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两朝:萨利克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居住在莱茵河口,后迁至高卢地区的卢瓦尔河和塞纳河沿岸(今法国北部地区)
墨洛温王朝(486-751):481年,克洛维成为萨利克法兰克人的首领,486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确立了自己的王权,定苏瓦松为首都,开创了墨洛温王朝。
克洛维执政期间的措施:① 将没收的大批罗马皇室土地分给亲兵和大臣,同时又保存了许多罗马大地产者,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法兰克贵族合流,形成新的地主阶级 ② 剪灭政敌,统一全国 ③ 496年率3000亲兵在兰斯接受洗礼,皈依了基督教,511年,召开宗教会议,把教会变为封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④ 编纂《萨利克法典》418条,偷盗,杀人放火,不遵守国王命令都要受到制裁
法兰克的封建化过程:第一阶段公元6-7世纪法兰克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和大地产的形成,土地私有造成了一个广大的小自由农民阶级,而天灾人祸和封建主的压迫又使得自由农民纷纷破产,将土地献给大封建主以求保护,久而久之形成了依附农奴,封建大地产不断扩大
第二阶段是公元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采邑连同土地上的农民的一起分封的,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
第三阶段是公元9世纪世袭领地的出现,,查理大帝时代加速了公社成员的破产和农奴化,为了取得大封建主的支持,查理广泛授予他们“特恩权”,使众多封建领地成为国中之国,加剧了封建割据,总之,自由农民的进一步农奴化,封建特权的兴起,世袭领地制的出现,标志着法兰克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化的最终完成。
加洛林王朝(751-843)751年,矮子丕平在教皇的帮助下建立加洛林王朝
丕平献土:为了报答教皇对自己争夺王位的支持,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了教皇斯蒂芬二世的敌人伦巴德人,并将夺来的一块的土地(罗马和拉文那总督区)献给教皇,这是历史上罗马教皇国最初的渊源。
查理在位时期:① 对外扩张,全盛时期除了西班牙的整个西欧 ② 加冕称帝,教皇立奥三世于800年为查理加冕,授予他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 ③ 加强对内的统治,划全国为98个郡,任命伯爵管辖,边区设马克,由边侯管理 ,年满12岁以上的人要宣誓向皇帝效忠 ④ 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货币,限制物价,颁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庄园敕令” ⑤ 维护教会利益和神权统治 ⑥ 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事业,“加洛林文艺复兴”
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瓜分了查理曼帝国
西欧五国:英国:①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不列颠,公元5世纪,罗马人撤离
② 公元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不列颠岛,并先后建立了七个小国,称为“七国时代”
① 公元8世纪,在反抗丹麦人的斗争中,七国联合起来,有了英格兰的名称,阿尔弗列德国王统治时期,达到全盛
② 1066年,法国诺曼公爵率5000人渡海进攻英国,在哈斯丁斯打败英国军队,入主英国,诺曼征服加速了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威廉下令在全境内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称“末日审判”
③ 1125年,反对国王约翰的贵族联合骑士,教士,和城市市民发动叛乱,强迫约翰签署了《自由大宪章》63条,教会有选举自己主教的自由,世俗国王不得干涉;不经贵族会议同意,国王无权征税;保障自由人合法的财产和权利;承认城市的自治权。,被誉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④ 1154年,亨利二世建立金雀花王朝(1154-1399)
⑤ 1258年亨利三世于伦敦召开征税的大会议,封建贵族全副武装来见亨利,提出了改革纲领“牛津条例”规定组成由15位贵族组成的贵族委员会,国王采取任何措施须取得他们的同意,1261年,亨利三世得到教皇的支持,宣布废除牛津条例,挑起了内战,1264年王党战败。
⑥ 1265年贵族西门·孟福尔召集一次全国性会议,除贵族外,每郡两名骑士,每城市两名市民参加,被认为是英国国会最早的原型
⑦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措战争经费,模仿1265年的模板召开一次新的会议,此后经常召开,确定了英国的国会制度,这届国会被被称为“模范国会”。1343年,国会又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僧侣大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一直延续至今。
法国: ① 843年,秃头查理分得的查理曼帝国西部疆域逐渐演变为法兰克王国,987年休·加佩被推举为国王,法国开始了加佩王朝(987-1328)的统治,诺曼底公爵,弗兰德尔公爵,勃艮第公爵分割王国,仅保留国王名义而已。从9-11世纪法国一直处于割据状态
② 12世纪后,国王同城市结盟,开始了反封建割据和加强王权的斗争,分为三个阶段:
⒈ 1202年,法王腓力二世宣布剥夺英国在法的全部领地,1214年又打败了英国,法国从此成为西欧强国
⒉ 法王路易九世(1226-1270)改革,加强国王法庭的地位,建立常备军和货币统一制度
⒊ 同教皇的冲突,1296年,法王腓力四世下令对教会财产征收20%的所得税,得罪了教皇卜尼发八世,教皇宣布废除腓力的教籍,腓力则派兵至意大利囚禁了教皇,下一任教皇是法国人,教皇的驻地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法王扣押教皇作为人质达70年之久,史称“阿维农之囚”(1308-1378)
③ 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一﹑僧侣 二﹑贵族 三﹑城市富裕农民),三级会议的召开在法国确立了等级君主制,是法国政治权力从分散走向集中的重要步骤,新兴市民阶级成为法国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德国:① 843年,日耳曼路易分得查理曼帝国东部,逐渐发展为德意志帝国
