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经济学:把握民族经济关系变化适当调整民族经济政策
考研经济学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考研经济学:社会转型期的民族经济关系亟须关注”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
社会转型期的民族经济关系亟须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尽管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要晚于其他地区,但其对民族经济关系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社会转型期,民族经济关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民生问题、社会分层和弱势群体的显性化,以及不同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发展差距的关注。这些变化都要求重新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完善民族经济政策,从而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除了较早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外,更深层次的转型表现在由传统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在生产生活方式、经济交往方式、经济利益关系、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长期延续的社会传统和经济关系被打破,维系社会经济关系的传统纽带和体系面临挑战,一些民族及其个体不能适应这一转变,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裂痕。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事件大多与这一背景有关。而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表现在地区间、民族间,以及民族内部成员间收入、生产生活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和分层,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配置和调配引发的利益矛盾等,是大部分社会问题的导火索。
与20多年前相比,少数民族的社会流动和民族间的交往明显增强,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信息传播渠道更为畅通和快捷。民族内部的社会分层显现,因资源开发和利益关系不均衡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弱势群体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不健全,民生问题突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积极协调转型期民族经济关系,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诉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弥补市场的缺陷,使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的利益,把转型期的矛盾和冲突降到最低,从而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民族经济关系的变化要求调整民族经济政策
根据社会转型期民族经济关系变化的新特点,调整和制定民族经济政策,就可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增加民生投入,合理分配资源开发的利益,提高少数民族在创业和劳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使各民族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具体包括: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医疗、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保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民生投入,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也在扩大,但地区发展并不平衡,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仍很突出。根据笔者的调查,国家的教育投入增长较快,各项补贴到位,基本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需要。而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甚至存在空白。现有的民族经济政策主要是针对地区层面的,针对特定群体的政策不多,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在社会转型期,除了地区间的差距外,在地区和民族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因此,在改革和完善民族经济政策的同时,需要细化相关政策,保障特定群体的基本生活。
第二,建立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体现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效应、工业化的巨大冲击、资源的快速开发利用、城乡发展差距的持续扩大、政策和利益协调机制滞后以及大部分社会成员不适应等,是产生民族经济利益差距和矛盾的主要原因,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则使弱势群体问题在当前变得更加突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应发挥政府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作用;在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特定群体的利益。在少数民族地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掩盖了少数民族经济的相对落后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不一致,各民族不能共享经济发展利益。需要通过各种经济和社会政策,协调利益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惠及区域内各个民族和成员。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具体包括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过程中,少数民族成员的生计方式、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社会经济关系等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一转变对大部分少数民族及其成员而言是被动的,短期内难以适应,并引发民族、地区及成员间的利益不均衡和发展差距。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和提高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民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应在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上,把通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其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
评论列表 人参与