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育学考研专业课复习正在紧张进行中,下面整理了2020考研教育学练习题答案:洋务教育与近代教育的起步,希望帮助到大家!
第二篇 中国近代教育
第一章 洋务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选择题
1.B (解析:闭关锁国是封建教育衰败的原因之一,而不是表现)
2.A 3.D 4.A 5.B 6.C 7.D 8.B 9.B 10.D
11.C 12.A 13.B 14.A 15.B 16.A 17.D 18.C
二、辨析题
1.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答: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实质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涉活动日渐纷繁,培养多方面的外交人才,特别是外国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都有两国交涉实用文种的规定,即以后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在三年内配送中文,待中国选派学生学习外文以后,即停附中文。这一歧视性的规定,迫使清政府做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
迫于外交需要,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算学,自此,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学习年限为八年。在同文馆的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帝国主义以宗教麻醉学生。在学校管理上,因经费由英国操纵的海关拨款门管理权由外国控制。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因此,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局限性,殖民性。
三、简答题
1.介绍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答: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即: 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招致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
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西政指西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其次,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合之则两立,分之两亡。”;“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
评论列表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