② 911年,萨克森公爵亨利被选为王,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919-1254)
③ 961年,德国国王奥托一世帮助教皇镇压了罗马贵族的叛乱,962年,教皇在罗马为奥托加冕,奥托建立的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包括今天德国和意大利中部,北部),但这个帝国有名无实,1806年为拿破仑军队所灭亡
④ “主教授职权之争”,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下令废除世俗的授职权,德皇亨利四世针锋相对,宣布罢免教皇,双方冲突越演越烈,1077年,亨利冒雪在卡诺莎城堡外跪了三天哀求教皇的宽恕,教皇才恢复了他的教籍,史称“卡诺莎觐见”,是王权屈服于教权的开始,1122年,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所有主教由教士选举,但皇帝和他的代表可以列席会议,发生争执时由皇帝裁决
① 政治的分裂和王权的衰落,12世纪后,封建割据进一步加剧,1358年,查理四世颁《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个教俗诸侯选举产生,皇位虚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伯爵摄政,教皇不得兼任皇帝,把德国封建割据的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
意大利:①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先后遭受哥特人,伦巴达人,法兰克人,拜占庭人的入侵,形成封建割据局面
② 962年到1270年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失败,罗马教皇与德皇的对抗成为政治斗争的主流,经济上城市兴起和发达
③ 1270到1494年意大利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共和制度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佛罗伦萨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班牙:① 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一带建国到711年阿拉伯人征服,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② 711年到1031年阿拉伯人统治时期,一度出现繁荣
③ 1031年到13世纪下半期收复失地时期,1212年基督教王国(以卡斯提和阿拉冈为代表),在托罗萨彻底击败阿拉伯军队,这一收复失地的过程又称为“再征服运动”
④ 13世纪下半期到15世纪末,西班牙统一国家形成时期,1479年卡拉提和阿拉冈王国合并,1492年攻占了阿拉伯最后一个据点
五制一特:采邑制度:法兰克墨洛温王朝宫相·马特推行的土地分封制度,查理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士的土地称为采邑,凡是得到采邑的人有权向领地内的人农民征税,并享有行政管理权,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者要为国王服军役。采邑制的实施把过去无条件的赏赐和完全私有的封建土地占有,改变为有条件的分封。
社会意义:① 采邑是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 ② 采邑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势力,奠定了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 ③ 采邑所建立的以土地为纽带的封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萌芽。
农奴制度:农奴是西欧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者,他们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有独立的财产和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除耕作自己的份地外,还要耕种庄园中领主的自营地,受劳役地租的剥削,为自己的劳动和为领主的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是分开的,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支配与服从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经济手段固定下来,体现为封建主对农奴的超经济限制。
与罗马隶农制的区别:隶农对土地的使用权不如农奴稳定,甚至没有生产工具和财产权,隶农的发展受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制约,有重新变为奴隶的可能。
庄园制度:庄园也叫采邑村庄,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封建制度的基础,庄园的领主可以是国王,大贵族,也可以是一个骑士,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显著特征,在一个庄园中,一般包括领主的城堡住宅,教堂和神甫住宅,农奴住宅区,各类手工作坊,每个庄园有一个管家,代表领主主持庄园的一应事物。
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领主自营地由依附农奴耕种,收获全归领主,农奴则靠自己份地的收入为生。庄园是将一个政治,宗教,军事,经济等多种性质综合在一起的社会。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国家权威的再现,庄园制度逐渐衰落下去。
