称。是年1 月3 日,天皇睦仁宣布王政复古。26 日,德川庆喜派幕府军分别在鸟羽和伏见与新政府军激战,幕府军溃败。4 月,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此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叛乱诸藩。历时一年半的戊辰战争结束,摧毁了幕府势力,巩固了维新后建立的民族统一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1867 年15 岁的天皇睦仁继位,朝名明治。开始改革,是为明治维新。

  目的: 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独立国家。

  措施: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从神政绝对主义向开明专制,把全国化为三府72 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②经济方面: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同意征收地税,废除幕藩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大工业,工业化,建立工厂。建立中央财政金融系统。

  ③富国强兵: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模仿英国海军建立海军,并积极准备对外战争。

  ④文明开化,发展教育: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建立包括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西式教育体系。在文化和生活上提倡某种自由和个人主义。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利于倒幕派壮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为改革措推行创造了条件。

  ②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针对日本时弊并顺应时代潮流,行之有效。

  ③西方列强当时正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改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改革结果:

  ①改变日本封建落后状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②使日本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发展的强国。

  ③其成功为亚洲国家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经验。

  ④使资本主义制度突破了欧洲和北美,冲击了世界范围的封建统治秩序。

  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

  日本现代政治萌芽:

  政党政治的开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继续发展,明治政府作出了让步。1881 年,天皇颁布诏书,允诺1890 年前召开国会颁布宪法。自由民权人士于1881 年成立了自由党,该党比较激进。较为温和的民权派组成立宪改进党,此外还有持政府立场的比较保守的立宪帝政党。三党的形成是日本政党政治的开端。但自由民权运动最终失败。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 年天皇颁布,宪法赋予天皇以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但规定天皇应当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建立帝国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宪法赋予很少一部分成年男子以选举权。规定了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保护臣民的迁徙、信仰、言论、著作、出版、结社、集会等自由权利。宪法标志着日本初步建立起立宪君主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但仍然保留了强烈的专制特征。

  9.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870-1900 年的30 年间,增加了近两倍,20 世纪初13 年又增加了60%。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后期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

  东方问题:19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濒临崩溃,但仍包括小亚细亚,巴尔干,波斯湾沿岸,红海沿岸和埃及等广大地区,地理和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俄英法等欧洲大国对奥斯曼帝国早已垂涎,于是便产生了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问题,史称“东方问题”。

  改革的背景:

  ①克里米亚战争:1854 年到1856 年,俄国由于侵犯奥斯曼帝国而与英法发生利益冲突,在克里米亚半岛发生的战争,俄国战败。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的虚弱,迫使其开始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看到西欧的强大,于是一定程度上按照西欧模式开始改革。②改革前农奴制的情况: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农奴。在农奴制下,农奴没有工作热情,效率低下。

  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国家的臣民:领主和乡绅不能再在司法上控制农奴,也不能强迫他们进行义务劳动。

  ②赎得份地:农民必须为地主服役或交纳代役租,直到付清赎买土地的赎金。要在49 年内连利偿还。

  ③村社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但不是西欧意义上的个人所有,赎买的土地成为村社的集体财产。村社为政府收缴赎金,如果农民不能付赎金,村社有权要求强制劳动,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对一些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管理生产。村社成为管理、控制农民的一种方式,在租税、治安、救济甚至司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他改革:

  ①法制改革:农奴制改革取消了领主的司法权力,需要建立地方司法体系。

  ②开始建立初步的地方自治

  农奴制改革和其他一系列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边区殖民地:从18 世纪起,沙俄加强对外扩张,先后吞并了黑海沿岸、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并完成了对西伯利亚的征服。这些地区构成了俄国的“边区殖民地”。“边区殖民地”的开拓,为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对于俄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

  1848年欧洲革命:

  法国革命:

  二月革命:七月王朝末期,自由派要求扩大选举权,经常发起宴会运动以争取支持。1848 年2 月22 日他们又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宴会运动,但政府于2 月21 日予以禁止,结果引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六月革命:第二共和国建立以后,政府建立国家工场安置失业工人。但国家无法长期维持国家工场,制宪议会决定将其解散,工人反对,于6 月24 日到26 日发动起义。政府实行军事管制,卡芬雅克将军临时掌权,镇压了六月革命

  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侄子。在1848 年12 月的总统选举中,利用法国人特别是农民对拿破仑的崇拜,当选为总统。由于1848 年宪法规定总统不得连任,波拿巴不断打击议会,谋求连任,最终于1851 年12 月2 日发动政变,连任总统。次年称帝,为拿破仑三世,建立第二帝国。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开始了迅速的工业化变革,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在政治上,路易?波拿巴最初实行专制,后来逐渐开放,使第二帝国由专制帝国向自由帝国转变。1870 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路易?波拿巴被俘,第二帝国结束。

  中欧和意大利的民族革命:

  维也纳革命:受巴黎二月革命的影响和匈牙利民族运动的冲击,1848 年3 月13 日工人和士兵开始在维也纳修筑街垒,攻打帝国宫。梅特涅政府目瞪口呆,他本人辞职逃跑到英国。皇帝斐迪南被迫让步,宣布制定宪法。