等级制度:中世纪西欧各封建主之间结成的政治关系,土地的封受使得封建主之间结成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 ,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其荣誉,财产和生命,二者的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结成关系时要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君封臣关系一旦结成,终身不变。对西欧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骑士制度:中世纪的西欧广义上凡能以马匹装备为封主参战并接受册封者可称为骑士,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整套培养骑士的制度和有关骑士的道德规范,骑士的品格是忠诚和勇敢,骑士作为封臣应严守自己的效忠誓言,竭尽全力为封君服务,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诚实,礼貌,荣誉也是骑士十分看重的东西,14世纪以后,火药的出现使战争方式发生了变化,骑士制度逐渐崩溃,但骑士精神去流传下来,成为西方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恩权:法兰克王国封建主享有的政治权利,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对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赐给封地称为采邑,查理大帝是为了取得大封建主的支持,通过敕封的形式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让与拥有采邑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国家官员不得干涉,这种特恩权是众多封建领地成为国中之国,导致了西欧中世纪封建分裂个割据局面的形成,使得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三个帝国:查理曼帝国:768年,矮子丕平死后,儿子查理即位,在位46年,建立了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长子罗退尔分得从北海穿过法兰克中部南到意大利的狭长地带,老二日耳曼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法兰克以西则归老三秃头查理所有,奠定了今天欧洲意,德,法三国的基础。
神圣罗马帝国:961年,德国国王奥托一世帮助教皇镇压了罗马贵族的叛乱,962年,教皇在罗马为奥托加冕,奥托建立的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包括今天德国和意大利中部,北部),但这个帝国有名无实,1806年为拿破仑军队所灭亡。
拉丁帝国: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在征服的拜占庭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1261年,拉丁帝国被尼西亚帝国推翻,拜占庭帝国恢复独立。
四次战争:普瓦提埃之战:732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率军在普瓦提埃打败向欧洲进犯的阿拉伯人,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之一,阿拉伯人被迫撤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区,这次战役不仅捍卫了法兰克王国的独立,而且阻止了阿拉伯人继续向欧洲腹地深入,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战争基本结束。
十字军东征: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西欧教俗封建主在罗马教皇发动下,以收复基督教圣地为借口,对地中海东岸各国进行的一场侵略性战争。
发起人: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召开宗教大会,正式动员西欧各阶层的人参加东征。
东征的原因:① 封建主对东方财富的渴望 ② 光蛋骑士寻找出路 ③ 农奴和一般农民寻找致富出路以摆脱封建压迫的枷锁 ④ 城市商人希望得到东方的港口和城市 ⑤ 教皇和教会重建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⑥ 下层人民的宗教狂热 ⑦ 东方各国的复杂形势,拜占庭皇帝的求援
影响:① 使罗马教廷势力大为削弱,有利于英法等国王权的加强 ② 摧毁了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对东西贸易的垄断地位,有利于西欧各国在东方的商业优势,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③ 使西方人接触到了东方先进,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④ 由于引进东方奢侈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封建主对货币的需求,导致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逐渐改变了西欧的经济机构 ⑤ 大批封建主在战争中死亡,虚弱了封建阶级的力量,许多农奴趁东征摆脱了封建主的控制 ⑥ 把大批危害社会的光蛋骑士引向东方,短时间内有利于西欧社会的安定。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起因:① 争夺法国王位的继承权 ② 争夺封建领地阿奎丹地区 ③ 争夺羊毛市场弗兰德尔
战争的三个阶段:① 1337-1360,以英国的胜利结束,双方暂时签订了布勒丁尼条约
② 1369-1396,法军采用游击战和防御战对付英军,取得了一些胜利
③ 1415-1453,初期英军打败法军,法王被迫承认亨利五世为法国王位继承人,1429年,英军进攻法国重镇奥尔良,圣女贞德出现,法军转败为胜。1453年,英军撤离法国领土,仅保留加莱一处港口。
战争的性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完全是英法封建主争权夺利的封建混战,第三阶段,由于法国民族意识觉醒,在法国方面变成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战争的后果:① 加剧了英法两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② 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割据势力同时也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为16世纪英法专制政权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15世纪下半期,英国兰开斯特和约克两大封建贵族集团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长达30年的战争,由于两大家族的族徽分别为红玫瑰和白玫瑰,历史上称为“玫瑰战争”这场战争最大的特点是封建主自相残杀,战后英国的旧贵族减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元气大伤,都铎家的亨利夺得王位,建立了都铎王朝,封建贵族再也无力量同国王抗衡,英国最终也确定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两次起义:英国瓦特·泰勒起义:1381年英国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因领导者是瓦特·泰勒而得名。起义的原因首先是封建压迫严重,其次是百年战争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再次是黑死病的流行,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量加大,英国统治者禁止给雇工加工资。瓦特·泰勒等起义者提出没收教会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农奴制和封建特权等要求,起义虽然失败,但推动了农民争取自由的进程,英国最终废除了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的发展创造条件。
法国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北部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因封建主一直蔑视农民为扎克雷,意为乡巴佬),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为扎克雷起义。起义的原因首先是封建压迫严重,其次是百年战争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再次是黑死病的流行,法国统治者禁止给雇工加工资。1358年5月,法国北部韦博地区农民首先起义,起义者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的战斗口号,后国王通过欺骗手段俘获了起义军首领,起义失败,这次起义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有利于促进法国的统一。
两次起义的对比:① 农民起义的原因大致相同 ② 农民起义的纲领:富裕农民提出废除徭役和减轻地租,实行自由贸易,不准迫害起义者,瓦特·泰勒等人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要求,没收教会土地分给人民,废除农奴制和封建特权,没收被占用的公用土地。③ 农民起义的特点:大多带有皇权主义性质,只反贵族,不反国王,把希望寄托在国王身上 ④ 农民起义的影响,主要是打击了农奴制度。
两个同盟:汉萨同盟:1358年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是商业同盟,重要成员有波罗的海沿岸的卢卑克,施特拉尔松,吕恩堡等,鼎盛时期据说有160个以上城市参加。1370年汉萨同盟的舰队战胜丹麦,迫使其签订《施特拉尔松和约》,承认同盟商人的一切特权,该条约使汉萨同盟具有北欧政治同盟的性质,扩大了贸易范围,同盟垄断了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了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40年代开始瓦解。
土瓦本—莱茵同盟:1381-1389年德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城市同盟,参加者是莱茵沿岸一系列重要城市,还联合了一些诸侯和中小封建主,出钱雇佣了一批长矛手。同盟的宗旨是以武力打击那些在封建主鼓励下骚扰四乡的匪徒。后来同盟在美因斯大主教,勃兰登堡边地侯和条顿骑士团的镇压下瓦解。
两个异端:阿尔比派:12-13世纪流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宗教异端教派,该教派以法国南部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故名。教义吸收了摩尼教的某些思想,主张善恶二元论,反对天主教会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宣布阿尔比派为异端,1208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1213年,阿尔比派遭到惨败,十字军大肆屠杀劫掠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引发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法国经济。
使徒兄弟会:14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宗教异端教派,教皇在镇压了阿尔比派后,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仍继续发展,,在意大利又出现了异端教派使徒兄弟会,使徒兄弟会同样反对教会腐化,他们主张教徒财产共有,地位平等,吸引了大批贫苦农民和市民参加,其创始人塞加烈于1300被异端法庭烧死。他的继承者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发动农民起义,坚持斗争达四年之久,最后被十字军镇压,使徒兄弟会及其引发的农民起义,打击了教会的势力。
两个哲学:教父哲学: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公元2-3世纪开始,在教会出现了一批补充和解释教义的神学家,其中贡献较大,思想较纯正者被尊称为教父,4-5世纪,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杰罗姆三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形成,它改变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义方面的混乱状况,以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原罪,救赎等教义,11世纪为经院哲学所取代,为经院哲学达发展奠定了基础。
奥古斯丁: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公元391年,他开始任北非波教区神甫,后升任主教,任职长达35年,主要著作《上帝之城》,该书内容广泛,涉及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以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哲学观点接近于新柏拉图主义,是一位神秘主义的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间世界之外有一个天国存在,在天国,除了神和天使以外还有上帝的选民,凡是死后经过“末日审判”升到天国的灵魂便可以的得到永生,达到至善。