  德国革命:1848 年3 月15 日柏林骚乱。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四世允诺颁布宪法,组织新内阁。邻近法国的南部邦国,如巴登、黑森、符滕堡等发生革命,德国其他的小邦国政府纷纷垮台。

  意大利革命:在米兰,1848 年3 月18 日到22 日之间,民众驱逐了奥地利驻军。威尼斯宣布独立。托斯卡纳也驱逐了其大公而宣布成立共和国。撒丁王国国王查理?阿尔伯特颁布宪法,并借机对奥地利宣战,试图占领伦巴第、威尼斯。意大利各地包括教皇国都有民众组织军队,构成全意大利的抗奥民族战争。

  但反革命从1848 年6 月以后开始反扑,到年底革命普遍失败,1849 年虽有短暂的革命回潮,但最终被镇压下去。

  法兰克福议会:1848 年3 月德国各邦国爆发革命后,由各邦国代表组成的全德国民议会于1848 年5月到1848 年9 月在法兰克福召开,史称法兰克福议会。议会力图以自由主义宪政统一德国,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建立自由选举的议会,政府对议会负责。但议会的努力最终失败,首先因为议会代表虽然在道义上代表人民,但在政治上毫无权力。议会没有权力,只能依赖那些它要取代的邦国政府。其次,议会代表多为资产者自由派,和民众互相猜疑,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此外,各方代表在民族问题上发生分歧,就建立小德意志还是大德意志问题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法兰克福议会的失败意味着无法以自由主义的努力统一德国,这为以后普鲁士通过战争统一德国埋下了伏笔。

  殖民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是16 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商业殖民帝国,在17 世纪先后衰落。

  葡萄牙衰落的原因:本国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没有军事实力去保卫海外基地;葡萄牙商业帝国的要塞、据点和港口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

  西班牙衰落及原因:

  ①西班牙从16 世纪末走下坡路。尼德兰革命对西班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588 年“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击溃,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实力;1701—1713 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根据《乌特勒支条约》,西班牙进一步丧失了在欧洲的属地,并将对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奴隶贸易独占权让给英国。

  ②西班牙衰落的原因:(1)西班牙在16 世纪经常卷入欧洲大陆的王朝战争和宗教战争,另外又多次进行海上战争,因而分散了力量(2)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统治和限制太严,抑制了殖民地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使它在殖民战争中得不到殖民地的有力帮助;(3)西班牙的工业落后,使它在争霸战争中缺乏经济后盾。

  荷兰的殖民扩张荷兰于1602 年由大商人集股组成东印度公司,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据点。1621 年荷兰又组建了西印度公司,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在南美洲占领了圭亚那。荷兰在17 世纪拥有庞大的商船队伍,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荷兰兴起的原因:①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包括优良的港口;②1566 年尼德兰革命后,南尼德兰的工匠、商人和银行家纷纷逃到阿姆斯特丹,他们携带的技术和资金有利于荷兰的海上扩张;③荷兰商人所用的平底船造价便宜、载运量大;④独占贸易公司成为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的组织形式。

  英国海上霸权:

  早在16 世纪就建立了莫斯科、利凡特和几内亚等贸易公司,1600 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实力最为雄厚,在亚洲建立了众多商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数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商站。在北美,到18 世纪上半叶英国已经建立起13 块殖民地,并把它们连成了一个整体。

  英荷战争:17 世纪,英、法两国向荷兰挑战,英国与荷兰的矛盾构成了17 世纪最主要的国际矛盾。英国革命爆发前,荷兰在双方的争斗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革命后英国注重海外利益扩张,从事海军建设,几次颁布旨在打击荷兰的《航海条例》,最后双方兵戎相见。英国于1652-1674 年发动了数次英荷战争,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除英国外,法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荷兰的海上强国地位。

  《航海条例》:英国在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的过程中颁布的条例,其目的是为了发展本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增强自己在争霸中的力量。1651 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其主要内容有:任何的商品都不得输往英国殖民地,除非用英国的船只载运。所谓英国的是指在英国或其殖民地建造的,为英国及其殖民地所拥有的船,或者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船员是英国人或英国殖民地的人。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荷兰由于海上贸易受到排挤,军事实力不敌英国,最终在这些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

  英法争雄:英荷对峙结束后,英、法成为当时争夺殖民地的主要竞争对手。它们之间共进行过四次

  重要战争:1689—1697 的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702—1713 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及1756—1763 年的七年战争。这些战争波及北美、非洲和印度等世界各地。通过这几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法国损失惨重,英国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

  七年战争:18 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1756 年,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七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遂演变成英、法两大同盟集团争夺殖民地的国际战争。1759 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763 年,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成为欧洲大国中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夺得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英国战胜法国的原因:

  ①法国对欧洲霸权的兴趣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英国则从17 世纪革命以来就把经营海外事业、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位置;②英国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要比法国多,在英法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③英国工业的发展比法国快,有利于英国海军的建设,也成为对法战争的有力的经济基础;④英国素来重视海军建设。在英法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军切断了法国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联系,因而使法国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殖民扩张的后果首先,导致了人种的重新分布;其次,促进了动植物的广泛交流;第三,密切了世界地区间的联系。


2022历史学考研暑期必背知识要点:日俄改革

    关于作者: admin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活着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 人参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adm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