《上帝之城》: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代表作。全书共22卷,奥古斯丁从原罪论和预定论出发,认为从人类始祖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起,就出现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个国度。上帝所选的人构成了上帝之城,而被摒弃的人组成了世俗之城。谁进上帝之城和谁进世俗之城是上帝早已预定好了的。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国度,是永存的,世俗之城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微不足道的。二者是对立的,但并非完全敌对的,教徒应在世俗事务上应服从于世俗国家,世俗国家亦应帮助和保护教会,但是基督教会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国家应服从教会。两城论为中世纪教会神权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院哲学: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因产生于教会学院而得名,以《圣经》,教父著作和古代哲学来论证神学,用形式逻辑和繁琐的推理方法演绎出空洞的理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彼得·阿贝拉得和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后者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神学之王”,著有《神学大全》经院哲学轻视经验,反对实践,但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发展,其内部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14世纪,经院哲学趋于衰落。
两个敕令:教皇敕令: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颁布的教会文件,《教皇敕令》宣布唯有教皇有权任命主教,制定教会法规,决定教区的划分,并有权废除皇帝,国王,《教皇敕令》引发了教权和皇权的长期斗争。
克尔西敕令:877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颁布的文件,规定领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权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和亲人,从而把领地世袭合法化。
两次运动:克吕尼运动:10-11世纪天主教会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以该院为中心的教士主张加强修道院的管理,修士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教会被世俗社会腐蚀和侵犯。运动后期鼓吹教皇权力至上,主张教皇有权独揽主教叙任权,甚至有权罢黜世俗君主,从而引起了教皇与世俗权力的长期斗争。
收复失地运动:8-15世纪西班牙基督教王国收复被穆斯林占领的土地的运动。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一小部分基督教居民被驱赶到北部边陲之地,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阿拉冈,卡斯提等,这些小国同阿拉伯站占领者展开了收复失地的战争,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被收复。葡萄牙,西班牙先后实现了领土统一,1492年,西班牙攻占了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收复失地运动胜利结束,收复失地运动促使西班牙完成了统一。
王教之争:目的:争夺主教叙任权
第一阶段:(德皇与教皇):① 10世纪,克吕尼运动兴起,运动的纲领是教权应置于王权之上。
② 1075年格里高利改革,颁布《教皇敕令》,宣布唯有教皇有权任命主教,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会事物。
③ 卡诺莎事件,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同教皇格里高利争夺主教叙任权,被革除教籍并废除帝位,1077年1月的的一天,亨利四世冒着大雪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外跪着哀求了三天,教皇才恢复他的教籍,这是王权屈服于教权的开始。
④ 《沃姆斯宗教协定》的签订,1122年,教皇与皇帝暂时达成妥协,制定了有利于教皇的《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叙任权由国王和教皇共同掌管,皇帝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标,教皇授予象征宗教权利的指环和权杖。
⑤ 1198年,英诺森三世担任教皇,任职期间,教皇势力达到顶峰,1199年确定教皇在全西欧范围的征税权,1215年,他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了基督教七礼,曾迫使英王称臣纳贡,干预德国王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军军东征。
第二阶段:(法王与教皇):“阿维农之囚” 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税而得罪了教皇,教皇宣布废黜腓力教籍,腓力四世针锋相对,派人至意大利囚禁了教皇卜尼发八世,1305年新选出的教皇克力门五世是法国人,他宣布取消卜尼法八世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将教皇驻地迁至法国小镇阿维农,连他在内的七任教皇(1308-1378)都是法王控制的傀儡,教皇权利受到严重打击。
城市斗争:中世纪西欧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并不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逃亡农奴重新组成的。
第一阶段:11-12世纪,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以法国琅城起义最为典型,通过斗争,绝大多数城市从领主手中争的了大小不等的自治权,斗争促进了王权与城市的结盟。
第二阶段:12-14世纪,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行会与富有的城市贵族争夺城市的领导权,也叫行会革命,如1293年佛罗伦萨行会起义。
第三阶段:14-15世纪,城市下层人民反对城市上层剥削者的斗争,典型的是1378年佛罗伦萨梳毛工起义,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起义。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